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争持续影响着中国大陆的外交关系。2025年7月24日,欧盟两驾马车、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联袂访问北京,讨论贸易和安全问题。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包括北京不懈支持俄罗斯的乌克兰战争在内的问题让中欧关系来到“拐点”。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António Costa)则敦促大陆领导人利用其对俄罗斯的影响力,“促使俄罗斯尊重《联合国宪章》,并结束其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下图 facebook)
北京的确有做出一些努力,试图促成一项长期和平协议,但似乎对推动冲突的解决助益不彰。尽管许多中国大陆官员希望战争结束,但北京不太可能在解决冲突和实现该地区持久和平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原因很简单,如果宣称要在24小时内结束俄乌战争的川普总统都做不到,那就更不能期待国力与影响力远低于美国的中国大陆了。而且,中国大陆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民众,对于如何理解以及如何应对这场战争,都尚未达成共识。中俄间的密切关系及其战略文化,也使得北京难以迫使莫斯科做出任何可能有利于乌克兰的让步。然而,北京也明白,战争拖得越久,它就越会成为中欧之间紧张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北京的尴尬立场
乌克兰战争爆发三年多后的2025年夏天,包括外交政策和安全官员、研究人员和专家在内的中国大陆战略界人士,对于谁引发了战争以及北京领导人应如何应对,仍然存在分歧。中国大陆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亲俄派和亲乌派之间的争论激烈。对一些政策制定者和民众而言,这场战争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冲突,俄罗斯侵犯了乌克兰的领土完整。鉴于中国自身遭受外国侵略的历史在其集体记忆中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许多北京领导人和民众对乌克兰的处境感同身受。中国大陆的外交辞令强调其对国家主权和独立的承诺,以及反对国家间使用武力解决领土争端。无疑,这些原则既符合《联合国宪章》,也反映了乌克兰的立场。因此,俄罗斯的行动违反了北京一贯表示其遵守的国际法。此外,自苏联解体以来,中国大陆与乌克兰建立了积极的关系。乌克兰与大陆在尤其是喷气发动机的航空技术领域进行合作,对中国的军事和工业发展是积极正面意义(下图 rferl/SCMP)。
但是,另一些中国大陆战略界人士则认为这场战争是冷战结束后该地区持续重组的延续。尽管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如今已独立,但它们之间的纽带却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关系尤为密切。沿着新划定的民族国家边界重建这些相互联系的社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充满艰辛、痛苦,甚至常常血腥。对于这些大陆战略界人士来说,乌克兰战争也是一场持续数十年的冲突的一部分,西方国家在这场冲突中忽视了俄罗斯内心的不满和正当利益诉求。冷战后北约的持续东扩侵占俄罗斯传统的地缘政治空间,加剧了俄罗斯对被包围的担忧。一旦前苏联地区实现相对稳定后,俄罗斯必然会反击咄咄逼人的西方。
俄罗斯反制北约的雏型便是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俄罗斯军队对科索沃普里什蒂纳机场的短暂占领。该占领事件预示了俄罗斯在面对北约的步步紧逼时,会正面硬刚,而不会束手待毙。2014年普京大帝治下的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一事,进一步证明了战斗民族的血气方刚。随后的明斯克协议暂时平息了乌克兰东部的战火,但却未能解决俄乌两国争端的根源,更遑论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长期对抗。
此外,许多中国大陆民众也对俄罗斯的行动感同身受,因为他们也认为中国大陆是西方/美国包围和遏制的目标。过去几十年,尤其是近十年,西方,特别是美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对北京持续增多的压力。大多数中国大陆人认为,美国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崛起,并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采取种种措施步步紧逼中国。大陆民众不满意北京在应对西方/美国的外交政策所表现出来的克制和谨慎,而俄罗斯对抗西方时展现的果敢甚至鲁莽,让他们颇有回肠荡气之感。(下图 FPC)
过去三年来,中国大陆在乌克兰战争问题上的模凌两可立场反映了北京内部的意见不统一。大多数政策制定者都承认亲俄和亲乌两种观点中的某些合理性,故不愿完全接受一种观点而牺牲另一种。中国外交部于2023年2月发布的关于乌克兰的十二点立场文件体现了这种立场不鲜明的关系。该文件的第一条原则强调“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支持乌克兰保卫其领土。北京从未承认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也从未承认其对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四个地区的主权主张。然而,该文件的第二条原则指出“必须认真对待所有国家的合理安全关切”,这实际上是表示理解甚至支持俄罗斯对西方压力的担忧,包括北约不应扩张到莫斯科认为的“后院”。
复杂的伙伴关系
2022年2月冲突爆发之前,中国大陆与俄罗斯和乌克兰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在整个战争期间,北京一直与这两个国家保持贸易往来:既有西方不希望继续下去的中俄关系,也有西方没有注意到,或刻意忽视的中乌经济联系。是的,中俄年贸易额增加到近2500亿美元,但战争干扰并未中断中乌经济联系,中国大陆仍然是乌克兰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中乌双边贸易额达到近80亿美元。同时必须承认,俄罗斯在中国大陆整体外交政策战略中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因为俄罗斯是一个拥有1亿多人口的核大国,与中国拥有超过2600英里(约4100公里)的陆地边界。美欧在战争中对北京不那么友善的言行叙事也对拉近中俄关系不无帮助。西方领导人经常将中俄归为同一阵营,称其为“轴心”,例如“独裁轴心”,这进一步刺激了中国大陆,损害了北京对西方国家及其政府的认知。(下图 Atlantic Council)
但中国大陆至少对中俄关系的叙事也值得商榷,即中俄“上不封顶的伙伴关系”。无论它是否为一种修辞手法,西方国家宁愿按其字面意思去理解它,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对华政策。其实,包括中俄双边关系在内任何外交关系都存在分歧、差异和潜在冲。实事求是的说,中国大陆整体上是倾向于俄罗斯的,但它并不能证明北京与莫斯科关系中没有挑战和矛盾。如莫斯科肯定不满意中国大陆遵守西方金融制裁。这使中俄双边贸易2024年陷入停滞,并在2025年上半年下降了近10%。俄罗斯肯定不乐见中国制造的无人机广泛部署于乌克兰国土,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帮助乌克兰制造自己的无人机。
北京在俄乌和谈中的作用
理论上,中国大陆完全有能力在各国的和平谈判中发挥作用。北京在调解国际冲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如促成了伊朗与沙特阿拉伯恢复关系的协议谈判(下图 FP),并积极呼吁俄罗斯与乌克兰举行停战谈判。如果北京斡旋俄乌成功的话,它将消除改善中国大陆与欧洲关系中的一大障碍。如果中国成功结束战争,它将提升其作为负责任世界大国的国际形象,并有助于引导国际秩序走向多极化。
但客观现实是,中国不太可能在解决冲突中发挥核心作用。首先是地缘政治因数:作为美国的最大竞争对手的中国大陆主要从其与美国更广泛的地缘战略竞争的角度来看待俄乌冲突。显然,这场战争正分散削弱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资源,使华盛顿难以全力以赴地对付中国。此外,即使中国愿意主导和平谈判,乌克兰和西方国家也可能不愿看到,因为这将大大提高北京的国际威望和全球影响力。而且,北京主导的俄乌和谈,可能会推动达成有利于俄罗斯的解决方案。其次是北京对俄罗斯的影响力有限:尽管中国大陆对俄罗斯有影响力,但其能否在战争背景下显著改变俄罗斯的行动或迫使俄罗斯做出重大让步仍值得怀疑。莫斯科或许愿意听取北京的某些意见,但不会在达成在乌克兰的主要目标上面妥协。而中俄友好关系及地缘政治的现实,也不愿意和不充许中国大陆向俄罗斯施压迫使其做出重大让步。与此同时,大陆官方的中立立场,也最多让北京能够发挥次要的,仅限于参与的作用,如果多边和平进程得以形成的话。毕竟,俄罗斯和乌克兰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而美国和欧洲则通过军事援助间接参与其中。如果两个主要交战国俄罗斯和乌克兰不愿停止战斗,并且双方都对战后停火安全保障保持警惕,中国作为未向任何交战方出钱出物的第三方调解人,无法与交战国背后金主的影响力相比。
北京的选择
欧盟领袖访华时的言论表明,乌克兰战争至今仍是中欧关系中最主要的摩擦因素之一。战争爆发时,中国战略界未能充分理解这场冲突对欧洲的影响,也没有预见到这场战争最终会给中国与欧洲的关系带来多么深重的压力。自2019年欧盟将中国大陆视为系统性对手、竞争者和合作伙伴以后,中欧间的竞争和对抗在增加,而伙伴关系却进展不大。非但如此,北京与西方似渐行渐远,美国和欧洲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对中国大陆不友好言行。因此,北京决策者没有兴趣为缓解与欧洲的紧张关系而牺牲与俄罗斯的关系,转而支持西方的俄乌战争立场。(下图 The Hill/SCMP)欧盟在与川普2.0政府的贸易过招中表现出来的无力,让北京相信欧洲应该接受中国大陆在这场战争中的中立角色,北京无需改变其战略。
展望俄乌战争,如果最终以俄罗斯实力减弱结束,东欧和高加索地区的一些国家可能会进一步转向欧盟和土耳其,而中亚国家则可能推行更为平衡的外交政策。相反,如果战争以有利于俄罗斯的方式结束,莫斯科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可能会加强。这两种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有可能在该地区引发新的紧张局势,甚至暴力冲突,从而使各国间的关系复杂化,并给周边地区带来更多麻烦。对中国大陆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尽可能的“不偏不倚”,最大的奢望就是享有一个一个稳定、开放、可预测地区环境。这样,就有可能在扩大贸易和经济利益的同时与所有国家维持友好关系。
北京试图在这场出人意料且并不支持的战争中保持中立,甚至被动。有观点认为北京从这场战争中获益匪浅,成功地分散了美国的注意力。但也有人认为美国人成功地加大了中国大陆和欧盟之间的分歧。无可否认的是,这场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大陆、俄罗斯、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大国博弈。
* 本文主要参考了达巍(Da Wei)的《What does China want in Ukraine?》一文。该文发表在7月29日一期的《外交事务》上。作者达巍(Da Wei)为清华大学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系教授。
参考资料
弗林. (2025). 欧盟官员谈中欧峰会:中方确信治住美国,并有信心治我们治得更好. rfi. 链接 https://www.rfi.fr/cn/%E7%BB%8F%E8%B4%B8/20250729-%E6%AC%A7%E7%9B%9F%E5%AE%98%E5%91%98%E8%B0%88%E4%B8%AD%E6%AC%A7%E5%B3%B0%E4%BC%9A-%E4%B8%AD%E6%96%B9%E7%A1%AE%E4%BF%A1%E6%B2%BB%E4%BD%8F%E7%BE%8E%E5%9B%BD%EF%BC%8C%E5%B9%B6%E6%9C%89%E4%BF%A1%E5%BF%83%E6%B2%BB%E6%88%91%E4%BB%AC%E6%B2%BB%E5%BE%97%E6%9B%B4%E5%A5%BD
Antonov, D. (2025). Putin, facing Trump deadline, signals no change in Russia’s stance on Ukraine. Reuters. 链接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putin-facing-trump-deadline-signals-no-change-russias-stance-ukraine-2025-08-01/
Cole, B. (2025). Russia drones equipped with Chinese technology raise eyebrows. Newsweek. 链接 https://www.newsweek.com/china-russia-drones-sanctions-2102373
Franke, U. (2025). Drones in Ukraine: Four lessons for the West.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链接 https://ecfr.eu/article/drones-in-ukraine-four-lessons-for-the-west/
Nakashima, E. Long, Z., Klimkin, P. and Ciaramella, E. (2025). Is China willing to influence Russia on the Ukraine war?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链接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posts/2025/03/is-china-willing-to-influence-russia-on-the-ukraine-war?lang=en
Wei, D. (2025). What does China want in Ukraine? FOREIGN AFFAIRS. 链接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china/what-does-china-want-ukr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