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正文

假日读书小记

(2020-12-30 17:05:45) 下一个

上中学的时候,像绝大部分少男少女一样,我特别喜欢读各种小说。当时我做大学老师的父亲对我说,一定不能只读小说,人必须读历史,哲学,思想才会进入更高的阶段。当时我完全不懂此中含义,但记住了这句话。前几年先生回国探亲时,每次都会买一些书回来,而且多为历史,哲学,散文之类。其中我比较喜欢的有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系列,感觉获益良多。另外有一本书,老公也几次推荐我读,就是冯友兰老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可是我却迟迟不敢打开。因为出国后的前十来年,忙于生存,几乎很少读书。后来生活安定了,又赶上微信盛行,业余时间多耗费于此。即使读书,也多是文学类的小说,散文,或生活类书籍,哲史类书籍很少涉足。内心深处是有一种怯怯的“恐惧”,犹疑,不知这样的哲史类书籍我还能看得进去吗?恰好前几天听自媒体人大康讲评哲学大师冯友兰,一下子提醒到我,还欠着这一项“功课”。所幸的是今年因为疫情,圣诞,新年假期我们没有出游计划,所以我决定利用这个假期,沉下心好好读一下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读这本书之前,老实说我心里是有疑虑的,真怕多年“不读书不看报”的自己,不能把这样严肃的书读下来。可是打开书后,发现这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原来这是冯先生1946-1947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访问教授时,给美国学生开设的中国哲学史课的讲义。这让我有了不少信心,如果外国学生都能明白,我应该也没有问题吧。事实的确如此。虽然中国哲学流派众多,且源远流长,但被冯先生讲解的深入浅出,条理分明。与其说这是一本中国哲学简史,说它是中国文化的入门读物更恰当。这本书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有影响的哲人,以及儒家,道家,法家,佛学,禅宗的主要思想和发展经历?。好似是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一张向导图。因为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这些圣人的经典,它们是中国哲学的起源,是中华智慧的聚集。这本书也让我见识了冯友兰先生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国学修养。虽然这本书只有三百余页,但给我的感受是,必对有如森林般的中国文化有全面的,透彻的了解,才能提纲挈领地总结,归纳出中华文化和中国哲学的主干。冯先生把纷繁复杂的中国哲学讲解得通俗易懂,而且许多地方让人豁然开朗。没有想到的是,我仅用了三天时间就把这本书读完了,而且感觉就像是暑天喝下一杯酸梅汤,通体舒坦。这就是文化和学识的魅力吧。感谢冯先生,不仅让我获得了知识,也让我感受到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最大的享受。读书的过程不仅让我心静下来,也让我的心“整”了起来。这两年因为微信上的文字读的比正经书多,我确实有“碎片化”的感觉。思想是纷乱的,碎片的,善变的。而这种大家的经典著作,读过之后,好似让我的思路清晰起来,也发现了自己以后学习的目标,这才是真正的开卷有益!而且对比一下当今国内许多新生代学者,表面看洋洋洒洒而内在空洞无物,甚至漏洞百出的大部头“专著”,就更加佩服老一代学者的功底扎实和认真求实的为学精神。

接着《中国哲学简史》读后的兴奋劲儿,我又开始读英国才子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德波顿选择了西方哲学史上六位哲学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哲学对于人生的慰藉作用。但其实哲学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是慰藉。哲学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爱智慧”。哲学帮助我们在更高的层次,用更空灵的的头脑去认识我们身处的世界,去探索我们人类的内心。就像冯友兰先生说,哲学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它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使我们从无明状态进入觉知状态。当我们年岁渐长,有了更多的经历,我们都渴望自己的认知能够更上一层,我们也想知道自己的人生是不是有意义,这时我们就开始对哲学有了更多的兴趣。所以现在开始理解当年父亲说的,不能只读文学,更要多读哲史。

这是一个让我特别快乐的假期,我做了想做的事,获得了想得到的收获。虽然2020年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就应该随时顺应环境和客观条件,随时调整人生方向和生活方式,任何时候都努力生活得尽可能地有意义和快乐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