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第三階段:粵劇在澳洲 (5)

(2021-04-08 03:22:54) 下一个

看到過一個資料,作者是伍榮仲,書名是“粵劇的興起:二次大戰前香港與海外舞台”,在202頁是這樣寫的:“在澳洲政府的檔案裏,有14個華人戲班獲發牌照而紀錄在案,各班人數由三十至五十人不等,時為1858年至1869年,正是大量華人抵達參選淘金潮時期。戲班在墨爾本和維多利亞殖民地一帶的礦區周遊,每地逗留數天至一個月,在帳篷裏表現”。

在當年的英文報導中至今仍沒有查到相關資料,同時在澳洲當年也沒有中文報紙,假如非要找蜘絲馬跡,或許在香港的圖書館中或八和會館收藏中找到。

目前我唯一能查證的是維省“唐人新聞紙”1857年3月14日 第3页第23期中的一段:“孖辣大街武戲館,晚晚有新戲做,唐人欲看到來可也。如有番人乱他,係酒館理論”。       

伍先生的資料來源,我不清楚。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華人戲班在那個年份不對。“14個華人戲班獲發牌照而紀錄在案”在歷年來累加,還是筆誤?1858年至1869年在墨爾本的華人不多,如演出必得華商贊助不可。11年間數百粵劇藝人同時在維多利亞華人礦區巡迴表演,在現實上不大可能。只能猜測絕大部份無法維持而轉業到淘金的大軍中去。

1854年(咸豐四年),佛山瓊花會館粵劇藝人李文茂等組織三合會在佛山經堂古寺率領梨園弟子,編成文虎、猛虎、飛虎三軍洪兵,策應圍攻廣州。清政府為圍截李文茂及鄰近縣份的洪兵,,殘殺藝人,禁演粵劇,瓊花會館亦在內。自始清政府解散藝人,禁演粵劇15年,紅船從此絕跡。直至1870年粵劇首在高要解禁,八和會館則後來在廣州成立及建館。

查瓊花會館的資料是:

瓊花會館座落於「優船聚於基頭,酒肆盈於市畔」的大基鋪(即佛山市紅強街區)。會館門口有四條大柱,還有個亭子。大門口的牌匾是「會館」兩字,全館的面積比當時的祖廟還大。全館共分三進:第一進是鐘鼓,繼後有可拆可合的臨時舞臺;第二進是瓊花宮大殿,大殿前是天階;第三進是會所。華光誕時戲行中人匯聚瓊花宮大殿祭祀戲神華光天王。瓊花會館附近就是佛山大基尾河邊的瓊花水埠,方便坐紅船的伶人上岸或到其他地方演出。而根據黃君武,大基尾水埗頭邊,刻有「瓊花水埗」四字,是明朝萬曆年間立的。當時,瓊花會館俱有泊戲船,並設有伶人報賽之所。每逢酬謝神恩時候,七八個戲班合演,非常熱鬧。

粵劇禁演期間,粵劇隨之在海外流行。澳洲同樣也不例行。在查閱澳洲早期41年華人報紙中,僅見雪梨有堯天班,並在1895年巡迴在紐省及昆士蘭省大小市鎮中演出。

樂堯天班在雪梨有專門租用的戲園,1898年之前在Elizabeth St, Surry Hills,大多演出會租用西人的劇場,因為座位較多的原因。演出有收費免費包場三種。

收費的情況是,1898年在雪梨劇院樓上為1先令6便士,樓下為2先令6便士(華人當年每週收入約在10先令左右)。

免費的多是包場,例如要明洪福堂在1894年9月初五至十一日連包6天的功德會(實際費用是要明會員簽費,洪福堂包底)。1899年雪梨四邑會館建成,各堂及雪梨各行業合計包場賀戲共9本。這些包場,不論中西或遠近,均是任由觀賞。

還有一種是樂堯天班自我包場,入場人士隨緣樂捐,收入全歸當地公益。例如1894年在昆士蘭省者士兜埠演出時捐出一本,收入歸當地醫院。

廣益華報1903年3月7日第6頁在“梨園演慶”報導中說到梨園老官姓名有:武生 公爺星金山玉;小武 趙云慳大胆、培反骨 興新牛維新靚攬;花旦文武 祐仙花枝﹑鼎新仔﹑蘭花﹑大靚﹑成仔﹑新葵仔;正旦皇娘 葵新﹑結仔;正生 新華;小生 玉山﹑牛仔﹑砵斗志;總生 畫眉成﹑白鴿歡﹑金山泰;公腳 金山蘭;大花面 曹操吉;二花面 大牛總﹑大牛康; 男丑 馬紹作林;女丑婆婆 乸爐。

然而到了淘金潮的退去,華人大量減少,到了1930年民國報7月19日第8页的報導“演劇籌款救濟戲子”中則稱 “本埠梨園子弟頗多失業,生活窘迫,故有提倡演劇籌款賑濟一事。本埠鄺郎街被禮戲院王惠借戲院﹐不收租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