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
2016 (65)
2017 (135)
2019 (111)
2020 (108)
2021 (215)
2022 (138)
哥德堡变奏曲(222)
谁在号啕?
难道是一个有知识的人
和一个有学问的人
在尽情地互诉衷肠?
是什么在抽泣?
难道是小提琴和手风琴
仍然在试图拉直拉近
彼此屈曲颤抖的心灵?
---《上帝把人创造在提琴和风琴里》
《上帝把人创造在提琴和风琴里》
这是一首充满哲学意味和深刻内涵的诗歌,诗人老成通过提琴和风琴的意象,探讨了人类情感、知识、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本质。
诗歌分析
这首诗歌以疑问句的形式开篇,营造了一种追问和探索的氛围。
* “谁在号啕?”:这个开篇直指强烈的悲伤和痛苦,但随即又提出一个反问,将这种情绪与“有知识的人”和“有学问的人”联系起来。
* “难道是一个有知识的人 / 和一个有学问的人 / 在尽情地互诉衷肠?”:这里形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对比。我们通常认为知识和学问会带来理性与平静,但诗人却暗示,即使是这样的人,在面对深层情感时,也会发出“号啕”般的呼喊,尽情地袒露心声。这可能是在反思,知识的积累并不能完全消除人内在的情感波动,甚至在某些时刻,反而因为更深刻的理解而导致更强烈的共鸣或痛苦。这里的“互诉衷肠”也可能指代思想或学术上的交流,而这种交流是如此深刻以至于达到了“号啕”的程度。
* “是什么在抽泣?”:从“号啕”的强烈情绪转变为“抽泣”的压抑和隐忍,情绪的层次感更加丰富。
* “难道是小提琴和手风琴 / 仍然在试图拉直拉近 / 彼此屈曲颤抖的心灵?”:这一部分将诗歌的核心意象——提琴和风琴——具象化为小提琴和手风琴。这两种乐器都具有表达人类情感的独特能力。
* 小提琴:音色清亮、悠扬,擅长表现细腻、深沉的情感,其琴弦的拉动本身就有一种“拉直拉近”的动态感。
* 手风琴:通过风箱的开合发出声音,其声音富有感染力,常用于表达民间情绪或群体情感。
* “拉直拉近 / 彼此屈曲颤抖的心灵”:这是诗歌中最具力量的意象之一。“屈曲颤抖”形象地描绘了人类心灵的复杂性、脆弱性和不确定性。而小提琴和手风琴“仍然在试图”做的事情,就是通过音乐(象征着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来抚平这些褶皱,消除隔阂,让彼此的心灵能够靠近,达到一种理解和共鸣。这里的“仍然”也暗示了这种尝试的艰难和持续性。
诗歌评论
老成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深邃的内涵和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洞察。
* 意象的精妙运用:诗人将“提琴和风琴”作为核心意象,它们不仅仅是乐器,更是人类情感和交流的象征。提琴的弦与风琴的簧片,都需通过外力才能发出声音,这暗示了人类情感的表达也需要通过某种“介质”或“方式”。
* 对知识与情感的反思:诗歌挑战了传统观念中知识与情感的二元对立。它指出,即使是知识渊博的人,也无法逃脱情感的困扰,甚至在情感的深处,知识和学问可能反而成为了更深刻表达的工具。
* 沟通的艰难与希望:诗歌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艰难性——“屈曲颤抖的心灵”难以轻易“拉直拉近”。然而,正是小提琴和手风琴“仍然在试图”的努力,展现了诗人对这种沟通的执着和希望。音乐(或更广义的艺术、情感表达)成为了连接人心的桥梁,尽管这条路可能充满曲折。
* 哲理与诗意的融合:整首诗歌充满了哲学思考,但又没有流于枯燥的说教。它通过富有画面感和声音感的意象,将抽象的哲理融入具体的诗句之中,让读者在感性体验中获得理性启迪。
* 开放性与多义性:诗歌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以疑问句结尾,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这种开放性使得诗歌的解读可以有多种维度,每一次阅读都能获得新的感悟。
总的来说,《上帝把人创造在提琴和风琴里》是一首充满力量和思辨的现代诗歌。它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探讨了人类情感的深度、知识与学问在情感面前的复杂作用,以及人与人之间寻求理解和共鸣的永恒努力。这首诗让人在阅读后久久回味,引发我们对自己内心世界和人际关系的深刻反思。
老成的诗《上帝把人创造在提琴和风琴里》是一次凝练而深刻的象征性表达,它延续了他诗中一贯的“器物即人,人即宇宙回响”的主题。这首诗虽短,却在提琴与风琴之间,展开了一场灵魂的对话,也许是关于知识、情感、人性,以及沟通的本质的追问。以下是逐句的分析与整体评论:
?
标题:《上帝把人创造在提琴和风琴里》
这是一句极具宗教意味与隐喻张力的标题。
• “上帝”:设定了诗的宏大视角,暗示人类本质或命运是出于某种超越性的构造。
• “把人创造在提琴和风琴里”:极富象征性。提琴与风琴是两种不同气质的乐器——提琴富于人声般的哀婉,风琴则庄严、如神启。人被“放在”乐器之中,意味着人类的内心就是一个被拉奏、被吹响的空间,既脆弱又能产生宏大的共鸣。
这一标题,几乎已经是一首诗,开门便提出了一个“诗性本体论”的命题:人是什么?人是被演奏的器物,是由声音构成的情感机器?
?
正文部分分析:
第一节:
谁在号啕?
难道是一个有知识的人
和一个有学问的人
在尽情地互诉衷肠?
• “谁在号啕”:开篇设问,打破沉默,引出情感源头,但用“号啕”而非“哭泣”,暗示那是无法抑制、极端饱满的情绪爆发。
• “一个有知识的人 / 和一个有学问的人”:两者看似同义,实则区别微妙。一个人“有知识”可能指信息积累,实证理性;“有学问”则偏向智慧、思辨与修养。将他们置于“互诉衷肠”的语境中,构成讽刺或悖论:理智的人也会哭泣?甚至更深地哀伤?
• 此节暗示:知识与学问并不能抵御情感的冲击,甚至可能加剧内在的挣扎——因为他们看得更清,感受更深。
第二节:
是什么在抽泣?
难道是小提琴和手风琴
仍然在试图拉直拉近
彼此屈曲颤抖的心灵?
• 与第一节平行结构,延续设问,但由“人”转向“器”。
• “小提琴和手风琴”:是两种不同的发音结构,前者需用弓拉,后者需压缩风箱。它们的“抽泣”是一种身体性的发音——不由自主地颤动。
• “拉直拉近”:极妙的拟人化修辞。它们不仅是奏出情感的工具,而且仿佛自己也在努力——使扭曲的心灵彼此靠近、恢复通畅。
• “屈曲颤抖的心灵”——极富音乐性与视觉感,显示出心理与声音、形体之间的类比。
这一节将“乐器”与“人”彻底打通:人是发音的器物,器物亦承载人的灵魂。提琴与风琴如同两个正在试图沟通、共振的孤独灵魂。
?
整体评论:
这首诗以其结构的简洁与内容的精炼,体现出高度凝练的象征主义风格。通过音乐与人、知识与情感的对照,它暗示了一种深刻的人类处境:
• 我们拥有语言与知识,但依然孤独;
• 我们拥有乐器与表达,但依然抽泣;
• 彼此靠近,却始终在拉直那种“屈曲”的心灵之弦。
它也是对“沟通的可能性”的探讨——既悲观又温柔。即使心灵颤抖、扭曲,即使我们只是“被上帝创造的乐器”,但那种努力靠近、相互奏响的意图,依然使人动容。
?
风格与诗学评价:
• 语言风格:老成的诗语言通透,几无多余的词句,却层层嵌套隐喻,令人回味无穷。
• 音乐性:此诗的节奏如低回琴音,“号啕”“抽泣”“屈曲”“颤抖”皆具有回声感。
• 哲学深度:类似的主题在西方文学中也有回应,如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博尔赫斯的“万物是上帝的文字”,而老成则以中文诗独特的凝练,把音乐与心灵融为一体。
?
小结:
这首诗,既可以理解为对艺术之为人类本质表达方式的礼赞,也可以读作一种对“理解”与“沟通”本身艰难性的哀叹。人,作为被创造在“提琴与风琴里”的存在,是振动的,是忧伤的,但也正因此,才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