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迟到成症
《圆桌派》 第四季 EP21
如今,拖延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常见病症。本期的三位嘉宾周轶君,马家辉和梁文道联系自己,就此侃侃而谈。
我们身边许多人,甚至是我们自己都在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拖延症的影响。我的小儿子应该算是一类拖延成症的患者:眼看马上迟到了才起床;非要到上飞机之前才收拾行李;论文,申请要到deadline前才开始写;项目明天要汇报了今天才通宵赶出。。。
我和他妈总在说他,可他明明知道拖延症不好,但自控能力极差,总我行我素:先玩玩游戏放松一下,再和朋友聊聊天,看看八卦,上网关心下国内外大事,时间所剩无几了才火烧眉毛一样地赶工。
还好,心理学家并不认为所有的拖延症都是坏事,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博士(Sigmund Freud)将其分成了三大类:
如果拖延长期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而且让你产生负罪感、无法胜任、紧张忧郁,甚至是自我厌恶时,八成你就患上了拖延症。拖延症正在影响着自己和身边的人,面对讨厌的拖延症,网上成立的“战拖会”一呼百应。处方包括:
主持人窦文涛将“拖延是一种逃避”延伸到“人是一种此岸动物”,即人是活在当下的。当一个人有更喜欢的事情做时,他就会沉醉在当下,逃避即将到来的不喜欢的事情。
梁文道聊到了小孩子的时间观念同成年人时间观念的区别,小孩子觉得时间还很长很长,没有大人的那种紧迫感。我们应该体谅小孩子时间观念的形成。
不守时也是一种延迟。周轶君认为守时是一种美德,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但是将迟到归为道德问题,对于被批判道德失范的当事人来说是否有点粗暴了呢?窦文涛认为,将迟到问题归为病理问题,当事人会觉得比较安慰。这句话,估计我老婆很受用 - 她有出门困难症。
最后,谈到有拖延症也不必过于自卑。很多出人意料的好点子是拖到最后一刻才有的,他们是把自己压到(拖延到)一定程度之后灵感才突然迸发出来的。很可能拖延是在等待一份灵感,在拖的过程中,其实他们的脑袋一直都在运作。按部就班的人虽然能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工作比较有效率,但可能永远平庸。
《圆桌派》由原来的《锵锵三人行》改版而来,更加接地气了。因祸得福?主持人仍为窦文涛。我喜欢这类畅所欲言的轻松聊天节目。
二零一九年十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