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印度电影,对比中国大陆的电影,宝莱坞的电影在题材和剧情设计上更加大胆,全面,而且勇于创新,其中一部有关空难的印度电影值得推荐,《34号跑道》,它是一部由阿贾伊·德乌根(Ajay Devgn)自导自演的印度航空惊悚片,于2022年上映。影片以2015年一航班在沙特至印度科钦航线遇险事件为灵感,结合虚构桥段创作而成。
剧情简介:
飞机原定从迪拜飞往科钦,但因科钦风暴被迫改航至特里凡得琅。机长维克兰特·卡纳(Ajay Devgn 饰)凭凭借“闭眼降落”的惊人操作,在极端气象条件下安全着陆
着陆成功后,机长Aj受到英雄般的欢迎,而航空公司也趁机进行大肆炒作,提高股价,但是空管局却因怀疑他酒后驾驶,展开了对其行为和决策的航空事故调查。调查由资深官员纳拉扬·维丹特(Amitabh Bachchan 饰)领导,剧情随后从驾驶舱转至法庭,展开人性与技术的博弈。
剧情亮点
影片前半段聚焦惊险降落,后半段深入审问与质证,形式从空中惊魂转至法庭辩论,节奏跌宕有致
Ajay Devgn 的飞行员形象与 Amitabh Bachchan 的调查官角色形成强烈对比与冲击
在宝莱坞影片中是少见的以航空事故为核心的类型片,评论称其“breaks away from the Bollywood formula”,兼具野心与紧张感
多位观众在网络评论中表示全片“keeps you on the edge of your seat”“engaging……interesting content”。Reddit影迷也认为“Runway 34 … is an excellent movie… something that’s never been tried by the Bollywood
但是部分影评指出导演对主角英雄化描写过度,例如赋予“闭眼降落”的摄影记忆设定显得有些不真实,甚至有些误导大众的嫌疑。
部分女性角色被批“写得单薄”,在男性救世剧情中沦为“装饰品”
法庭部分有观众认为冗长,节奏放缓,若能精简15分钟可能更佳
有关电影故事的真实性,影片确实以 2015 年 Jet Airways 的一个“险情事件”作为灵感来源,即从多哈飞往科钦的航班因燃油紧张与能见度极低而遭遇紧急降落的状况。但并非字面“真实改编”,导演加入了大量戏剧元素(如酒驾怀疑、“闭眼降落”等),利用电影语言强化张力,这引发了行业协会的批评。
点评
形式爽劲:影片成功融合“空中求生”与“法庭正义”的双重张力,在宝莱坞属罕见题材,非常值得一看。
演员阵容强悍:Ajay Devgn 和 Amitabh Bachchan 的对手戏堪称最大看点。
后半部分松散:若能精炼法庭戏,丰富配角尤其女性角色,会让影片更完整。
建议
如果你对航空事故题材、法律悬疑剧情或精品悬疑体验感兴趣,《34号跑道》值得一看。它在宝莱坞电影中独树一帜,有惊无险,但在人物塑造和节奏管理上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历史上,我们空难看过其它更加有名的空难电影,尤其是那种基于真实事件的空难电影,因为大量的新闻报导,题材本身就是充满亮点,但是拍摄的角度却是各不相同,我来一起总结一下。
空难电影对比
1. 《34号跑道》(Runway 34, 2022, 印度)
真实性:灵感来自 2015 年 Jet Airways 事件,但大量虚构。尤其“闭眼降落”和酒驾质疑,现实性不强。
叙事风格:前半是紧张的航空惊魂,后半转为法庭与调查对峙,结合悬疑和人性探讨。
重点:关注飞行员的判断 vs. 官僚调查,突出个人英雄色彩。
观众体验:新鲜题材在印度电影里少见,演员阵容强(Ajay Devgn + Amitabh Bachchan),但节奏有点断裂,后半略显冗长。
点评:是印度语境下难得的航空片,尝试把《Sully》+《Flight》风格本土化,但商业化程度和真实性都稍逊。
2. 《萨利机长》(Sully, 2016, 美国)
真实性:基于 2009 年“哈德逊河奇迹”真实事件,严格参考了NTSB调查。
叙事风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克制冷静,既拍降落奇迹,也拍对飞行员心理和调查的压力。
重点:英雄主义与制度理性的矛盾——机长“凭经验拯救全机” vs. 调查委员会的数据推演。
观众体验:汤姆·汉克斯演绎真实而内敛,极具代入感;影片节奏短小精悍(96分钟)。
点评:既有技术细节,又有人性张力,被认为是空难片的现实主义代表。
3. 《航班》(Flight, 2012, 美国)
真实性:虚构故事,但参考了数个真实事故(如1989年美国航空232号班机事故)。
叙事风格:前15分钟是极致震撼的失事场景,之后主要是人物伦理剧,聚焦飞行员的酒瘾与谎言。
重点:飞行员的缺陷与救赎,更多是“人物片”而非“灾难片”。
观众体验:丹泽尔·华盛顿演技炸裂,起飞与倒飞镜头极度震撼。后半节奏转慢,更像心理剧。
点评:并非单纯的空难片,而是“空难+人物悲剧”的混合体。
4. 《空中浩劫》系列纪录片(Mayday / Air Crash Investigation, 加拿大)
真实性:完全基于真实事故和官方报告,采用专家访谈 + 模拟再现。
叙事风格:纪录片形式,教育性强,深入解析航空安全与人类因素。
重点:追求事实和还原,强调航空安全系统的改进。
观众体验:专业、冷静,缺乏商业片的戏剧张力,但对航空爱好者和普通观众都具科普价值。
点评:真实度最高,但娱乐性和情感冲击有限。
5. 《93号航班》(United 93, 2006, 英国/美国)
真实性:重现 9·11 事件中联合航空93号航班的劫机与乘客反抗,基于大量电话录音和调查资料。
叙事风格:几乎全程实时、纪实化拍摄,没有明星光环,力求最大程度真实。
重点:普通人的勇气与恐惧,历史事件的沉重再现。
观众体验:强烈压迫感,情感冲击大,但结局沉重。
点评:是“纪实空难片”的巅峰,兼具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6. 《空难余波》(Aftermath, 2017, 美国)
真实性:松散取材于2002年德国乌伯林根空难。
叙事风格:更多是事后故事,关注空难带来的悲剧与复仇。
重点:阿诺·施瓦辛格饰演失去家人的父亲,主题是失落、愤怒和复仇。
观众体验:节奏缓慢,不是灾难片,更像悲情剧情片。
点评:借空难探讨“幸存者与遇难者家属心理”,角度独特但节奏偏闷。
如果你有特别的观影爱好,下面是具体的推荐
想要“真实+专业” → 《萨利机长》《空中浩劫》。
想要“震撼+心理冲突” → 《航班》。
想要“沉重+历史意义” → 《United 93》。
想要“印度化+法庭戏特色” → 《34号跑道》。
空难电影,在浩瀚的灾难题材中或许只是一个细小的枝节,却常常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它们大多源于真实的航班与真实的人生,带着新闻般的冷峻质感,迫使观众不自觉地追问:那一刻,究竟发生了什么?这种追问并非出于猎奇,而是源自人类对生命脆弱性的本能好奇。
与其他灾难不同,空难的结局往往格外鲜明:要么是无力抗拒的悲怆陨落,要么是劫后余生的狂喜重生。悲与喜之间的骤然切换,像一道锋利的裂痕,直插进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于是我们在银幕前看到的,已不只是飞机的坠落与迫降,而是人性的挣扎、勇气与恐惧,乃至命运的残酷与慈悲。
空难电影提醒我们,人生的旅途,纵使设计得再精密,也无法完全避开突如其来的风暴。生命的每一段航程都可能有无法预测的转折,而真正决定我们能否抵达彼岸的,不只是科技的力量,更是那一瞬间的选择与坚守。或许,这正是空难电影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在无常面前,唯有清醒与勇气能带来一丝光亮,而在光亮照耀下,我们才会更加懂得珍惜当下的安稳与平凡。
这部电影还真的没有看过,要去找来看看,谢谢推荐
它描述的是一架满载乌拉圭橄榄球员的飞机在安第斯山失事、困在雪山的真实事件。
虽然那个事件以吃同伴人肉维持生命而著名,但电影最震撼人心的部分还是一个意志极为坚强的人,以超人的毅力和体力,翻过了几乎不可能的雪山,最终找到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