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里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个人资料
正文

千江有水千江月

(2019-08-02 08:49:39) 下一个

题记:说起满床的书,想起七年前写的一篇读书笔记。网上翻了半天,也没找到当年那本书的封面。随便借了一副图,看个意思。

———————

初次读台湾作家的言情小说,是高三时候读琼瑶的《在水一方》,还是偷偷摸摸地读的。上大学后,有门课就是“港台文学”。港台小说自然成了必读,且每周有港台电影免费看——以文学研究的名义,呵呵。可怜学英语的舍友周末只能去“英语角”蹲点,气得她们大骂不公:中文系的学生天天看小说不算,还周周有电影,这叫什么大学?! 

《千江有水千江月》就是那时候读的。记得非常清楚,这本书还是在西安同样读中文的姐姐先看过,来信赞不绝口。可惜我校图书馆竟没有,便央求她借了寄来给我,读完再寄回去。收到书的时候正是春天,宿舍楼下的丁香花开满枝丫。躲在树下,一口气读完此书,低头沉吟。阳光映着丁香花的影子落在书页上,斑斑驳驳,层层叠叠,只觉满世界都是香气——书香并花香。 

其实,那时读的港台文学,女性作家作品以三毛、席慕容、琼瑶为主——正值憧憬未来、幻想爱情的年纪,那些有关不知名的远方及缠绵悱恻的文字,自然比讲现实故事的文字更具吸引力。 

萧丽红在台湾女作家里算是不大有名气,也不大为人所知的。可这本书真正好,不仅文字好、故事好,更胜在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民风为基础,可谓事事有出处,字字有来历,让人沉醉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书中的主角女的叫贞观,男的叫大信。 所谓“女有贞,男有信,人世的贞信恒常在。”书名亦来自《四世因果录》的一首佛家偈子: 

千山同一月, 

万户尽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从此,记住了“千江有水千江月”这句话。因为也像书里所说:“此句既出自佛经,偈语,是出家人说的,我却还觉得:它亦是世间至情至痴者的话。”正合了当时满脑子爱恨情仇的白日梦幻想。 

那本书,当即又推荐给好友去读,半个月的时间在几个宿舍间兜兜转转一大圈,寄回去之前又连夜赶着读了一遍。

后来,不经意在旧书摊上撞见,惊喜万分,价都没还就买了。与先生初初交往的时候,也曾给他说起。来这里十年,基本没读过什么中文书——公共图书馆的中文书少得可怜,仅有的几排,还以菜谱和中医为主。天天看番邦的蚂蚁字,以前所读遗忘殆尽。可这本书的内容,居然记得很清楚,有一次跟网友聊天,又推荐给她看。几天后,那个八十年代末的小女生怯生生告诉我:“实在看不下去……太生涩了。” 

生涩?! 

怎么会?虽然有些字现在不通用,比如称呼女性用“伊”。可是,文字很流畅的啊。难道自己记错了? 

回头上网找了找,居然有原文。花一夜的时间看了一遍,依然觉得余香满口,毫不生涩。疑惑之余突然意识到:不是文字生涩,是思维。自己和网友早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书里提到的传统甚至有些习俗,在我是熟悉的、理解并接纳的,在她却是陌生甚至不可理喻的。不说别的,她是独生子女,虽然明白叔、伯、姑、舅、姨及兄弟姊妹的称呼,可的的确确没有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经验,如何去理解书里的四世同堂、叔伯姨舅杂处的生活?怎能体会“家族”的含义?!更何况,现在的孩子思想新潮,又怎能体味书里那种旧式隐忍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契与爱情?更遑论平淡自然的生活方式与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 

原来不是书错了,是自己老了…… 

前几天带孩子去图书馆借书。照例去中文区晃了晃,一眼就看到这本书,搁在最高一层架子上。包装甚是精良,自然不是最初的版本了。踮着脚拿下来。先生看见了嘲笑我:“这书,你不是看过几遍了吗?还借?!” 

“仙桃一颗胜似烂桃一筐,你懂什么?”我也耻笑回去。 

卷帘推窗,扑面的阳光温暖而柔和。正是“万户尽皆春”的季节,也是凭窗读书的好时候。 

手里的书,距初读已有二十年。然而,当我低头翻开书,看到扉页所题“献给故乡的父老”几个字时,又想起那个春日,那个丁香花盛开的日子。随即想到书里一句话,不由莞尔:“读书的目的,为了要与好的东西见面:好事、好情、好人、好物。”依我看还要加两个字:好文。

2012年10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树枝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梅馨' 的评论 : 对极了!握手!!:)
梅馨 回复 悄悄话 可见人和书之间,也是要讲缘分的。
梅馨 回复 悄悄话 我也是大学时读的这本书,也是爱不释手,一读再读。贞观和大信的爱与痛都感同身受,最后的结局让我怅惘不已。有意思的是当时读完推荐给已经工作的姐姐,她的反馈竟然也是“读不下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