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明月|生活】第073期 真正的死亡是没有人再记得你:美国人的葬礼
嗨, 听到我声音的亲人和朋友,你好吗?我是三小姐晓鹂。
唉,这四月的天啊,就是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上个星期还是三十度,这两天唰地一下就降到了十五度,还连着下了两三天的雨,真是乍暖还寒,春寒料峭。这会儿,窗外大雨倾盆,远处隐隐有雷声。我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今儿聊一点有关生死的话题。
起因是这两天我和我老公都听到了同学过世的消息。他的同学是大学同学,我的同学是高中同学。我的高中同学是个男生,高高瘦瘦的,文笔很好,记得高一那年他参加了一个写作大赛,得了第一名。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挑头主办了一个学报,叫《同龄人》。你知道国内的高中是分文理科的,那时候我和他都在文科班。他不光发动我们班的同学,还号召全年级的同学一起参与写稿。他是总编,编辑有很多人,文科班和理科班的都有,因为那个学报有很多板块,什么文学、数理化、历史、英语等等。我也是其中一个编辑,负责文学板块。那份学报我们办了两三年,好像到了高考预选才停了。这期间,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记得学报的编辑、刻板、和油印基本都是他一个人一手操办的。可惜,国内上大学是不看课外活动和领导能力的,否则,单凭他主办《同龄人》的能力和才华,就可以上个顶尖的文科大学。
他写得一手好字,经常负责办黑板报。还记得有一次,他在黑板报上抄了一首诗,是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我还记得最开头的两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那时候我们都是走读,中午也回家吃饭。我家和他家住在同一个方向,所以上下学就会常常碰到。他家远些,他就骑自行车。我家近些,我走路。有时候路上碰到了,他会偶然停下来,推着自行车跟我一起走,顺便说几句话,但大多数时候都只是默默地擦肩而过。因为那时候,在我们那个小城还很封建落后,男生和女生是不怎么私下来往的,尤其在校外。我记得我只去过他家一次,好像是为了学报的事。那是个夏天的下午,很热,太阳白花花地照着。我一个人,犹豫了很久,才鼓足了勇气上楼去敲他家的门。现在,我已经想不起当时都说了些什么,只记得他穿了一件白色的衬衫,笑着站在窗边,墙上是那次比赛得第一的奖状。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兰州读研究生,他也为了爱情来到了兰州。有时候,同学聚会、老乡聚会就会碰个头。再后来,我去了北京又来了美国。这一别就是几十年。我完全想不起来,最后一次见他是什么时候,又说了些什么。不过,现在想来,这样也好。我们把年轻的自己留给了彼此,在我心里,他永远是那个穿着白衬衫,高高瘦瘦,有着灿烂笑容的样子。
很久以前,陪孩子们看过一部动画片《Coco》,中文翻译成《寻梦环游记》。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说:“The real death is that no one in the world remembers you.”意思是:“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记得你。”照这么说,我的老同学,只要有人还记得,你就没有离开。
说到这儿,我想来聊聊美国人对待生死的态度。在美国,生是值得庆祝的,死也一样。美国人大多信教,他们坚定地相信,亡者的灵魂摆脱了肉体的束缚,会上到天堂,所以不需要过度哀伤,反而要庆祝他们在人世的这一生。美国人去世后也是三天左右下葬,主要的仪式有三个部分:守灵,追思,和安葬。一般会按照关系的亲密程度,邀请不同的人参加不同的仪式。在邀请函上都会注明时间和地点。他们的守灵和中国不一样。中国人要摆宴席,招待前来吊丧的亲朋好友。去吊丧的人要送花圈、挽幛、或礼钱,还要给亡人上香甚至磕头。但美国人既不设宴也不提供吃喝,也没有特殊仪式。参加守灵的人一般都是关系亲密的亲人和朋友,人们也不需要送额外的东西或礼钱。因为在他们看来,亡者已经离开尘世,不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守灵的时间也很灵活,按个人情况,可长可短。但是都会在白天,不像我们要守夜,通宵达旦什么的。而且,守灵的人可以独自听着舒缓的音乐,安安静静地陪着亡人;也可以默读《圣经》,给亡人祈福,不信教的人还可以看自己带来的书;还可以坐在棺木前,轻声和亡人说话;也有的会找到家属,低声说会儿话什么的。总之,整个场面是安静、肃穆的,没有什么撕心裂肺的痛哭流涕,就算是哭也只会安安静静地流泪。
我没参加过守灵,但参加过两次追思。美国人的追思会有点像国内的追悼会,一般会在教堂里举行。同样是用来回顾亡者生平的,但是,与国内完全不同的是,美国追思会的基调是哀而不伤的,甚至是欢快的。会场上会展示亡者的照片和遗物,现在还可能有视频,家属和来参加的亲朋好友会分享亡者的生前故事,讲他的生命中最精彩的篇章和感人的事迹,对自己的影响,等等。也常常会讲一些他们的糗事和笑话什么的,引得听众笑声不断。我记得我第一次去参加追思会的时候,也被这样的故事感动,一边流泪一边笑。事后,我诧异地和老公说起这一点。我老公说:“老美就是这样,活着的人对死亡的态度是很积极的,办追思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更了解亡人记住亡人。只要有人记得他,他就还活在人们心里。”
老美的葬礼一般有两种,土葬和火葬。两次,我都只参加了追思,没有去墓地。你知道老美都开车,所以去墓地的时候就会有很多辆车。一般情况下,听说家属会向当地警方申请,有警车专门开道和维持交通,路上的车遇到了灵车也会自动让路。记得有一次在只有两条车道的高速路上,慢车道上车很多也很慢,我老公就想着超车。他越开越奇怪:为什么别的车都一辆接一辆地跟着,咋都不超车呢?结果到了车队的尽头才发现慢车道的最前面是一辆灵车,所以大家都让着它,没有人去超车。他当时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就没有超那辆灵车,跟在后面慢慢开回家。
在美国参加葬礼,有一件事情要特别注意,那就是着装。一定要穿黑色,至少是深色的衣服。而且,衣服的款式要庄重, 男的一般都穿黑色西装,哪怕是夏天,也不能只穿衬衫。 女的不管穿裙子还是衣服,也都是黑色的。老美的亲属不穿白色的孝服的,也都穿黑色。所以,你会在电影电视里看到,凡是在丧礼上,就都是黑压压一片。
因为老美对死亡的态度是积极的,所以他们也不太忌讳墓地。这一点很特别,和国内完全不同。在美国,常常会看到居民区有一片墓地。墓地旁边就是人家。或者,你路过一家教堂,教堂后面就是墓地。总的说来,老美的墓地都很干净整洁,一点儿都不阴森恐怖。也许,是因为老美的墓地跟我们的不一样。老美的墓地是平的,只有墓碑没有坟头吧。而且,有的墓地特别漂亮,有花有树,像个小公园,每天都有人在那里散步跑步什么的。
我刚说了,在美国,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是积极的。所以,每个得了重症的病人都有知情权,都会在生前就写好遗嘱,安排好身后事。大到财产,小到一本书,都会说得清清楚楚。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不忌讳讨论这件事。就比如说,前两天听NPR电台的采访节目,一个很有名的厨师,得了不治之症。他接受采访的时候,记者就问他有没有安排好丧礼期间的食物呀?那个厨师哈哈大笑,说:“那当然!” 其实,不光是到了生命的尽头会留下遗嘱,美国人常常很早就会写好遗嘱,再在不同的时间按需要修改。对了,在美国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遗体捐献,每一个去考驾照的人,都会被问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你愿意捐献你的遗体吗?”很多人都会说愿意。反正我是说了愿意的。想想看,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但我身体还有用的那个部分能帮到需要的人,也算是一件功德。你说呢?
中国人对于生死,自古就有不同的态度。道家相信“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相信生死是自然规律,要节哀顺变,不必太过忧伤,这一点和老美的态度很像。所以,才会有庄子在他的妻子过世后,“鼓盆而歌”。儒家推崇孝道,古代的人,不论官职多大,父母去世都要“告丁忧”,守孝三年。但我更喜欢通过更积极的方式,为亡者在尘世留下痕迹。比如,孔子过世后,他的弟子不光“结庐守墓,服丧三年”,更是聚在一起记录老师的言行,写下了《论语》。可以说,如果没有仲弓、子游、子夏、和子贡,还有其他再传弟子的努力,就没有孔子和儒家的经典《论语》。那就会像其他千千万万的人一样,淹没在这历史的长河里。
老美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首先想到的,是西海岸著名的大学斯坦福。其实,斯坦福大学的全称是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小利兰-斯坦福大学。它就是利兰-斯坦福和他的妻子,为了纪念他们死于伤寒的十六岁的儿子小利兰-斯坦福,花了五百万美元投资修建的,所以是用他儿子的名字来命名的。利兰-斯坦福当时对她妻子说:“以后,所有加州的小孩都是我们的孩子。”可以说,他们为这个以儿子命名的学校付出了全部,他们前前后后投资了四千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十亿多。斯坦福的妻子后来甚至变卖了她的珠宝和首饰,来帮学校度过财政上的难关。当然,从1891年建校到现在,一百多年来,斯坦福大学不光造福于加州的孩子,更成为了世界上屈指一数的大学,培养了无数的人才。小利兰-斯坦福也因为这所大学,一直活在人们心里。
嗯,说个我身边的故事。我旁边一家学校中文项目的建立,也是一个家长为了纪念他的儿子。二十几年以前,一个美国高中生去中国旅游,很不幸地生病了,没有能够活着回来。他的父母特别难过,想到儿子那么喜欢中国,就投了一笔钱,在他曾经就读的高中设立了中文项目,用这种方式把他们的孩子留在人世间。
我想,很多人对于“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这个观点,都是非常认同的。我们也许不能像孔夫子的学生,为亡者立言立传;也不能像我刚说的这两个例子,为亡者投资办学。但我们一定能记得那些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记得那些走出时光的人在我们心里的样子。这期节目的背景音乐,是一个网友演奏的《重逢》,送给我的老同学,也送给那些比我们早一步离开的亲人。总有一天,我们会在另一个世界重逢。
好,说到这儿,今天的这期节目就结束了。期待在评论区看到你的留言,也谢谢你温暖的陪伴和聆听,咱们下个周末再见。拜拜。
真正的永生应该是不依赖别人的记忆的,是本来永生,也或者说存在于上帝那里。所以不需要辛苦维持别人对自己的记忆。但这不是说不爱人,而是仍然可以爱人,但不是为了使用别人的记忆。
这是我对宗教、永生的理解。我觉得和庄子说的也一致,生死同时,表示本来就没有生死,类似佛教说的“悟无生,当然也就无死”。庄子已经超越对生死的误解。
There are a lot American people today don't know about George Washington, let alone you and me.
I don't know who were my great grand parents.
Not even their names. Death erases people's everything from the earth, except for their genes. I have those people's genes i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