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了不少人因讨论此次疫情引起了争论,无奈地退出了微信群。看了一下自己的几个群,都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儿。我想群里的朋友们对疫情的方方面面,肯定是有着不同观点和认知的,但大家似乎都有着共识和默契,不在群里讨论这类事。因此我们不但没有争吵和退群,反而因为禁足在家,比以往更加强了进一步的联系,增进了友情。
昔日高中同窗好友,金融界的“白骨精” --- 泠,是一个身体力行,实践“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人。除了旅行、读书,还酷爱摄影和侍弄花草。一天她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她拍摄的静物 (见下图)。
我初看一眼就不由得被惊艳到。在私聊中她告诉我,这个大木盆是整个木头抠出来的,是她从哥斯达黎加背回国的,每有花枯花谢,就随手至于木盆中,漫不经心地成就了这不俗的小景。脑补她不远万里,风尘仆仆,携宝而归的样子,通过片片 virtual地把玩着这个古朴浑然之器,欣赏着雅致清丽的干花,似乎还能嗅到阵阵的淡香。于是填了一曲《清平乐》。
清平乐*题泠干花图
他乡异木。
辗转因缘渡。
历炼沧桑来道古。
自生雅,天琢璞。
枯花任落暗厢。
乍添些许幽香。
虽宛是清散腔,
却非可以俗量。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到我这里变成了“美图映目五日不褪”。干花令我想起黛玉葬花,继而念起“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两句诗。一时兴起,还写了一首七绝相赠。
七绝 *赠友泠
春风泠泠闲翻书,
夏雨潇潇忙弄莲。
鹤影一渡迹无踪,
花魂久葬芳犹鲜。
微信上一来一往,勾起了我少年时的记忆。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入学第一天,坐在我前座的泠,转过身来,拿着写有她名字的纸问我:“你知道这个字怎么读吗?”,好在当时是知道有个“西泠印社”的,遂没有被她问倒。
泠是一个做起事来冲劲十足的人。还记得当年,我们学校的学生应邀参加清华大学的“Open Day”。偌大的校园,最理想的方式就是骑着自行车逛游。从没有骑过车的泠,在参观的前一天傍晚,在学校边上的马路上练习了两下。第二天,就见个子不高的她,骑着个二八单车在清华园里东奔西突了。也正是这股子冲劲,让她毫无悬念地冲进了清华。
另一位同窗友人晓亚,旅法翻译家,把她新作的歌词发给我,继而又把刘川郁配曲,超凡演唱的完整的歌分享给我。
(点击链接,可以收听)
她的歌词是这样写的:
五月的印象
1.
南风下聘这一季的雨,
北雁留在了故乡。
野花嬉戏青涩的马场,
炊烟已爬上土墙。
草叶在五月唱它的歌,
自由遗落在过往。
掌声点亮傍晚的小窗,
拥抱变成了理想。
2.
无花果树还不曾发旺,
树下埋藏着渴望;
乡间的夫子扬起刨花,
他的话里有天堂。
栀子花香要漫过小巷,
初熟的我被珍藏。
高岗之上你低声吟唱,
关于未来的篇章。
副歌:
五月是等风的翅膀,
一日千里 故人他乡,
那是我对你的印象。
五月是属天的遨翔,
一眼万年 山远水长,
那是我对你的印象。
伴随着悠远舒缓的曲调,一幅隽永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拥抱变成了理想”,山高水长,却阻挡不了游子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她的歌给了我灵感,填了一曲《虞美人》隔海唱和。
《虞美人*庚子梅月和晓亚五月歌》
南风聘雨芳草苒,
北雁声声远。
故人岁月伴歌行,
梅月他乡红袖颂长情。
(注:晓亚的网名中有红袖一词)
山河依旧无羁绊,
林木青青染。
春风过后仍无晴,
恣意揽怀已作旧时景。
晓亚聪慧可人,还记得在她当年的讲述中得知在她三、四岁的时候就知道“遗传”一词了,很是令我吃惊并自叹不如。她后来文理分班去了文科班,再后来成了北大才女。
有研究表明在禁足期间,因为生活规律和节奏的改变,人们的睡眠习惯也发生了变换,更多的浅层睡眠,从而导致多梦。以前记不住梦境的人,现在也会做一些栩栩如生,醒来还记忆清晰的梦。
我前些天就在梦里见到了一个中学同学。醒来后看到班主任老师通过微信发来一张老照片,就是我和这个同学的合影!老师说他在整理物品,发现了这张照片就随手发给了我。这种巧合真是有些诡异。同闺蜜聊起此事,她说她那里还有几张我的照片呢,也给我发了过来。我自己的老照片都留在了国内,看着这些三十多年前的旧照,自己都不敢相认了,这是我吗?于是唤来儿子,问:你认识照片上的这个人吗?LOL
我们的高中因为住校的缘故,一干少年整天生活在一起,犹如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姊妹,建立了深厚的同学情谊。遥想当年,个个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气概,有过龃龉,但更多的是相互的激励。如今虽是各行各业,五湖四海,天各一方,但是在微信群里,大家依旧其乐融融,何不快哉。
青葱岁月,已成往事,然情深依旧。一段段经年往事,愈久弥新,历历在目,借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