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markya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马克谈天下(531) 假如当年留在深圳会怎样

(2025-09-06 17:14:54) 下一个

最近半年多,很多人在不同的平台,尤其是小红书上,疯狂对比世界各地的生活水平和生存状态,而大多数都是现实中的对比,今天我想要用假设体写一个“假如当年留在深圳会怎样”的小作文。

简单介绍一下前提,我是1991年到1997年在深圳工作六年,1997年到美国读书,然后工作生活,一晃就是快要三十年了,但是回想一下,如果当年没有从深圳出发,现在会是怎样,是否真的会错过了那个高速发展的三十的机遇窗口,是否把本来一个亿万富翁或者科技巨人的机遇給错过了呢,当然生活没有假设,我们可以文学化写一下而已。

打造全球“创新之都”,深圳为什么行?--时政--人民网

1995年的深圳,像是一座刚刚从泥土里拔地而起的城市,带着混乱与新鲜的气息。罗湖口岸外人头攒动,东门老街的夜市灯火通明,写字楼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满街都是揣着梦想和不安的年轻人。

那时候,我已经有一份月薪三千多的工作。这个数字在当时算得上“风光”,毕竟深圳的平均工资不过千元出头,很多打工妹打工仔的月薪才四五百块。可工作并不稳定,合同像一张薄薄的纸,随时可能被撕掉。为了一个户口,我不得不挂靠在国企,失去了进入华为的机会。

1995年的华为,还只是龙岗一间厂房里忙碌的公司。任正非每天带着工程师们加班到深夜,谈不上什么“世界五百强”,但已经有人悄声说:“这家公司,未来可能不一样。” 我听在耳里,却因为现实顾虑错过了。

那一年,我在远郊的梅林买下一套小户型。总价二三十万,周围还是农田和低矮的民居,朋友们都摇头,说我傻,“谁会跑那么远去住?” 可心里总觉得,买一处房子,就像在深圳这片土地上插下了一根钉子。谁又能想到,这根钉子会在未来成为财富的根基?

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奇迹的时代,街角的股市营业厅里,人们搬着小板凳挤在一起盯着大屏幕,红绿数字像脉搏一样跳动。有人咬牙切齿,有人兴奋到手心冒汗。那是一个躁动的时代,财富仿佛随时可能砸下来,又随时可能蒸发。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新的坊间发财神话,比如有人考卖电话黄页的广告成为了百万富翁,有人靠街边摊,三年赚了50万等等,但是更多的故事是不能明讲的,那就是很多人的第一桶金其实来自于走私,赛格电子广场的每一个摊位的背后,都是一个小型的走私链条和国内的分销网络(有机会的话,我会再写一篇,专门回顾一下当年认识的一些靠走私改变人生的真实故事)。

为什么电脑城都叫“赛格”? - 知乎

1997年春季,我收拾行囊,变卖所有的资产,凑齐了两年的研究生学费,踏上了去美国的航班。那一刻,我以为自己只是换了一条路,却没想到是真正离开了另一种可能的人生。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深圳30年的巨变(1995–2025)

人口

1995年:深圳常住人口约400万。
2025年:深圳常住人口超1760万。

工资水平

1995年:深圳职工年平均工资约1.2万(1000元/月)。
2025年:深圳职工年平均工资约18万(1.5万/月)。

价值投资on X: "深圳房价20年走势图#房价https://t.co/gbV1XHUUk2" / X

房价(均价)

1995年:约2000–3000元/㎡。
2005年:约8000–10000元/㎡。
2015年:约3–4万元/㎡。
2025年:约6–7万元/㎡(核心区甚至10万/㎡)。

一套70㎡小户型,从1995年的20万,涨到2024年的500万+,涨幅25倍。

股市/机会

1990年代:股市初兴,投机氛围浓烈。
2000年代:互联网崛起,腾讯、华为、平安、万科等深圳公司快速成长。
2010年代:房地产红利达到巅峰,互联网与金融科技继续腾飞。
2020年代:高房价、就业压力,“35岁现象”“996”成为热词。

深圳超越上海,还有多远?-36氪

下面我来假想一下我在深圳的三种可能的人生 (从高到低)

高结局:财富自由的“赶上车”一代

如果我留在深圳,即便没能进入华为,也可能凭借90年代的经验在外企或本地科技公司稳住脚。1995年,我的月薪是3000多元,而当时深圳的职工平均工资大约1500元(全国平均约500元)。等到2005年,深圳平均工资已涨到约4000元,我也许能达到七八千甚至上万。到2015年,深圳人均工资突破8000元,我可能进入两三万的区间。

深圳梅林郊野径手作步道走多久- 深圳本地宝

关键是那套1995年在梅林花20多万买的小户型。

1995年:梅林房价约3000元/㎡,一套70㎡小户型总价20多万。
2005年:同类房价约1万元/㎡,房子价值约70万。
2015年:均价已到4万元/㎡,价值约280万。
2024年:梅林片区已达9–10万元/㎡,这套房子价值600–700万。

如果在2000年前后再换房,或者趁2008年金融危机、2014年之前加杠杆买两三套,今天总资产可能轻松过几千万。

胡润报告:深圳“千万身家”高净值群体约为北京四分之一

这种“高结局”的深圳人,往往就是如今的“房产中产”或“隐形富裕阶层”:
工资养家,房产升值成为主要财富来源。
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国际学校、出国读书)。
自己在50岁后逐渐减轻工作压力,甚至半退休。
这种轨迹代表了 “普通人+早期买房+长期持有” 的财富路径。

中结局:有房立足,生活安稳,但未实现阶层跃迁

另一种可能是,我留在深圳,但工作一直徘徊在普通岗位。工资水平随大势上涨,生活没有大富大贵:

1995年:收入3000元,比平均高两倍。
2005年:月薪八九千,生活在深圳属中等水平。
2015年:收入两万左右,勉强跟得上物价和房价上涨。
2024年:深圳人均工资约1.5万,我可能在2–3万之间。

梅林的小户型没有卖,一直住着。这套房子如今价值数百万,是家庭最重要的资产。家庭资产可能在几百万到千万之间。

生活特点:

房贷早就还清,至少有一套房,免去租金压力。
孩子在深圳接受公立教育,家里能负担培训、补习,甚至出国。
但如果没有二套、三套房,没有赶上股市、互联网浪潮,财富增长就止步于此。

搞钱之王”:深圳最富113人

这种“中结局”的深圳人,很多就是今天的典型工薪中产:
手里有房,日子不差,但远谈不上财务自由。
依然要上班,担心岗位竞争和裁员。
生活重心是孩子教育和养老。

低结局:错过机会,被房价和竞争挤出

最差的一种可能是,我留在深圳,却因为经济压力或工作变动,在2000年前后卖掉了梅林的小户型。那时房价才一万出头/㎡,一套房子卖掉换几十万现金,看似不错,却错过了后来的爆炸式上涨。

接下来:

工作不稳定,工资难以匹配飞涨的物价。
租房成本越来越高,2005年市区租金已达2000–3000元/月,2024年同样的房子要上万。
没有房产,就被边缘化,只能搬到关外(龙华、光明、东莞),生活质量下降。

这种“低结局”的深圳人,现在普遍是:
工作中年后被取代(35岁危机、外企撤离)。
资产有限,靠工资生活,月光或小额积蓄。
孩子教育资源有限,未来发展空间受限。

他们见证了深圳的崛起,却没能分享到这座城市创造的财富。

那我来对比一下现在的我

现实里,我在美国:

财富:没有深圳的房产暴涨,但衣食无忧,也有三个出租房可以收租
生活:平稳平凡单调,却少了996和裁员焦虑
孩子:两个孩子成长环境宽松,已经可以自立
未来:计划提前退休,环游世界

最近一个深圳来的朋友说:“如果你留在深圳,也许最后还是会像我 —— 几十年积累,孩子出国,再移民养老。只不过,你比我早二十多年走到这一步。”

深圳朋友的故事

前几年,我在美国遇到了一位当年住在梅林的老朋友,他当年留在深圳,在本地公司里一路工作到中层,日子过得算不上风光,却也稳稳当当。那套梅林的小区后来翻了几十倍,他还在关内换了大房子,靠着房产和工资积累,成了标准的“工薪阶层中的中产”。

后来,他的女儿在深圳读了国际学校,又申请到美国名校深造,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朋友为了陪伴女儿,也顺势办了投资移民。去年,他终于在美国安顿下来,把深圳的几套房产出租,靠租金和积蓄养老。

我们在咖啡馆里聊天,他笑着对我说:“其实啊,你要是没走,当年留在深圳,差不多也会是我的轨迹。工作几十年,买几套房,孩子出国,再移民。最后啊,还是得来美国养老。只不过,你比我早了二十多年。”

听到这里,我心里微微一震。是啊,假如当年留在深圳,最终也许还是会被命运推到相似的地方。不同的,只是路径和时间。

回头看,深圳和纽约,像两条不同的河流,各自奔向大海。假如当年留在深圳,我的人生可能精彩纷呈,也可能跌宕起伏。而如今,我在这里,过着另一种节奏的生活。或许,没有哪一条路真正更好,只是命运在一个偶然的时机把我引向了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生活没有假如,我心安处是我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6)
评论
markyang 回复 悄悄话 我还是想要特别强调一下,本文没有比较的意思,而是尽可能的给出一个跨度20多年后的变化,其实中国和美国几乎是世界上最有活力也最有潜力的两个国家,都是非常好的平台。我个人的感觉是,在中美两国中,深圳基本上对标湾区,都是高科技活力无限,所以选择平台很重要,个人的努力大多数时候很难超越平台的高度,而是基于平台的高度,再提高或者分享一些。
markya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都市悠悠' 的评论 :
握手,的确其实不需要比较,大家各自安好,中国有中国的机遇,美国有美国的精彩,总体来说,我们那个时代的一群人,在中国或者美国其实都混的不差,不同的只是生活方式的区别而已
markya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二胡一刀' 的评论 :
我的个人观点是不能用个体来评价一个时代,而要用统计平均,所以我的假设是三个不同的可能性,大概率还是中间那个
markya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Ggboy' 的评论 :
当年是去看了一下,要进去也不难,但是很难办深圳户口,毕竟还是民企,指标很有限,你懂的
markya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我们那个时候出国很大一部分原因还不是国内没有机会,而是因为外部的诱惑太大,这个就好比后来很多人会移民去香港一样,事实上香港的生活水平已经大不如前,但是那种国际化的诱惑还在
markya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当年那里就是公交车的最后一站,属于偏远地区,大家都不看好的地方
markya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林向田' 的评论 :
是的,房地产的红利已经吃完,现在是回吐阶段
都市悠悠 回复 悄悄话 我在深圳的时间和楼主的相吻合,92-96,当时在日企,相当于次长位置,港币4000(和人民币是1:1.2的关系),入驻刚建成的赛格旁的38层中电电子科技大厦。公司当时在莲花新村租的房子,四十万可以买一套那里100平方左右的房子,当时没钱也没眼光,主要是觉得深圳也不是最终想留下的地方。看了几个还在深的大学同学轨迹,可以预测到自己可能在深的人生轨迹,最好也不过是楼主朋友的结局。现实也是如此,在那开公司的大学同学,把闺女送到美留学,本以为可以学成回深或香港找份与金融相关的工作,可孩子不愿回去,以后会不会赴美养老也不知。去过当时在坂田的华为总部看过另一个大学同学,在那天天盯着放大镜下的印刷线路板找虚焊,当时也看不到希望。总之,人生没有如果,对自己当年的选择不后悔,在美有一份工作,有一定的养老金,有一个大多数留在深或国内同学不具备的没有三高还可踢球的好身体,够本了
二胡一刀 回复 悄悄话 我哥们名校毕业九十年代初就去了深圳,现在还是啥也没有。不是去深圳都能发财。
Ggboy 回复 悄悄话 1996某清北毕业生去华为,工资9000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如今这种现象看不到了。 博主文里当年的同学同事没出国, 一样可以送孩子出国,在国外买房(well,美国有一半的州近年不允许了,呵呵)。 早出来的人,优越感没有了, 不过尔尔。 不眠泛酸。 文学城里70多岁过了退休年龄, 还要在大雪天出门去打工挣钱的大有人在。有些失落可以理解。 那也不应该希望中国经济盆盘, 曾经的故国故人陷入贫困之中啊。 实事求是,客观评价。 不懂就是不懂, 不要乱讲。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以前中国房价涨,经常有人用泡沫/青年人买不起房来说事儿; 现在房价跌,又说中国经济要崩。 说这种话的往往是同一批人。 Mark的文很好,写出了中国这30年发生的变化。 当年我们出国时, 多少国人羡慕,男生能出国,立刻可以找到漂亮女孩结婚; 女孩为了出国,不惜劈腿别人的男友,也要贴上去图那个绿卡。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房价的区域性很强。 8月份深圳的新房均价55483 元/m? 环比上月持平。 这是因为现在售的500多个楼盘, 都在外部县, 以前都不属于深圳的外围/边远/山区县。
深圳中心的几个区均价: 1, 福田区, 100208元/㎡. 2, 南山区, 94633元/㎡. 3, 罗湖区, 78518元/㎡.

Mark 以前的房子在梅林,属于福田区。 那一带以前是山野郊区区,今年发展的很好, 建了公园,徒步小径等,虽然房价没有福田中心的高, 但也相当不错了。 我2010年看过那里的新楼, 价格已经过了5万。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7月份深圳房價跌破6萬元,再次回到“5”字打頭時代。现在来看,这几年的房价大跌,确实是将国内很多所谓的中产家庭一网打尽。
房价下跌30%,意味着买房人之前积攒多年的财富没了;如果在这基础上房价还继续下跌,意味着他们未来的收入也要搭进去。
格利 回复 悄悄话 关键是“如果”,但生活中没有“如果”。珍惜当下吧。
markyang 回复 悄悄话 马克的文章都是个人观点,尽量客观公正,希望大家评论时也是就事论事,不要发表太多情绪化的留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