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澳郵船公司 (18)

(2023-06-01 12:42:30) 下一个

18.馬應彪(中澳郵船公司的人物面譜)

 

從各種資料看,馬應彪與中澳郵船公司沒有太大關係,即使在中澳郵船公司前後集資及救亡圖存的時候,馬應彪也沒有出手。在雪梨的香山沙涌馬氏宗族的人不少,幾乎都是意思意思的參與。

郭標因集股事趕回香港,並托先施﹑永安﹑大新三公司代請華商到會。1917年12月1日假座香港大馬路杏花樓召集敘會,為中澳郵船公司磋商辦法事,到場者33人,先施公司來了6個。“當場認得第一等優先股一千三百九十股。餘俟返號裁酌,自等到認” ( “港商籌助中澳郵船公司第一次敘會”: 民國報1918年1月12日第5頁)。到後來香港方面共認得最優先股10668股(實共32004鎊,約佔中澳郵船公司總資本的29.4%)。

實際上在這一年馬應彪及先施公司的股東們剛集資籌建上海先施,資金在緊張的狀態中。

先施最初集資除了香山沙涌馬氏宗族的三個分支(馬應彪﹑馬永燦﹑馬炎璋)外,還有一個是歐彬(Andrew O’Ben)及其弟歐亮,另外還有蔡昌(後自立門戶成立大新公司)及黃煥南﹑劉錫基(新新公司始創人)。先施公司最早的12名股東中還有馬辛已。

歐彬能找到的資料不多。僅知道他也是香山人,17歲(1867年)時在澳門賣布,1877年的雪梨與鄉親合伙開設菓欄,按這推斷他算是說明菓菜業的老行尊。資料稱他是在40多歲回香港創先施公司,也就是說先施開業時他已在的了。至於歐彬後人的資料網上有,就不多作介紹了。

黃煥南Wong Ches,1886年曾在紐省的Glen Innes經營一間“廣和生”的小店,隨後轉讓給關潤改名為“廣生”繼續經營。黃煥南於1882年時已有捐款Emmaville Hospital的記錄。

馬應彪(1860年1月16日 - 1944年7月15日)。出生於香山沙涌,病逝於香港。其父馬在明早年三次到澳洲淘金。馬應彪到雪梨的年份有兩個說法,一是17歲,另一個是20歲,較為準確的應是20歲(見1983年2月香港先施公司“澳洲 - 華僑艱辛成功史”)。

馬應彪在雪梨走的路子與郭樂不一樣。同是先在菜園打工,郭樂是在自己賣菜的店員,馬應彪則是買菜園自營到開店(瑪麗街38號)售賣菓菜,然後先後與其他香山人合伙辦永生(1892)﹑永泰Wing Tiy (1900)﹑生泰三家蔬菓店。

寫到這裡,就會發覺有關馬應彪的資料在互相矛盾了,先看年輪:

1892年: 馬應彪與與其他香山人合伙辦永生,另一說是馬應彪回國。

1894年:永生的合伙人是郭標﹑馬祖﹑蔡興及蕭德。同年6月馬應彪﹑馬永燦﹑郭標﹑郭泉﹑蔡興在雪梨華人長老會受洗入基督教,然後回香港與霍慶棠結婚及開辦永昌泰金山庄。

1895年辛亥革命前,馬應彪在澳洲加入興中會,以自己創立的金融公司,協助孫中山籌措經費,至1905年加入同盟會,並任軍需庶務長,追隨孫中山為革命事業奔走。

1898年新金泰結束澳洲業務回香港。

1899年馬應彪籌集25000英鎊,並購得香港皇后大道172號開辦先施公司,開創不二價先河,第一個月有虧損,故夫人及小姨出陣當售貨員(初招聘女售貨員未成)。

1900年年8月香港颱風吹塌公司二、三樓,無法經營;後購得上環永安街一座繼續經營,其間股東多次要求清盤結束,但馬應彪力排眾議,以合約精神作為理據,才得以維繫開辦。1903年老舖復修營業,翌年首次派發紅利;至1907年已獲九萬元利潤,為先施公司在港奠定基礎。

上面是在中文裡有關馬應彪早期資料的一些整理。再看永生菓欄在開業到相應年份的情況:

1890年永生開始在26-28 Campbell Street營業。

1892年遷址到449 Pitt Street。

1893年永生與永安Wing On & Co(1897)及泰生Tiy Sang & Co(1893年開業)合伙成立生安泰公司Sang On Tiy & Co在菲濟的Suva島購入土地種植香蕉。

1895 年11月租到20 Campbell Street,並在於1900年續租。

1901年在20-22 Campbell Street經營,有3 Barker Street,和 450 Sussex Street兩間分號。

1904年18-22 Campbell Street經營, 有450 Sussex Street和14 Barker Street兩間分號。

1906年仍 18-22 Campbell Street經營,並在 Steam Mill Street Fruit Exchange有檔位。

1908年僅在18-22 Campbell Street經營。

1909年在雪梨市政府租得Sussex 及 Hay Streets街角舖位(現址是90 Hay Street)。同時在18 Campbell Street設分號。

綜合中英文的資料,馬應彪的生平應是:

1880年,年僅20歲的馬應彪遠赴雪梨謀生及尋父。馬應彪的父親馬在明前後三次的澳洲也沒賺到甚麼錢,故馬應彪年幼時靠賣糞來養母親。

馬應彪來雪梨後先在英國人的菜園打工,據說早期是沒有工薪的。唯一可解釋的是馬應彪是合約勞工來雪梨,早期扣除來澳費用,之後才有薪金。所以這段時間馬應彪學到些基礎英文。馬應彪則是買菜園自營及在瑪麗街38號開店的時間約在1884年合約勞工結束到於1891年之間,這總共有7年時間,在非常儉樸的情況下能節省200英鎊以上是有可能的(當時在菜園打工的週薪約為13 – 15先令,僱主包食宿,每年約能儲30英鎊;如自營菜園則有可能週淨入2 – 3英鎊,那就有100 – 150英鎊了,但得冒風險)。

1892年馬應彪與郭標等人合伙成立永生公司,隨即回鄉省親。這有另一個可能的是馬應彪的父親在紐省其他地方知道馬應彪在雪梨而尋了過來(沒有說明時間)。可以解釋的是馬應彪回鄉省親時其父也回去了。馬應彪回鄉中經香港(或逗留)時與長老會霍靜山有來往,所以在1894年再回香港與霍靜山長女霍慶棠結婚(何沛然在“秩序與演進:清末民初廣東香山縣商人社會流動的兩個方向”中說馬應彪娶霍靜山次女霍雲裳是不確的,見“廣東社會科學”1999年第6期第95頁)。

1893年永生參與生安泰公司時,馬應彪仍在雪梨。但到1894年馬應彪回港結婚時他已沒有股份(或很少)了,故在1894年永生在廣告中公開的合伙人是郭標﹑馬祖﹑蔡興及蕭德。

馬應彪從永生抽走股份比較正常。結婚後定居香港過正常生活及可以照顧年老父母,同時也需要資金運作永昌泰金山庄。永昌泰金山庄的業務大概應是代轉在雪梨的香山華人的滙款及代購雪梨商人所需的物資,主要來源還是永生﹑永安﹑泰生這幾家。

從上面資料可知“1895年辛亥革命前,馬應彪在澳洲加入興中會,以自己創立的金融公司,協助孫中山籌措經費”是不可能的事。反而“1905年加入同盟會,並任軍需庶務長”則有機會,1983年2月香港先施公司“澳洲 - 華僑艱辛成功史”中也證實馬應彪的確“壯年回唐,隨孫中山,剪辮易服,宣傳革命”。香港是孫中山收集華人資金的據點,同盟會數次在廣東起義時的資金及武器也大多源自香港。馬應彪既是基督教教徒也開設百貨公司,是掩護資金的最佳方法,至於“軍需庶務長”是虛銜,甚至被封了多少個也是未知數。

1899年馬應彪籌集資金組辦先施公司,也就是說馬應彪回香港後5年的事。好像沒有人研究這些年雪梨華人的變化及馬應彪的經濟狀況。

永安菓欄及永生菓欄主打的是香蕉,幾乎都是菲濟及昆士蘭運來。1898年澳洲各省陸續發現蕉菓有虫,先在紐省禁運,菓商除蕉菓累積毀壞外,並致虧損,所以永安及永生都需要尋求出路。馬應彪則籌資恰於其時。

自澳洲淘金衰退後,不少略有資本的華人涌入雪梨開舖,到1887年間佐治街George St及高路畔街Goulburn St 有舖名有地址的超過30間(此時聚居在現在的中央火車站到岩石區的華人有2232人;1888年時已增至4202人,而分布範圍擴散到窩打老Waterloo﹑亞歷山大Alexandria及更遠的地方),同時必街(時有5間)及妗布街剛陸續有舖進入。盡管後期永安菓欄及永生菓欄主打香蕉,在菓菜業中並不算翹楚。

鑑於澳洲逐漸控制各國移民(尤以華人為主),部份華人也陸續將資金撤回經商環境較佳的香港,例如1892年1月新錦安Sun Kum On結束在雪梨148 George St三年的業務回華。1898年的新金泰也完全從雪梨撤資。其他不甚有名氣的就更多,然而這些撤回香港的商人並沒有好的發展。馬應彪在1895年後也沒有回雪梨,個人大概也是停滯不前,不得不考慮更好的出路。

大多中文資料稱“可能受到悉尼Anthony Hordern & Sons百貨商店的啓發,馬應彪與11位商業夥伴於1900年在皇后大道中172號設立了先施百貨公司”。早期的先施與雪梨的Anthony Hordern & Sons在規模上沒有可比性,但開創現代意義上的“百貨商店”,先施合夥人們敢於吃螃蟹嘗鮮,有別於同一時期的中國商鋪小作坊式的雜貨攤,且貨品雜亂及售價隨意。

先施舖面不大且“不二價”,最早並不為香港人受落,導致第一個月出現虧本。招女售貨員也沒有人應徵,只好馬應彪夫人霍慶棠帶同兩個妹妹親自上陣。開業才幾個月(8月)舖就被颱風吹塌公司二、三樓,無法經營,不得不再購上環永安街一座繼續經營。有股東頂不住也多次要求清盤結束,幸而馬應彪以股東合約條款力爭而能繼續開辦。

從先施早期情況可知永安之所以後來居上的原因,當然包括是多方面的:(1)先施開辦後的教訓,使永安在後來能盡量避“坑”。(2)先施早期已出現的股東分歧,甚而後來有實力的股東離開另立公司,這是永安沒有出現的情況。(3)無論是資本額或銀行支持方面,先施無法與永安對衡。(4)正因為永安能籌足夠的資本,後來連購數十間預建新樓(沒有辦成),然租金收入成為另一穩定財源,更為後來地產的騰飛創下基礎。

或許從當年雪梨商人的故鄉看點端貌:

1.香山縣隆都涌頭鄉:李春(李臨春)

2.香山縣石歧:李敏周

3.香山縣良都竹秀園:郭樂﹑郭標(郭氏家族)

4.香山縣沙涌:馬應彪(馬氏家族)

5.香山縣恭常都上柵村 (現為珠海市香洲區金鼎鎮外沙村):蔡昌﹑蔡興

6. 香山良都板橋新村:李益徽

隆都在現時中山市偏西方向。在澳洲的隆都人不少,雪梨設有隆都同善堂。基本上不甚熱衷政治,也很少參與四大百貨公司的股份。

恭常都上柵村的蔡氏在遠離中山市區的東南,靠近大海,人脈較為獨立。

竹秀園的郭氏家族與沙涌的馬氏家族最為接近,故兩族間的聯婚有不少。先施和永安的崛起,應與此有一定的關聯。

良都板橋新村的李益徽則在中山市的南端,再往南便是山區了。是故李益徽在雪梨靠的是人品和累積的人脈。

假如馬應彪固守於社會的條條框框,中國現代化的百貨公司有可能延後數十年,只有吸取先進的外國經驗,才有可能比外國更先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