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markya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马克谈天下(523) 转:强制全民社保,对比台湾看看

(2025-08-09 09:06:23) 下一个

转自联合早报

据新华社报道,自9月1日起,中国将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强制缴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明确,任何规避社保缴纳的私下协议都将无效。这一新规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对于小微企业、餐饮店和小商贩而言,高额的社保成本可能成为难以承受的负担。

9月1號後全民強制交社保.400億的社保窟窿總要有大怨種來補.到底是社保需要我們還是我們需要社保.不管是老闆交還是員工交這錢我們要定了#reaction  - YouTube中国最高法院一则司法解释,再次将社保话题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社保新规”星期四(8月7日)冲上微博热搜。

这些新规其实并不是全新政策,它是通过司法解释,对旧规加以强调。这则解释明确,自下月起,任何规避缴纳社保的协议,都将被法律认定无效。

不少网民将此解读为社保“强制缴纳令”。实际上,社保一直就带有强制性,但以前员工自己不想缴,公司可减少成本自然乐见其成;或者公司不想缴,就会跟员工商量多加一点薪水,使双方到手的钱都能最大化。这种现象在小微企业中十分普遍。

这主要是因为社保支出的成本数目过大,而回报周期过长。

以“五险一金”中占大头的养老保险为例,公司要为员工缴纳工资的20%,个人另交8%。按现行规定,需要缴满15年才能退休后领取。2030年后,这一年限将逐步提升到20年。

2024年中国就业人员总数约7.34亿,但根据统计公报中参保人数最低的失业险推算,拥有完整社保(即“五险”)的人数最多为2.46亿,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33.5%。

强制交社保,连锁反应开始了_凤凰网
上述司法解释生效后,公司招工必须缴社保,如果被举报或诉讼,企业将被重罚。这意味着,无论是员工还是公司,缴纳社保都是一条红线,没有暗箱操作的空间。

规避社保的大门被关上,网民也炸了锅,不少人直言:“强制越严,越说明资金不足,普通人越不信未来能领到钱”,到底“是我需要社保,还是社保需要我了?”

还有网民反映,现实中,不少人缴了五六年,现在犹豫要不要继续缴,因为缴的钱既不能帮助现在的自己,也未必能保障未来的自己。

家门口的包子铺要关门了
上述新规出台后,一篇题为《家门口的包子铺要关门了》的文章在网上走红。

文章说,这家包子铺共有五个伙计,一个伙计一个月的社保总支出是2730元,五个人一个月总共增加1万4000元成本,那她的店铺不但不赚钱,还很可能赔钱,再三决定后选择关门。

不只是包子铺,附近理发店也面临同样的情况,老板也还没想好怎么办,但“全给交社保是不可能的”。

这篇文章在网上获得不少共鸣。对于一些规模较小、利润不高的作坊型企业,如小餐饮店、小零售店等,全额缴社保意味着合规成本大涨,而这笔钱可能就等于这家店的生死存亡。

不过,强制缴社保让一些打工人更有安全感。有网民认为,社保不只是法定义务,还是一笔对未来的投资,而且关键时刻可以救急、救命。

社保新规牛马强制上缴粮草?小微企业的催命符?企业家的上吊绳?划不划算?全民社保- YouTube
还有网民说,买社保相当于多养一个儿子。只需养15年,不用辅导作业、不用买房买车,等老了每个月准点给你钱花,没有抱怨也没有牢骚,“这也许是普通人为数不多只要付出就肯定有回报的项目了”。

然而,并非每个打工人都乐见自己的社保被强制执行。

如前所说,很多年轻打工人是自愿和公司达成不缴社保协议,这部分人普遍收入较低,更在意到手的薪水能否支撑他眼前的生活,没有余力考虑遥远的未来。

何况中国正值经济下行时期,巨大的生存压力和不确定性,让人们更倾向于拿到手的现金,而非几十年后的预期收益。

今年初,有外卖骑手抵制缴纳社保,就是这种心态的典型反映。


今年初,一些外卖骑手抵制缴纳社保。图为外卖骑手在北京国贸送餐。(中新社)
当时有外卖骑手发视频指出,外卖是流动性很大的行业,大家赚的是现钱、快钱,“要那些(社保)干嘛?”

还有骑手认为“羊毛出在羊身上”,自己每月到手的收入会变相减少。

“爷爷退休金1万7000元,是全家的经济支柱”

社保之所以长期以来备受关注,最主要的焦点集中在持续性和公平性。

今年5月,一篇题为《爷爷每多活一天,就能给家里带来566元的收入》的文章在网上传开。

文章称,89岁高龄的爷爷是中铁建设集团技术骨干,一个月退休金1万7000元,相当于当地一般人三个月的工资,是全家的经济支柱,于是儿子孙子儿媳妇全家齐上阵,把伺候老爷子当成家里的头等大事。

这篇文章像是带着黑色幽默的小说,真实性无从考证,但这种情况在中国退休老人群体中确实存在。

有网民根据2022年全国社保基金决算表分析得出,企业加上地方机关事业单位,每月能拿到1万养老金的人口,大概就有600多万。

中国退休人口与劳动力人口增长倒挂,令人担忧社保系统未来恐怕入不敷出。(中新社)
上述文章背后折射出人们对社保的最大心病:社保基金池被这些可能从未缴过社保的离退休人员一步步掏空,而退休人口与劳动力人口增长倒挂,现收现支的社保系统未来恐怕入不敷出。

中国社科院早在2019年就曾发布报告预测,当期养老金结余可能会首次出现负数。到2035年,养老金有可能会耗尽。


在社保新规发布后,一名女网民在视频中说:“现在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交社保?房租吃掉一半工资,社保成了奢侈品……年轻人会质问:在空帐时代,我养的是谁的老?”

担心社保空帐的同时,社保制度本身对许多人也缺乏吸引力。

比如基本的养老保险方面,存在显著的地区与体制内外群体差异,以及缴纳和领取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这就产生城乡代际间的错配。不少在城市打拼但出身农村的年轻人认为,他们按照城市收入标准缴纳社保,但农村的父母却没有享受同等标准的养老金。

再比如医保跨省报销问题,对于现在工作流动性较高的年轻人来说,医保往往面临“交的是全国的钱,却只能报销本地账”的情况。

社保是民生稳定的基石,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以法律手段强制,反映政府对社保问题的重视。

不过,推出法律法规强制的同时,也更应该从制度层面进行优化甚至改革,让那些抵触社保的人,能看到社保未来的保障与希望,能相信他的投入会带来同等回报。

反之,如果只依靠釜底抽薪的方式简单粗暴地强制社保,不仅会让本就处境艰难的小微企业雪上加霜,加重财政负担,还会进一步打击人们对社保未来的信心,陷入“谁更需要谁”的猜忌怪圈。

 

转RFI文章

小店主直呼“交不起”,民众担忧加重负担

中央社报道表示,新规之下,许多利润微薄的个体经营者和小店主面临经营困境。在社群平台微信上,一篇题为「家门口的包子铺要关门了」的文章广为流传,文中店主表示,原本就不怎么赚钱,新规实施后要为店里的5名员工缴纳社保,每月将增加近万元人民币的成本,这让他实在无力承担,甚至连老板自己都未曾缴纳社保。

这篇文章以该店为例,店员一个月最低薪资人民币5000元,但北京今年7月开始最新的最低社保基数是7353元,收入低于此一律要按照7353交,算下来,大概一个月一个人要交780元,单位要为他交1950元。

文章续指,店员可以接受没有社保,但绝不接受一个月少拿780元,如果不交,以后老板挨告更麻烦。

文章作者还问了附近理发店的老板,对方说还没想好怎么办,「全给交社保是不可能的,先看看其他老板怎么弄,月底再说」。

许多年轻人也对此表示不满,认为在经济下行、工作不稳定的当下,他们更倾向于获得现金而非为遥远的退休金买单,「不是我需要社保,是社保需要我」成为不少人的心声。

社保收支压力大,官方强化征缴以填补缺口

不少网民将新规解读为社保「强制缴纳令」。实际上,社保一直就带有强制性,但以前员工自己不想缴,公司可减少成本自然乐见其成;或者公司不想缴,就会跟员工商量多加一点薪水,使双方到手的钱都能最大化。这种现象在小微企业中十分普遍。

这主要是因为社保支出的成本数目过大,而回报周期过长。

以「五险一金」中占大头的养老保险为例,公司要为员工缴纳工资的20%,个人另交8%。按现行规定,需要缴满15年才能退休后领取。2030年后,这一年限将逐步提升到20年。

2024年中国就业人员总数约7.34亿,但根据统计公报中参保人数最低的失业险推算,拥有完整社保(即「五险」)的人数最多为2.46亿,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33.5%。

上述司法解释生效后,公司招工必须缴社保,如果被举报或诉讼,企业将被重罚。这意味着,无论是员工还是公司,缴纳社保都是一条红线,没有暗箱操作的空间。

规避社保的大门被关上,网民也炸了锅,不少人直言:「强制越严,越说明资金不足,普通人越不信未来能领到钱」,还有网民反映,现实中,不少人缴了五六年,现在犹豫要不要继续缴,因为缴的钱既不能帮助现在的自己,也未必能保障未来的自己。

尽管强制缴纳社保引发了民众和企业的担忧,但分析指出,此举背后是国家社保基金收支的巨大压力。目前,中国的社保收支正处于“紧平衡”状态。根据官方数据,2024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虽有增长,但其中包含了政府的财政补贴,实际压力远超账面数字。

此外,中国正面临严峻的老龄化挑战。随着每年超过2000万人退休,而新增劳动力供给逐年减少,依赖“现收现付制”的社保体系未来将面临更大的财政缺口。为了填补这一缺口,除了加强资金审计外,强化企业欠缴社保的查处、扩大社保缴纳人群基数,成为官方不得不采取的重要方向。

网友以台湾年金改革为例,呼吁检讨体制内高福利

在新规引发争议的同时,不少中国网友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峡对岸。据中央社报道,微信上,一些文章开始讨论台湾年金改革的经验,指出在蔡英文执政时期,台湾成功对军公教人员的优渥福利进行了改革。网友认为,台湾的改革经验值得借鉴,中国不应在经济下行时通过增加普通民众和小企业的负担来解决社保困境,而是应该像台湾一样,勇敢地对体制内的高福利进行改革。

總統府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年金制度,為什麼現在要改! 非改不可?

中央社援引7日在微信发表的文章「蔡英文取消『社保等级制』的艰辛历程」中说,总统马英九执政初期,台湾「社保」资金不足的压力就越来越大;2014年时,甚至有人甚至预估10年后将会破产。年金改革势在必行,这也得到台湾主流民意认同。

文章指,2016年蔡英文就任总统之后发起年金制度改革,由于军公教是最大的利益受损者,蔡政府2017年面对大规模街头抗争和不同政党的反对意见。当时中国各大媒体都报导了台湾军公教上街抗议蔡英文政府的消息,甚至搭配耸人听闻的负面标题,并不看好。

文章说,「然而,蔡英文并没有被军公教上街抗议所吓倒」,并引述蔡英文的讲话,「我也理解,在改革的过程里,难免有些冲击。…年金改革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要保障我们每一个人的下一代、保障世世代代台湾人都能够拥有安定的退休生活。我们这一代人的牺牲,是为了让下一代更好。如果我们不改革,我们就对不起下一代」。

另有分析指出,中国社保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强制”,而在于过高的缴纳比例以及政策实施的时机不当。在经济下行、就业困难的背景下,官方此时收紧政策,而非检讨现有制度的合理性,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和担忧。

總統府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若學德國年金採隨收隨付制,基金只要提存數月的安全準備就可以解決人口快速老化下的年金財務問題?

「爷爷退休金1万7000元,是全家的经济支柱」

据香港01网站相关报道认为,社保之所以长期以来备受关注,最主要的焦点集中在持续性和公平性。

今年5月,一篇题为《爷爷每多活一天,就能给家里带来566元的收入》的文章在网上传开。文章称,89岁高龄的爷爷是中铁建设集团技术骨干,一个月退休金1万7000元,相当于当地一般人三个月的工资,是全家的经济支柱,于是儿子孙子儿媳妇全家齐上阵,把伺候老爷子当成家里的头等大事。

这篇文章像是带着黑色幽默的小说,真实性无从考证,但这种情况在中国退休老人群体中确实存在。

有网民根据2022年全国社保基金决算表分析得出,企业加上地方机关事业单位,每月能拿到1万养老金的人口,大概就有600多万。

上述文章背后折射出人们对社保的最大心病:社保基金池被这些可能从未缴过社保的离退休人员一步步掏空,而退休人口与劳动力人口增长倒挂,现收现支的社保系统未来恐怕入不敷出。

中国社科院早在2019年就曾发布报告预测,当期养老金结余可能会首次出现负数。到2035年,养老金有可能会耗尽。

在社保新规发布后,一名女网民在视频中说:「现在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交社保?房租吃掉一半工资,社保成了奢侈品……年轻人会质问:在空帐时代,我养的是谁的老?」

担心社保空帐的同时,社保制度本身对许多人也缺乏吸引力。

比如基本的养老保险方面,存在显著的地区与体制内外群体差异,以及缴纳和领取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这就产生城乡代际间的错配。不少在城市打拼但出身农村的年轻人认为,他们按照城市收入标准缴纳社保,但农村的父母却没有享受同等标准的养老金。

 

 

总结:

中国的社保体制有着很多的历史包袱,包括对于公务员,国营企业,军队的很多低缴费高支付,以及对于广大社会底层的福利不足,对于中产的压榨,以及不同地区的缴纳和领取标准不统一的很多问题,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与出生率降低,人口老年化后,整体社保的金额不足,但是对于公家人的很多特权却是有更多的保障。

所以,社保问题必须解决,但是如何解决,是用底层缴交更多的钱来补高层和公家人的社保窟窿,肯定不是一个办法,需要虚心向台湾学习,彻底改革社保体制,让更加公平的体制惠顾更多的广大民众,而不是让广大民众集资去保障公家人的福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markyang 回复 悄悄话 马克的文章都是个人观点,尽量客观公正,希望大家评论时也是就事论事,不要发表太多情绪化的留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