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写的“中国历史的侧面”在封面有这样的一句话:“中国历史都是当代史”,深有同感。在中国数千年的悠悠岁月中,一直在改朝换代,依然是“官﹑江湖﹑民”的社会形式,深入到骨髓了。学者们对研究历史,也是同一套路,总爱将历史某一时段的生活水平与当代比较,例如清某朝的金银值当代人民币若干,民间大洋又值时下多少,颇为单一。
在介绍早期华人的收入状况之前,似乎有必要先说明澳洲当时的币制。我是先看早期澳洲的华人报纸去了解,结果是头大如斗。明知当年通货是使用镑,但报纸却变成“元”(或“圆”)和“角”(或“毫”)。相多部份国内的学者更懒,直接照搬,是为了让今人方便。这可以理解,然而这并非是历史的本来面目,这种直白式的述事,只能让学史的走更多的弯路。
澳洲最初采用的通货与英镑Pound一样(货币符号为£) 。在英文报纸上常见售价是这样写的,例如:£1/6/5,应理解为1镑6先令5便士。
一镑有20先令Shilling,(货币符号为s) 。当年华人的收入以镑计的不多,大多人没有学英文,是故将国内货币的“元”直接转嫁的到先令Shilling去。例如10元,实际上是10先令。假如说37元,即是1镑17先令;当年的报纸编辑只是为了适应华人的日常俗套,也省了下笔的麻烦。
每一先令有12便士Penny(货币符号为d) 。每一镑等同240便士。华人俗称便士为“角”或“毫”。
后来采用自己的通货澳洲镑,币值与英镑等同。
1966年澳洲推行十进制,新通货的单位为澳洲元,币值等同于旧澳洲镑的半镑(10先令)。每1元等于100分,1分大概等于1.2旧便士。所以用现在的澳洲元去理解早期的澳洲币制同样是走样的。
华人在早期捐款或赠送时,常出现的是“1镑1先令”,或捐赠多少个基尼,又开始晕菜了。基尼guinea(或称“几尼”),是当年澳洲主流社会的习俗,上流社会捐赠金币,以视贵重;但现实中是以相应的镑和先令来支付,当捐赠超过1个金币时,其镑和先令的基数则相应。例如华人中捐赠“5镑5先令”,也是说捐了5个金币,是入乡随俗的做法。基尼guinea最早出现在1660年铸造的金币,相应为21先令(也就是1镑1先令)。
下面的一些表格是将能收集到某年华人收入列表,也尝试搜集一些常用物品的价格供参考。
1868年维省华人工资状况 (周薪)
工种 | 高收入 | 中收入 | 低收入 | |
Miner | 矿工 | 1镑15 先令 | 1镑10 先令 |
|
Miner | (华人自组公司) | 1镑 | 10先令 |
|
Fosssickers | 淘金工 | 10先令 | 6先令 | 5 先令 |
Pudding Machines | 搅泥机工 | 1镑 |
|
|
Sheepshearers | 剪羊毛工 | 15先令(100只) |
|
|
Sheephearing | 羊听工 | 3镑 | 镑先令 |
|
Gardener | 菜园工 | 1镑 |
|
|
Labour | 杂工 | 2镑 | 1镑15先令 | 1镑5先令 |
1868年维省华人工资状况 (周薪)
| 工种 | 高收入 | 中收入 | 低收入 | |
Harvestmen | 收割工 | 2镑 | 1镑10先令 | 1镑1先令 | |
Miner | 矿工 | 1镑15 先令 | 1镑10 先令 |
| |
Miner | (华人自组公司) | 1镑 | 10先令 |
| |
Fosssickers | 淘金工 | 10先令 | 6先令 | 5 先令 | |
Pudding Machines | 搅泥机工 | 1镑 |
|
| |
Sheepshearers | 剪羊毛工 | 15先令(100只) |
|
| |
Sheephearing | 羊听工 | 3镑 | 镑先令 |
| |
Gardener | 菜园工 | 1镑 |
|
| |
Labour | 杂工 | 2镑 | 1镑15先令 | 1镑5先令 | |
在淘金年代,由于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矿区,物价急速飞涨,单就Ballarat来说,1852年1月到该年的10月份各类日常食品升幅超逾1倍。
|
| 1月 | 3月 | 6月 | 10月 | |||||
分类 | 单位 | 先令 | 便士 | 先令 | 便士 | 先令 | 便士 | 先令 | 便士 | |
面粉 | Flour | 磅pound | 0 | 6 | 0 | 6 | 0 | 10 | 1 | 3 |
茶 | Tea | 磅pound | 2 | 0 | 2 | 6 | 2 | 6 | 3 | 6 |
糖 | Sugar | 磅pound | 0 | 6 | 0 | 6 | 0 | 8 | 1 | 0 |
肉类 | Meat | 磅pound | 0 | 3½ | 0 | 3 | 0 | 4½ | 0 | 5 |
奶 | Milk | 公升quart | 2 | 0 | 4 | 0 | — | — | — | — |
面包 | Bread | 磅pound | 0 | 4½ | 0 | 6 | 0 | 9 | 0 | 10½ |
火腿薄片 | Bacon | 磅pound | 3 | 0 | 2 | 6 | 3 | 0 | 3 | 0 |
牛油 | Butter | 磅pound | 3 | 0 | 2 | 6 | 3 | 6 | 3 | 6 |
马铃薯 | Potatoes | 磅pound | — | — | 0 | 3 | 0 | 5 | 0 | 8 |
清洗 | Washing | 安士dozen | 7 | 0 | 6 | 0 | 8 | 0 | 8 | 0 |
华人主粮是米,但当年并没有统计,然而可参考一些数据推算,1855年面粉价格每磅约为5便士,而米的价格每磅是1.5便士,换言之华人每周在米的开支是1先令左右。
咸丰年间广东福建两省通行佛银,亦即是西班牙银圆Spanish dollar ,故外商与华人签约出洋时的支付方式亦以佛银为单位,一般合约为3或5年。每周供应斤米(或面粉8磅)﹑糖1磅﹑肉类8磅及适量茶叶。
另外,華人需將在澳洲將錢匯回國內親人,故當年澳洲華人報紙經常登載香港的匯率,當時一個銀元約重0.72兩,銀佔九成,故僅含有銀0.648兩;兌換時的買進或賣出價不同,以0.69兩兌則稱“六九銀”,而兌換時以0.72兩兌則稱“七二銀”。到光緒10年(西元1884年) 時白銀1兩合制錢數1634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