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赶在F1电影下档之前,我去看了F1这部现象级的电影,毫不夸张地说,F1这部电影可以比肩当年的阿凡达第一部,算是可以记入史册的电影,并且可能以一己之力推动F1赛车在更加广大的受众中推广。
好吧,下面就是有关F1电影的简单介绍。
《F1》(2025年上映,暂定名)
类型:剧情片 / 赛车 / 运动
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Joseph Kosinski)——代表作包括《壮志凌云2:独行侠》
主演:
布拉德·皮特(Brad Pitt)饰演退役F1车手重返赛道
达姆森·伊德瑞斯(Damson Idris)饰演年轻车手
本片由七届F1世界冠军刘易斯·汉密尔顿(Lewis Hamilton)担任联合制片人和技术顾问
剧情简介:
讲述一位退役多年的F1老将(布拉德·皮特饰)重返赛道,指导并搭档一位年轻的车手,在虚构的“APX GP”车队中挑战F1赛场上的激烈竞争。
影片既有情感线索,也大量展现真实赛道、F1文化和赛车技术。
亮点:
实景拍摄:电影使用IMAX摄影机,实地跟拍F1赛事(包括2023年英国大奖赛)
真实参与:与F1官方合作,所有赛车细节和赛道画面高度还原
汉密尔顿全程参与,确保专业性和真实性
想象一下,这个就好比有电影导演找到NBA球王乔丹来担任联合制片人和技术顾问,打造了一部有关NBA的电影,当然鉴于NBA的转播技术已经非常到位,这种电影的技术难度远远比不上F1这部电影。
拍摄 F1 题材电影 之所以特别困难,主要是因为它在技术、物流、拍摄环境、版权和观众体验上的门槛都极高,而且要做到真实震撼还得有不少技术突破。
我可以分成 四大难点 + 近年的技术突破 来说明:
一、拍摄难点
1. 速度与画面捕捉的冲突
F1 赛车最高时速可超过 360 km/h,过弯时也常有 200 km/h,镜头如果跟不上就会出现虚影、丢帧、对焦不准。
高速拍摄需要更高的快门速度,这会降低进光量 → 在赛道环境中尤其是夜赛(如新加坡站)拍摄难度飙升。
2. 跟拍设备与安全性
传统跟拍车无法安全地与 F1 赛车同步高速行驶,还要稳定拍摄。
在赛道中布置摄影机需要严格遵守国际汽联(FIA)的安全规定,摄像机位置受限,甚至赛道边很多机位是禁止靠近的。
3. 真实与特效的平衡
观众,尤其是 F1 粉丝,对画面真实度极敏感,稍有假就会“出戏”。
纯 CGI 很难重现 F1 的高速空气扰流、轮胎变形、悬挂反应、阳光反射等细节。
纯实拍又受制于安全、成本和场地限制。
4. 授权与场景复刻
使用 F1 官方品牌、车队涂装、车手姓名 需要高昂版权费用和许可。
如果不能获得赛道和车队支持,就必须复刻赛道(实景或虚拟),成本和技术难度都很高。
二、技术突破
近年来几部作品(如 Netflix 的《Drive to Survive》,以及即将上映的布拉德·皮特主演 F1 电影)才让拍摄门槛降低,主要靠以下技术进步:
1. 微型 6K/8K 高速摄影机
把超高分辨率高速摄影机小型化,直接装在赛车或跟拍车上,不影响空气动力学。
例如 Sony Venice 2、RED Komodo、Insta360 电影级定制版。
高帧率拍摄(240fps 以上)配合防抖,可以在慢动作中清晰捕捉轮胎形变、火花飞溅。
2. 定制高速跟拍车
像布拉德·皮特的 F1 电影制作组使用的是 改装自 F2 级赛车的摄影车,由车手操控,速度接近真实 F1。
摄影车上安装多机位稳定云台,能在高速下保持画面稳定。
3. 虚拟制片(LED Volume + 实拍融合)
类似《曼达洛人》的拍摄技术,把真实赛道扫描成 3D 场景,用 LED 大屏实时渲染背景,结合实拍车体。
既能控制光线,又避免运输剧组去世界各地赛道的成本。
4. 真实赛车 + 数字特效混合
实拍用较慢速度(例如 150~200km/h)拍摄,保证安全和可控性,再用 CGI 加速画面和调整环境效果。
结合物理模拟的 VFX 系统(如空气扰流、尾流涡流)增强真实感。
5. 无人机高速跟拍
新一代 FPV 无人机可达 250km/h,配合电影镜头(GoPro 或小型 RED),能拍出贴近赛车、穿越弯道的独特视角。
在某些区域甚至能模拟“子弹时间”效果。
好了,鉴于我本人不算是个赛车迷,看过F1电影后,我特别学习了一下有关赛车的知识。
我们把赛车运动氛围 历史 → 现状 → 未来 三个部分来介绍
一、历史
1. 起源(19 世纪末)
1894 年法国举办了第一场被广泛认可的汽车比赛(巴黎到鲁昂 Reliability Trial),更像是耐力与可靠性测试。
1900 年前后,欧洲各国开始兴起城市到城市的长途比赛,但因为安全问题逐渐转向封闭赛道。
1906 年法国举办首届 Grand Prix(大奖赛),标志着现代赛车的雏形。
2. 黄金时期(1920–1970)
1920–30 年代:出现了专用赛车与国际化赛事,例如 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1923)。
1950 年国际汽联(FIA)成立 一级方程式世界锦标赛(F1),正式统一规则。
1960–70 年代:安全标准逐步提高,赞助商和电视转播带来商业化浪潮。
3. 技术驱动的现代化(1980–2000)
空气动力学、碳纤维车体、电子控制系统(如主动悬挂)等技术快速发展。
NASCAR、IndyCar 在美国形成独特文化,拉力赛(WRC)风靡欧洲。
赛车运动开始与汽车工业技术研发密切结合(涡轮增压、混合动力雏形)。
二、现状
1. 顶级赛事版图
F1:全球最顶级单座赛车赛事,科技含量与商业影响最大。
NASCAR:美国人气最高的赛车类别,偏向量产车改装。
WEC(世界耐力锦标赛):包括勒芒 24 小时,混合动力 Hypercar 崛起。
Formula E:全电动方程式,吸引越来越多厂商参与。
WRC(世界汽车拉力锦标赛):极端路况测试驾驶与车辆耐力。
2. 商业与观众
顶级赛事年观众(电视+数字平台)可达数亿人。
收入来源包括转播权、赞助商、门票、衍生品。
Netflix《Drive to Survive》让 F1 在北美观众数量大幅上升。
3. 技术趋势
电动化与混合动力在各大系列普及。
空气动力学与能效管理不断优化。
数据实时传输与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开始运用。
三、未来前景
1. 技术方向
全电动化:Formula E 作为先锋,未来耐力赛和部分方程式可能转向电动或氢燃料。
自动驾驶辅助:并不会完全取代车手,但将用于训练和策略模拟。
虚拟与现实结合:AR/VR 直播、沉浸式观赛体验会成为新常态。
2. 商业与文化
年轻观众通过短视频、电竞模拟赛车(Sim Racing)接触赛车文化,推动跨界发展。
车企会利用赛车作为研发与品牌营销的双重平台。
新兴市场(中东、东南亚、中国)会成为举办赛事的新热点。
3. 挑战
环保压力:高碳排放赛事需要通过碳中和计划维持社会接受度。
成本与公平:顶级赛车技术差距导致竞争失衡,需靠预算上限制度调节。
观众注意力分散:需要更多互动和娱乐化内容吸引年轻人。
最后我们来学习一下如何入坑赛车,看赛车比赛,如果只是“看车跑圈”,很快就会觉得枯燥;但如果你知道看什么、怎么看,就会发现比赛里有很多悬念和策略。
看赛车,我们分成 准备 → 比赛中关注点 → 赛后回味 三步走。
一、准备阶段
选择赛事类型
F1:科技含量最高,看的是圈速、策略和车手对极限的掌控。
WEC / 勒芒:耐力与团队协作,昼夜交替、天气变化会带来惊喜。
NASCAR / IndyCar:更多贴身缠斗和频繁超车,适合喜欢直接对抗的人。
Formula E:纯电动赛车,注重能量管理。
WRC:越野拉力,路线多变、环境极端。
提前了解赛道
赛道长度、弯道特点(高速弯、发夹弯、减速弯)。
超车点在哪里(例如 F1 的 DRS 区域)。
赛道天气历史(某些赛道容易下雨,比如斯帕)。
认识车手和车队
了解谁是争冠热门,谁可能爆冷。
注意队友之间的竞争关系——有时同队比对手更激烈。
二、比赛中关注点
发车
起步反应是关键,高位发车如果失误,很可能瞬间掉好几位。
第一个弯最容易出现事故。
策略与进站(Pit Stop)
轮胎选择:软胎快但磨损快,硬胎耐久但速度慢,中间胎折中。
进站时机:提前进站“undercut”压对手,或延迟进站“overcut”利用赛道位置。
安全车(Safety Car):出现时进站往往能节省时间,改变局势。
超车与防守
注意车手的走线变化、假动作、晚刹车超车等技巧。
高速弯道外线超车非常冒险,成败瞬间决定名次。
团队无线电
车队会通过无线电告诉车手策略变化、轮胎状态、竞争对手情况,有时也会出现争议(比如要求队友让车)。
天气变化
下雨、气温骤变会改变抓地力,迫使车队调整策略。
尤其是半干半湿的赛道,轮胎选择成了赌博。
三、赛后回味
看数据回放
官方会提供圈速、进站时间、最高速度等数据,可以看出谁在什么阶段更快。
分析关键转折
例如哪一次进站或安全车让局势逆转。
看车手和车队反应
赛后采访会透露战术意图、技术问题或心理博弈。
小技巧
如果是第一次看,可以找 带解说的版本,尤其是资深车评人,他们会解释战术和技术细节。
你也可以跟着某个车手看整场比赛,这样容易建立情感投入。
了解一点技术规则(如 F1 的预算帽、Formula E 的能量管理限制)会让比赛更有意思。
用计时和名次表辅助观看,可以实时看到进站后的位置变化。
而毫不夸张的说,随着F1电影对于F1赛场的真实还原,外加PITT的个人魅力,叠加APPLE对于未来技术的投入,我大概率会在新赛季开始看赛车,尤其是F1大赛,当然会从highlight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