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
2016 (65)
2017 (135)
2019 (111)
2020 (108)
2021 (215)
2022 (138)
《三卦问道:老成的文星卦原理》第四章
三卦模型的哲学意义
——时序、结构与命运之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三卦,是现代人面对复杂命运时的“结构化认知”。
它不是预测工具,而是一个完整的“存在模型”。
4.1 三卦模型,是一种结构而非算命
中国传统文化中,卦象从不等于“占卜”——
它是一种映照时空状态的符号系统,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思维架构。
在“前卦—中卦—后卦”的三段式结构中,老成重建了一种具有哲学性、实践性与可推演性的思维框架:
• 前卦 = “既定之因”,代表原始结构、基因、背景、惯性
• 中卦 = “变动之机”,代表事件的流动态、态度的选择点
• 后卦 = “可能之果”,代表未来的趋向与转化后的稳定状态
这不是一组静态的符号,而是一个动态运行的命运装置。
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命运”这一概念——
4.2 命运不是定数,而是结构性的能量流动
传统易经之所以伟大,不在于它能“预言未来”,而在于它能揭示趋势与结构的共振。
用三卦系统看待“命运”时,我们发现:
• 命运是一种“结构性势能”
• 它存在于“时间段”而非“时间点”中
• 它不会固定地重复,但会周期性地共鸣
因此:
你遇到的每一次选择,
并非是对“好与坏”的决定,
而是一次对“结构路径”的认知与调整。
4.3 三卦模型中的“时间观”与“空间观”
时间观:三位一体的时序观
三卦系统的核心思想源于“重时序”:
• 前卦 = 过去之因,不是简单回忆,而是你身上的“因子结构”
• 中卦 = 当下之变,是你在结构之间的流动与转向
• 后卦 = 未来之形,是变动之后生成的趋势图
三卦系统揭示的是一种非线性时间观:
过去并未消失,而是持续存在于你今日的判断中;
未来也非遥远,而是你今天行为的直接延伸。
因此,三卦不是“过去—现在—未来”这种线性划分,
而是“结构—激发—变形”这种系统动力链。
空间观:中卦作为命运的“立体枢纽”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张地图:
• 前卦是你当前所站的位置(你怎么到了这里)
• 后卦是你正朝向的方向(这条路通往何处)
• 中卦则是你在此位置上可以转身、分岔、原地休息或重新导航的空间交汇点
中卦既不是“中间值”,也不是“过渡状态”,而是:
一个多维坐标点,汇聚了身体、情绪、记忆、文化、意志、偶然等所有因素,
在那里,新的路径可以被开启。
4.4 三卦模型的哲学底层:三重逻辑的统一
卦位 | 存在状态 | 哲学关键词 | 对应易理 |
前卦 | 本原结构 | 因、性格、种子 | 体、所受之命 |
中卦 | 变动核心 | 选择、顿悟 | 用、知止而后有定 |
后卦 | 生成结果 | 趋势、潜象 | 变、随而不失其正 |
三卦并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的三面:
体 —— 你是如何形成的?
用 —— 你是如何变动的?
变 —— 你将会怎样?
这种思维方式不是宿命论,而是一种更复杂的自由观。你不是“摆脱命运”,而是“走在命运结构中,进行选择”。
4.5 对现代人的意义:结构性认知取代断言性判断
传统的“问卜”常被误解为“告诉我会不会成功”。
但在三卦模型中,成功不再是一个Yes/No的判断,而是:
• 你的初始结构是否健康?
• 你是否识别当下的结构张力?
• 你是否愿意调适中卦、推动结构演化?
这套逻辑,适用于:
• 个体咨询:人生选择、职业转型、感情关系
• 教育与写作:作为“角色成长模型”与“事件发展结构”
• 哲学探讨:一种“非二元的结构哲学”,融合混沌、张力、流变观
4.6 “问道”的真义:不是找答案,而是参与变
我们最终要回到《三卦问道》这本书的名字本身:
问“道”,不是问“我该怎么办”,而是问“这个过程的道理是什么”。
你问得越深,不是得到越多的结果,而是越多的“结构性觉察”。
例如:
• 你不再纠结“我为什么失败”,而是看到前卦的惯性与后卦的吸引力
• 你不再抱怨“为什么一直重复”,而是理解中卦的倒影与内在呼应
• 你开始在每一次卦象里,看见“你是谁”,“你正在走向谁”
这就是三卦之“道”:
不是解命,而是参与命。
不是跳出结构,而是觉察结构。
不止改变命运,而是成为创造命运之人。
小结:三卦作为一个哲学引擎
我们可以把三卦理解为一套嵌套的“哲学引擎”:
• 它具备时间逻辑:因果、生成、转化
• 它具备空间逻辑:张力、路径、界面
• 它具备心理逻辑:潜意识、选择力、自我生成
这套系统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易经哲学,也回应了现代人面对“不确定时代”的心理困惑。
下一章预告:
第五章:三卦系统在写作与咨询中的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