正好从现在开始到四月中旬,是一年一度美国的报税季,准备在自己准备材料的过程中聊聊个人税务的一些小故事,准备一个博文就写一个小主题,文章可长可短,讲清楚了就行。作为本系列第一个博文,我们先大方向上来聊聊比如美国的税收历史,尤其是个人税历史是什么样的?税率是怎么演变的?为什么在美国需要“报税”,为什么常常说富人在合法避税,为什么中产阶级就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避税手段呢?
写这个小系列,我也会结合一本非常好的书,由税务专家、《穷爸爸富爸爸》作者Robert Kiyosaki的御用会计师Tom Wheelwright(按照文学城前辈建宁说的,他旗下的会计公司是以报税大胆而著称的)写的“Tax-free Wealth. How to build massive wealth by permanently lowering your taxes” (免税财富:如何通过永久降低税负来打造巨额财富)来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如果对以前我们大陆历史书里写的什么北美波士顿倾茶事件呀有些许印象的朋友,可能会有疑问:北美人民不是为了不交税甚至还抗争过吗,怎么现在美国人皆要交税,而美国国税局反而成了美国最厉害的政府部门。其实当时北美殖民地的人民不是不想交税,而是不想交在英国议会中没有代表权的税。税收从来都是必要的,这个应该没有什么疑问吧,有税收,才能让地方和联邦政府可以支付官员薪酬,发展民生,维护国防。
早期美国的税收以关税和消费税为主,而直接税(如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很少,因为美国公民普通认为这侵犯了个人权利,毕竟太直接嘛,换成间接的关税和消费税,就没有那么显而易见,感受不到直接的肉疼;直到1913年,美国才通过宪法修正案建立了现代所得税制度:比如对年收入超过$3,000的个人征税1%;而高收入者的税率可高达6%。到了美国大萧务时期(19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政府开始征收额外的工资税,从而用于资助社会保障计划,比如我之前聊过的社安金;再到了二战期间,由于战争开销巨大,于是个人所得税又扩展到了中低收入家庭,比如1940年之前,还只有10%的高收入家庭缴纳个人所得税;五年之后的1945年,已经有近90%的家庭都需要缴税,而且最高边际税率高达90%以上。
从现在开始,你会经常听到边际税率(marginal tax rate)这个词,要理解这个词需要先介绍美国的累进税制,当你听说在2024年,美国一个单身小伙,年收入20万美金,边际税率为24%,并不是代表他就需要交20万乘以24%, 算下来是4.8万的联邦税;事实上,他这20万美金需要先扣除一个标准扣除额$14,600 (可以理解为税务系统中提供给所有纳税人的一项基本税务优惠,就是单身申报者前一万五不交税这个意思),然后剩下的18.54万美元中的$11,600使用10%的税率;$11,601到$47,150使用12%的税率;$47,151到$100,525使用22%的税率;然后剩下的$100,526到$185,400使用24%的税率,所以小伙的联邦税应缴纳$37,538.50,实际联邦真实税率18.769%;所以边际税率是指小伙的最高税率,或者可以理解为如果新增收入适用的税率,但注意如果小伙除了本职工作挣了20万,还搞副业挣了3万块,总收入23万,小伙的边际税率就从24%攀升到了32%, 所以这种累进税制使高收入人群面临更高的边际税率,以目前的税法最高可达37%。
再回到历史故事,经历了二战中绝大多数收入“充公”的岁月,二战之后的几十年,先是税率从不正常的数字降下来,比如在美国人民爱戴的里根总统任期人,把最高边际税率从50%降到28%,这是近代历史最低的边际税率,按照Tom Wheelwright书里的说法,最大的受益者是全体纳税人民,保险公司和商业;而最大的倒霉蛋是房地产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因为也就是这次税改之后,房地产的“被动损失”抵扣设置了严格限制 ,仅允许对收入较低者使用;最重要的是导致储贷危机,导致比如我们提过的Dave Ramsey这位著名理财大师在1986年年仅26岁就靠快速扩张有了四百万的房产投资组合,一百万的资产净值,然后两年后被迫宣布个人破产,这段经历让他到现在都在孜孜不倦地对着他的观众朋友们宣称要全款买投资房。
之后的每届总统又在慢慢提升税率,从28%到31%,到39.6%, 以应付日益严重的财政赤字,通常来说共和党总统倾向于减税,而民主党总统倾向于加税。最近一次大的税改正是现任大统领特朗普在前一个任期进行的2017年税改,继续看Tom Wheelwright的书,他认为这次新的税改,赢家是美国的大企业,小企业,以及可享受重大折旧激励措施的房地产投资者;而输家是失去了投资费用的扣除额,以及住房抵押贷款利息和州所得税扣除额的民主党执政蓝州的富裕中产阶级。
历史故事说到这里,正好今天还有一位朋友调侃说似乎在中文世界里聊个人/家庭层面的避税话题比较少,为什么在美国会比较多呢?
第一个主要原因是美国的个人税务负担更重,比如大家说高薪就喜欢说加州的大厂双码工家庭,如果他们的家庭总收入在60万美元,那么他们不仅有着35%的联邦边际税率(当然简单计算实际税率在23%左右),7.65%的工资税(当然社保部分有收入上限,所以简单计算实际际税率在3.6%左右),还有10.3%的加州边际州税(简单计算实际税率在7%左右),最后税负占收入的比例为34%。
另一个角度来支撑说税负较重,咱们可以看看这种直接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工资税)在税收体系中的地位;比如个人所得税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占联邦税收的近50%,而比如大陆这个比例却只有8.3%(大陆税收的第一大项是国内增值税,占政府收入的三分之一,能提供这个数据的说明我是认真看了小Lin的最新一期节目的);而美国的工资税(主要是指社保和医保)又占了联邦总税收的约38%,所以直接税合计占了联邦税收的约90%。
第二个原因是美国税法复杂且充满“避税机会”。美国税法条款复杂且灵活,个人和家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减少税负,比如延税的退休账户,房贷利息抵扣,慈善捐赠 ,子女税收优惠等等。相比于其它很多国家更多地依赖雇主或税务机构处理税务事宜,美国个人财务意识和避税观念深入人心,大多数中产和高薪人士都会聘请专业人士来帮助规划税务,而所有的税务信息,政策也都是公开的,普通人也很容易获取相关资源,所以大家可以跟我一起琢磨。
第三个原因挺有意思,前面我提到一个单身小伙的报税例子;但是如果你查美国的申报状态就有很多类,比如单身,已婚联合报税,已婚分开报税,家庭户主(比如未婚但是需要扶助未成年子妇或者年迈父母的),有抚养子女的丧偶者等等。 理论上一般情况下,其它申报状态通常会比单身申报者更有税务优惠,所以促使家庭重视税务筹划;而家庭育儿,教育,医疗等支出也会有显著的税务优惠,进一步推动家庭层面的税务讨论。
第四个原因,也是我一直强调的一点,美国税法并不公平:税法不仅仅是为了筹集政府收入,还承担了经济调控和社会引导的作用:
***鼓励储蓄:通过税收递延(比如401(K)和IRA退休账户)鼓励个人为未来储蓄,从而减少对社会保障的依赖。
***鼓励投资,更鼓励长期投资:对资本利得(如股票,房地产等投资收入), 尤其是超过一年的长期投资资本利得提供优惠税率(最多20% VS普通 收入税率最高可达37%),以激励投资和经济增长。
***鼓励慈善捐赠:允许个人或者家庭基金会通过慈善捐赠抵扣税款,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鼓励商业和企业发展:比如2017年税改,企业所得税率从 35% 大幅下调至 21%,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可支配资金;比如外国税收抵免,降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税负,鼓励企业进行海外扩张和出口业务。
***鼓励研发和创新:提供研发费用的税收抵免,特别对高科技企业和初创公司有利,激励它们增加研发投入,保持技术优势。
***知识产权保护:为出口知识产权的企业提供优惠税率,鼓励企业发展创新型业务
等等等等。
当然我知道这肯定是左派人士攻击的重点,他们会觉得正是这种政策“倾向”不可避免地使得不同收入阶层或人群之间的税负存在差异,才会出现所谓的巴菲特老爷子的实际税率比他的秘书都低的奇怪故事,进一步加剧了财富不平等。其实仔细想想也很好理解,亿万富翁如巴菲特,他的主要收入并不是所谓稳定的劳动报酬工资,而是更具风险的资本利得和股息,所以本来就享受更受税法鼓励的更低税率,而且资本利得和股息也不需要交纳社保和医保,所以比例自然更低。更重要的是,光看税率非常不全面,更应该考虑实际缴纳的绝对金额。
所以我再次强调,税收是一种政策工具,税法利用税收来调控个人和企业的行为;累进税制本身已经体现出了“公平”:即所谓的高收入者缴纳更高比例的税;税收优惠政策则是在累进税制基础上的一种经济激励,因为政府总是要平衡“公平”和“效率“,通过税收激励促进一些行为,来有助于社会整体的发展,把这个蛋糕做大;而不是追求”绝对公平“,大家一定要来完全公平地竞争已有的蛋糕。
讲到这里觉得把话题聊得太大又太容易起争执的点上了,其实回归个人和家庭本身,我们当然可以对某些税法条款有自己的见解,我只想说,税收是我们世界的一部分,也将永远是我们世界的一部分,我们都应该多了解一些税法的运行方式,首先就是为了少交一点税不好吗,毕竟都是自己辛苦的“血汗钱“;然后在研究合法避税的同时,多考虑一下我们如何可以朝着政府引导的方向去生活,工作,投资,就会事半功倍。
最后说说为什么在美国需要报税,首先大多数的劳动者每个月的工资都会有一部分预扣款;然后每个人和家庭的财务状况、收入来源和开销情况在一年中可能有很大的变化,报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年度财务汇报”,比如你是不是成家添口呀,搬迁,换了工作,开始副业,或者有大额的医疗支出,捐赠,教育开销,从而收入支出有重大变化, 是否存放了延税的钱,是否有投资收益或亏损,通过这个过程影响个人或家庭,尤其是大量合法的抵扣和税收储蓄都需要纳税人主动申报,才会修改最终的应缴税额,你把这些情况汇报给税务部门,以便重新计算出你的实际税负,最终实现“多退少补”**。虽然每年报税在有些朋友看来有些烦,但是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主动的财务管理工具,虽然设计很复杂,但也给个人和家庭提供了相当大的灵活性。
最后如书中罗伯特 清崎写的序言里说:
如果你认为富人偷税漏税,欺骗穷人和中产阶级,那么这个系列的博文不适合你,来辩论诉我不奉陪。
如果你认为你想按照政府和要求和需要做事,赚更多的钱,缴纳更少的税,那么这个系列的博文就适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