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随翻随摘随忆 能感受得到 , 那块绕在南院上的云,又来了,看着厚。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感受《论语》

(2022-12-14 06:31:53) 下一个

感受《论语》

 

 

一个民族,被一本“杂感”整了两千余年,通常,打死也不信。可这个民族信到今天。而且,多是读书人,读过很多很多书的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和“治大国如烹小鲜”,都是鬼话,说给鬼听的。这儿人就是信。因此此地叫神州。神和鬼啥关系,你懂的。

 

 

一生不读《圣经》,亏大发了。不读《论语》,缺啥?

 

做不端正了,做不成功了,觉睡不好了,做菜多放盐了…… 都怪孔子。有点同志闹别扭的意思。

 

同意说孔子是个经验老人。既如此,你听得颠颠的,怪谁?

 

苏格拉底诘问孔子,两句而终。苏不会置评孔一句,因为他想的不上路子;孔子会说遇上了一个二愣子,“不知道他怎么想的?”

 

 

千千万万别忘了,董仲舒读写的是汉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很可能是技术问题所致,譬如,“百家”零零碎碎的,就《论语》全乎。

 

把《史记》当纸质的书读,大概有点像当下对待@。应当当作当下收到手写的信。

 

也应当注意,《论语》是学生编的老师语录。《毛主席语录》读了快十年。后来一看到卖肉的把肉分成各部位卖,就会联想到它们。好像可以说,编语录是读书人的生意经。现在发展为“金句”。

 

 

常读《圣经》,文笔了得!对欧美乃至世界文学产生影响,它有这质量!

 

《论语》的文笔,不输《左传》。可到了汉末,尤其是佛教进来了,胡人进来了,它就那样了。总之,“通《左传》”“通《论语》”的,确实常为人群中不一般二般者;不通的,魏晋的书读得不错的,也不差。总之,中国的文章写得很中国味的,还真的要读点上述。当然,就是个“好这一口”的癖。

 

 

读到欧美文章后,会觉得《论语》很土特产。

 

 

文科生,书一读到某个程度,都会有“我来读读《论语》看看”。所谓“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十有九是犯二,或叫吃饱了撑的。有时会觉得这是中国文化中的霸凌现象。孔子无辜,“干嘛踹我?”

 

 

山寨黄永玉“他快活,写文章写得玩”,中国书,清以前的,读得玩;后来的,大部分的,也这样读,不碍事儿。

 

 

陈丹青说孔子,和他说鲁迅,说画,说说,说出了个人的见解。细了看,不见得就是独立见解,但确实独一份的个人感觉。其实,之于诸子百家,之乎者也,这也就够了。

 

“你根本就不懂中国国情”“你根本就不懂孔子”“你根本就不懂鲁迅”….. 这些个话,根本就不要去听第二句。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省掉第一个“贤哉,回也”,不愧是好笔记;两个全不

要,是好鸡汤;只剩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是好文学。

 

《论语》里说事的,真少。旦有,都好听,好看。许多许多的理,很叨。

 

 

1840年之前,尊孔,裝都裝不起来。之后,装都装不像。至于拿着手机拜孔子,李雪琴都不敢拿它当脱口秀的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