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里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个人资料
正文

【他乡明月|生活】第076期 好奇美国学生艺术创作的看过来!

(2023-06-02 09:37:05) 下一个

【他乡明月|生活】第076期 好奇美国学生艺术创作的看过来!

嗨,听到我声音的亲人和朋友,你好吗?我是三小姐晓鹂。

 

时间过得好快啊!还有一个月就要放暑假了。其实,这周已经是毕业生的最后一周了。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都有点迫不及待的感觉。我学校每到这个时候就有很多活动,比如:这个星期是学生乐团的音乐会,我家老二是吉他手,也是其中一员,要上台演出。下个星期是学生合唱团的演唱会——说到演唱会,我还挺期待的,因为今年初中合唱团的主题是外语歌曲,也就是非英文歌曲,有西班牙语、韩语、日语歌等,当然也有中文歌。中文歌他们选的是一首江南民歌《紫竹调》,紫色的紫,竹子的竹。我被请去教那些学生中文的发音。那首歌我以前还真不会唱,是跟着她们一起学的。歌是这样的:“一根紫竹直苗苗,送给宝宝做管箫。箫儿对着口,口儿对着箫,箫中吹出新时调。小宝宝,一定一定学会了。小宝宝,一定一定学会了。”你别说,虽然这首歌的歌词不太难,但是那些唱歌的学生完全没学过中文,我也只去教过三次,只凭灌耳音,她们居然能唱准歌词,也是绝了!也许是自己特别投入了精力吧,所以,我还挺期待她们的演出的。

 

不过,我今儿要聊的既不是音乐会也不是演唱会,而是学生的艺术展。每年五月底,我学校会在体育馆展出学生的艺术作品,所有从幼儿园到高中选修艺术课的学生的这一年的作品。这个艺术展以绘画为主,包括素描、水彩、油画、版画、插画等等,还有泥塑、木雕、家具、服装设计、摄影、陶瓷等等其他艺术作品。是很受大家欢迎的一个活动,展出期间,学生、老师、和家长都会去看。我就特别喜欢,每年都去看。因为每年选修艺术课的学生不一样,她们的作品当然就不一样,很有特色。

 

今年的展出刚准备完,我就跑去看了。体育馆不光四面墙上挂满了作品,中间还立了很多架子和桌子,分门别类地贴着不同年级的作品,摆着不同的雕塑、陶瓷、其他手工等等。我先绕着四面墙慢慢地看了一圈,然后回到中间,一个架子一个架子地看,边看边拍照片。我看过不少博物馆收藏的世界名画,但是,去那里看这些艺术作品,和看自己学生的作品感觉是完全不同的。那里的作品都出自成熟的艺术家,无论从技法到构图和色彩,都是教科书般的存在,也就是说都远离我自己的生活,高高在上。别说我能斗胆做评价,很多艺术品根本连看都看不懂。但学生的画展不同,她们的技巧,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等等,大部分还不成熟,只会非常直白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但也许正是这样,反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突出了中心思想,有一种简单的、质朴的、原始的美,很容易引起我的共鸣。而且,看学生画展的时候,很容易把作品和学生联系起来,往往会发现学生的另一面,常常会惊讶,会感叹,会被感动。

 

我刚说了,我学校的画展是把全校凡是选了艺术课的学生作品都展现出来,不会以某种标准刻意挑选,所以在一个大厅里,你就可以看到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学生的作品,那种感觉非常奇妙,就好像看着一个喜欢艺术的孩子的成长轨迹:最初,几岁大的她,从本能出发,抓着五颜六色画笔,用歪歪扭扭的线条,把眼睛看到的,心里想到的东西画出来,喜欢笑就把嘴巴画得大大的,哭的时候眼泪比弹珠还大。那时候,世界对她而言很大,一只花瓶就能占掉一半的画面,但还是向往着高高的窗户外的世界,蓝天和白云。这就是幼儿园小朋友的作品,你看我随便拍的几张画,小小的孩子干干净净的眼睛里的这个世界,是歪歪扭扭的,也是明亮的充满希望的。那份天真但笨拙,有着成年人无法复制的自然美。

 

慢慢地,这个孩子长大了一些,笔下的画有了构图,有了色彩的选择和搭配,尽管还是大红大绿亮蓝明黄,但她对整个世界的理解更加的具像化,能更加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除了画笔,她尝试着用泥、用旧书、用瓷砖、用报纸、用布、用照相机、用各种她觉得能表达自己感受的东西来创作。你看文稿里我附的照片,就能明显地感觉到从小学到中学的成长和脱变,和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比如说:用陶瓷做的熊猫抱着竹子,用旧书做的卡车停在停车牌下,用石头雕刻的一只手半握着拳头,用布缝的毛绒玩具憨态可掬,用瓷砖拼的画面色彩缤纷,用雕版刻印的画一目了然,用红泥做的房子风格迥异,用照相机捕捉到的世界黑白分明........

 

到了高中,这个孩子更大了,绘画的技法也更成熟了,看起来好像失去了小时候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开始用更成熟的眼光和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也开始把自己套进了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自己的创造。比如,哪怕同样是画人物,成熟的技法完全脱离了儿时的稚嫩,那种画在木板上的画,既有一种儿时的印记,又有着成长和创新,并且加上了现世生活的因素,比如奶奶的画像下配的那束干花,外婆的衣服就是干脆用布直接做上去的,穿黑色礼服的美女戴着真的珍珠项链,妈妈的草帽也是真的草帽,等等。最令人感动的是,她们开始反省自己,开始真正的关心这个世界,也开始思考某些深邃的主题,并把它用艺术的手段表现出来。

 

这次画展,看完一圈儿,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组有关“水”的画。水是万物之源,是生命的本质。提到水,你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想到的第一个画面又是什么呢?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这一组画给我的印象如此刻深,首先是因为学生们使用了完全不同的表达手法,就算是绘画,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油画或水彩,还加了浇注等等手法,而且,还有手工编织、泥塑、实物镶嵌、3D制作等等。其次,这些学生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水的主题,还挺深刻的,反正我对我触动挺大的。这一组画高中四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参与,为了方便起见,我就按年级给你介绍。

 

先是九年级的。九年级的作品有四件,一副油画,整幅画面是由浅到深,深到发黑的蓝色的水。画面上最亮的部分一个快要沉到水底的苍白的没有五官的女人,她的下沉带起的一串串水泡,像一束束光由上到下,由密集到消失。作者是个女孩,她在画的简介里说,她画的是一个女人优雅地死在深水中。因为“不管有怎样潜在的影响,女人被期待着要保持社会标准。”所以,她画的是在社会的期望中死去的女性。泡泡代表光,也就是女人的幸福,从上到下递减,到几乎什么都没有了。她用了两个非常正式的词:societal standard 社会标准和society's expectations 社会期望,也是社会对所有女性的潜在要求。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女人失去了自己的幸福,被迫以一种优雅的姿态死去。我想想,九年级刚上高中的学生,也就十三四岁的样子吧?她对自己作为女性的社会角色,居然有这么深刻的认识,简直让我诧异。这也太成熟了吧!同样着眼于女性,另一个女生的灵感则来自爱德华·蒙克的画作《爱的波浪》,画的是一个女人在五颜六色的波浪中快乐地游动,代表着恋爱中的情景。这才是这个年纪的普通孩子该有的憧憬和想象吧?不过,最特别的还是一个男生的创作,他用了几条两米多高的青色和蓝白渐变色的、点缀着贝壳的薄纱,挂成了一个立体的海洋,中间穿着几艘不同颜色的小舟。这简作品的题目叫《Still Aflot 还在漂》,他的解释是这样的:“海洋是生命的代表,船是我们尽可能穿越生命的象征。高大的水塔代表着我们现在正在过的生活,漂浮的船只显示了我们如何竭尽全力克服困难并蓬勃向上。”因为它那个船是立体的,由低到高往上走的。这个作品乍一看有点乱,不觉得怎样,但看了简介就觉得越看越有味道,有非常积极向上的一种力量。但第四件作品就比较梦幻,是一个充满了水的房间。白色的房子伫立在绿色的水中,那是作者在梦里看到的情景。她说那个情景让她觉得“和平而有安全感”。这,大概也是水的一种特质吧?

 

十年级的作品有四件。这四件作品都是绘画,但对水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第一件作品非常美,蓝色的流水,红白的金鱼,绿色的睡莲,是宁静的、轻松的、富有活力的自然。因为作者说她从小就喜欢水,“这件作品旨在捕捉水所具有的美丽和自由流动的本质。”如果说这幅画是滋润的、有生命力的,那第二幅画就充满了张力:一个穿白色上衣的小小的背影,屈膝坐在大片干枯的河床上,面对着日渐干涸的河流。大地是深深浅浅的褐色,天空和水中的倒影都是毫无生气的灰蓝。整个画面是干裂的,是因为缺水而慢慢走向死亡的紧迫。因为作者希望“当你站在画作前时,你会被传送到一个处于脱水边缘的世界,一个正在为生存而挣扎的世界。不饱和的颜色和干燥、开裂的纹理营造出一种发自内心的体验,用颜色和纹理营造出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星球形象,而这个星球正在慢慢被干旱吞噬。”他正是想用这幅画,清楚地提醒我们要解决气候危机,和保护我们星球最重要的资源:水。第三幅画看起来很简单,夏日夜晚,头顶的灯光照得码头的木板泛着白光,一个小男孩拿着一根墨绿色的网子,专心致志地盯着绿到阴沉的水面,面对未知,不知道会捞起来什么。他身后,是一个明黄色的空空的塑料桶。画面和构图都很简单,但是作者的简介却很长,我几乎没见过这么长的简介,那根本不是普普通通的几句话,简明扼要地介绍创作理念,而是写了一个长长的故事,回忆他小时候和堂兄深夜坐在码头上手里拿着网,等待无法预知的水下生物现身的故事。他说:“夕阳西下,我们在水里找鱼找螃蟹。一盏灯照着浑浊水,什么也看不出来。我的想象力会随着水面下未知的事物而疯狂:鲨鱼、鱼,以及我以前从未见过的生物的混合物。”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对的未知数,在某些方面变得比我七岁时等待发现一只螃蟹游到水面时的感觉更可怕。他发现,“我一生中最具成长性的时刻,最令人难以忍受的痛苦都来自于自我。”所以,他说:“这件作品旨在捕捉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春期时面对未知的经历。”现在,他好像长大了,但他内心还住着当年那个深夜坐在码头面对未知的孩子,既胆怯又勇敢。而且,生命就像一个轮回,现在他的小表弟在同样的地方,拿着同样的网,做着和他同样的事。我觉得,他的文字比绘画更有感染力。嗯,我忘了自己的青春期是不是有过叛逆、痛苦、和困惑,但至少也是有过成长的烦恼吧?但我完全没有人家这种清晰的自我认知,清醒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成长。现在的孩子真的好成熟!最后一幅画是压抑的,我甚至不觉得美。但它的创作是有力量的,她画了一个小说里的人物,来表达女性形象在现代和历史作品中被性别化,经常被残酷对待。女性的苦难被浪漫化,被视为悲惨而美丽的,几乎是作为美德的忍受,而不是正视她的痛苦。所以,她的画旨在“展示如此多的虚构的和真实的女性悲惨命运的真实本质:不是干净、纯净、平静的尸体,而是导致妇女死亡和腐烂的文化暴力。”是不是特别深刻?才十年级的学生啊!太厉害了!

 

十一年级的作品不多,只有三幅,而且都是和自然有关的。一副是一个男孩坐在一艘船的一个角落,眺望着风暴即将到来时的大海。作者说几乎每个夏天,他都会去那片海上航行,大海是他最熟悉的水的形象,陪他度过了很多的美好时光。另一副画是描述旅行的时候经过的一片水域,那片水域就像泾河和渭河交汇的地方一样,两种颜色没有混合,泾渭分明,一边是明亮的蓝绿色,一边是低沉的土褐色。一条小船行走在分界线上,带起白色的浪花。让作者觉得这个画面“非常酷”。这幅画不仅仅是绘画,还用了浇注的技术。具体怎么做我不懂,但能看到画面是立体的,无论是卷起的浪花还是平静的水面,都有细小的突起。那副画很大,长两米多,宽一米八左右,占了很大一面墙,一眼看过去是很令人震撼的。第三幅画也很大很高,色彩非常鲜艳,金色的流动的水流,一男一女纠缠的身体,环绕着他们的彩色的鱼群,看起来就特别的赏心悦目。因为作者说水在她的生命里“代表着自由、流畅、和美好。”可能是因为那群金鱼吧,这幅画第一眼看过去,居然有点中国古典美的意思。你去文稿里看照片,是不是有这样一种感觉?

 

十二年级的作品有七件,是最多的,而且几乎每件都是特别的。第一件乍一看跟水毫不相干,它是一个手工,自己用各种线织的一片布,镶了自己的照片,四角用线拉平,挂在木框上。它的简介非常文艺,作者说:“布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最贴心的东西。它是我们出生时穿上身的第一件东西,也是我们死后穿在身上的最后一件东西。我们穿着它走,穿着它坐,穿着它睡。可是,它的制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另一种生命力——水。生产一条牛仔裤中的棉花需要大约 1,800 加仑的水,而且这些水一旦经过处理就没有办法再使用。”所以,这件作品“着眼于水和织物之间的这种混乱联系”,想提醒人们珍稀水资源。这个学生的思维是不是很特别,能通过表像看到本质,很厉害!第二件作品看上去也不但和水没有关系,而且和绘画、艺术也没关系,因为它是活的!对!那是在一小块黄色的像军舰的地上茁壮成长的一丛草。对, 就是草,几种不同的草,活着的草,青青绿绿。之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水的概念,是因为作者想通过在任何地方都能成长的植物,来显示无处不在的水带来的生命历和恢复力,哪怕在战争中、在人行道上的裂缝中、在洞穴里,甚至石膏上。所以,这件作品的题目就叫“Water through our Wars,历经了我们战争的水”,那个斯巴达海军舰艇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伯罗奔尼撒战争。你看这思维的发散和表达,牛吧?第三件作品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简介,因为一看就像是一首诗。我查了过之后才知道,那是一段歌词。那首歌叫《The River河流》,是新上映的一部电影集《Daisy Jones and the Six》里的一首歌。那部五集的电影,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变,讲一个虚构的六人摇滚乐队在七十年代从创建到大红大紫到突然销声匿迹的故事,其中一个主演还是猫王的孙女。这段歌词的大意是:“如果我跟着河水,把我的忧郁送进大海,你会永远和我在一起吗?你会在我的梦里追寻着我吗?如果我把它都扔进大海,让韵律引领,它会和你在一起,永远不离开我吗?”说实话,如果不看这首歌词,那幅画我能看出来的只有一条蓝色的河,其他就不懂了。因为那副画是立体的,分上下两层,上层还镶嵌着一些不规则的厚纸片。在这里,河水和大海都带着双重含义,既是真实的又是精神的。同样是立体和镂空的,第四幅画就更直接,是一个女孩默默地坐在一个池塘里,就像它的题目所说,《Life Came and Went, and I Sat in a Pool of My Own Sorrow,生活来来去去,我坐在自己悲伤的池塘里》。这个题目有点长,作者说,她最初想要“描绘孤独带来的美丽、和平和幸福”,但随着她的创作,她更想表达“有太多时间伴随着独自一人的美丽和深深的悲伤,去思考你试图避免的想法。”这里的池塘,其实并非真实,而是一种自我的反省和时间的静止。同样表达孤独,第五幅画画了一个在水里卷曲成近乎圆形的女性人体,试图避免来自上面的各种压力。作者说,“深深地埋在水里的女人,像躺在母亲子宫里的婴儿一样,孤独却安全。”第六幅画只有一只大大的眼睛,作者说听到“水”的主题的第一反应,就是眼睛。她觉得眼睛和水一样,如此清澈干净,却又充满了细小的纹路,折射出了整个世界。所以,她的题目叫作《Something I See我看到的》,是不是特别特别?我看到眼睛的和水的关系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眼泪,和人家相比,我好肤浅啊!第七件作品是一个泥塑,作者用泥做成了一个立体的池塘,巨石环绕,有两条白底带着红黑花纹的金鱼,和一朵大大的睡莲。虽然手工并没有那么好,站近了看很是粗糙,但那种夏天美丽池塘的感觉,还是扑面而来,也是作者关于水最美好的记忆。总之,12年级学生的作品,无论从题材、形式、还是内容,都更加丰富多样。

 

你看,就一个“水”字,这么多学生做出了这么多完全不同的艺术作品,不得不服。

 

唉,唠叨了这么多,希望你没有听烦了。因为疫情,学校的画展停了两三年,这是疫情后第一次恢复展出,所以我比较兴奋,话就多了些。上一次看学生的艺术展,还是我家老大毕业那年。当时,她的一幅画被作成了那年画展的巨幅海报,挂在校门口。今儿封面上的照片,是她十一年级时候为了表现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文化的而创作的,是六幅小油画加刺绣合成的一个作品,大红的底子,非常中国风,题目叫作《插翅难飞》,四个汉字。这一转眼,好几年已经过去了。一茬又一茬的孩子长大了,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世界、对自己、对社会的态度,也是令人感慨的。听我说还不如去文稿里看照片吧,会更直观一些。

 

好了,今儿已经说太多话了,这期关于我学校学生艺术展的节目就到此为止吧。期待你在评论区留下你对那些学生艺术品的看法和观点,谢谢你每一期的陪伴和聆听,咱们下个周末再见。拜拜。

 

附图:学生的作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