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谦美君子

在美国生活了32年的谦谦君子
个人资料
谦谦美君子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阿Q正传》

(2019-10-07 15:52:09) 下一个

《阿Q正传》

 

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创作于1921年12月。说它家喻户晓可能也不为过, 最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对鲁迅先生做过很高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1)

我大约是在13 – 14 岁时看过小说《阿Q正传》,那时正值文革,学校关门,无所事事。说实在的,我看不太懂,但书中所谓的精神胜利法 - “阿Q精神“倒是记住了。时间飞快,转眼《阿Q正传》诞生就100 周年了。

趁老婆回国,抽空把1981年岑范导演的《阿Q正传》看了一遍。阿Q由严顺开扮演,他凭借该片获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和第2届韦维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金手杖奖。

阿Q(严顺开饰)

                       

 

 

 

 

 

 

小尼姑

精神胜利法使阿Q在挫折、屈辱中“转败为胜”,成了他“克敌制胜”的法宝。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自卫的反应,求生的本性,变态的反抗以及愚昧麻木的表现。阿Q的病态是被那个时代“逼出来的”,正是几千年来封建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等级制度的产物。可以说,阿Q是那时大多数中国人的典型代表。

赵太爷一伙在《阿Q正传》里就是愚民政策的代表者、受益者,他们虽然也有阿Q精神,但他们并不是愚民,而是愚民的愚弄者、制造者。他们自发或自觉地、有意和无意地体现和实现着愚民政策,他们君临着、主宰着阿Q和未庄居民,他们垄断着做人的资格、权利而把阿Q置于非人的地位,他们不准阿Q姓赵,不准阿Q恋爱,不准阿Q革命。总之,不承认阿Q是个人,也决不允许阿Q企图争为人的地位。

《阿Q正传》一直被列入在高中语文课本中。但2010年,多地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出现较大调整,其中鲁迅的《阿Q正传》等多篇作品被删除。为此,引发了一场“教材风波”。当年9月13日《解放日报》刊登了一篇“《阿Q正传》不能“删”……”的文章,我以为说的不无道理,引述两段如下:

教材可以“改编”,经典可以“替换”,但是唯独有一篇名著,决不能“删”——那便是鲁迅的《阿Q正传》——什么道理呢?道理不仅在于《阿Q正传》在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也不仅在于它对于几千年积淀的国民性或曰国民性格的刻画入木三分,更在于时隔90年,《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一点也没有减退,反而日见其浓烈日显其尖锐,“未庄”的国情并无根本改观,“阿Q精神”仍然到处可见。

《阿Q正传》就是一把解剖刀,通过“解剖自己”而剖析中国人的精神危机和国民性格。也有人说鲁迅的作品“过时了”,那是90年前的中国,其实更不然,《阿Q正传》就是那么隽永和“当下”,中国并未“走出未庄”,我们每个今人的脑后,难道不是仍然拖着阿Q的辫子?这恐怕堪称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素质再造中最深沉的问题。

早在“反右”的1957 年,毛主席曾前往上海小住。湖南老友罗稷南先生抽个空隙向毛主席提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不料毛主席对此却十分认真,深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是识大体不做声。”(2)

鲁迅就是不英年早逝,估计也活不过文化大革命吧。

 

二零一九年十月七日

 

 

  1. 《新民主主义论》
  2. 鲁迅之子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京华人 回复 悄悄话 上学的时候,的确是不喜欢鲁迅。总觉得他的作品尖刻、晦涩难懂。步入社会后,重读鲁迅,越来越喜欢了。而且,对中国国民性认识之深刻,无人能出其右。
回复 悄悄话 有了高铁,手机,但文化等这类核的东西的确没有变多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