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牛斋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个人资料
帕格尼尼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吐槽郑小瑛

(2025-09-02 07:24:52) 下一个

一位黑胶发烧友发来短信,吐槽郑小瑛,原因是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推出柴可夫斯基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文版,郑小瑛指挥,中国一片赞扬。这位发烧友是歌剧迷,可以站着看整场,为了看场歌剧可以专程从华府跑到纽约。他坚定不移地认为,歌剧必须用原文演唱,否则不伦不类。

据他讲,郑小瑛认为音乐应该用语言来解释,所以歌剧必须用母语唱。他说这完全违背了音乐的本质,让他想到江青反对无标题音乐,所以对郑小瑛更是嗤之以鼻。

郑小瑛,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早年学习钢琴,年轻时到解放区参加革命。1952年入党,1960年被派去莫斯科学习歌剧和指挥,1964年毕业后回国,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任教。曾指挥过无数专场音乐会(记得在红塔礼堂听过她指挥的《蝙蝠序曲》等节目),多次出国讲学、演出,并组建厦门爱乐乐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今年95岁,仍活跃于音乐舞台上。

这次用中文演唱西洋歌剧不是第一次,以前郑小瑛也指挥过中文版的《茶花女》《弄臣》等歌剧。本人完全赞同发烧友的观点,西洋歌剧必须用原文唱才好听,用英文唱也不好听。

作曲家在创作歌剧时,会根据本国语言的特点来写旋律,使声乐和器乐协调一致。翻译成别的语言后,要是把“啊”唱成“吾”,把元音唱成辅音,把单音节唱成多音节,都会破坏音乐的整体结构。举个例子,《茶花女》中的饮酒歌,开头有这样一句“libiamo,libiamo ne’lieti calici,che la bellezza infiora”,几个同样的开口元音,顿挫反复,合辙押韵,给人欢快跳跃的感觉。翻译成中文“我们高举欢乐的酒杯,庆贺这醉人的时刻”,音韵平淡无味,与旋律搭配参差不齐,失去了原文的效果。

民歌和流行歌曲属于下里巴人艺术,有点不同。当年《外国名歌200首》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脍炙人口。歌词是歌曲很重要的一部分,听了半天不知道唱的是什么就有点失去了歌曲本身的意义。不过要是单纯从音乐欣赏这个层面去听,歌词是什么并不重要,还是要听原汁原味。

自己酷爱俄罗斯民歌和苏联红军歌曲,从偷听“莫斯科广播电台”“和平与进步广播电台”中播放的俄罗斯歌曲,到后来收集俄罗斯歌曲唱片,如醉如痴,现在再听中文演唱的《山茶树》《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歌曲就有点倒胃口。没有“卡呀”“达尤”“诺矣”之类的发音、没有卷舌音、没有连续的爆破辅音等俄文特点,听起来就没有俄罗斯味儿。还记得波士顿交响乐团第一次访华,在首都工人体育馆与中央乐团联合演出。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演唱了一首“美国著名歌曲”《铃儿响叮当》,回想起来也是不伦不类,唱腔高八度,听起来倒是像唱中国民歌。

歌剧也是这个道理,要听原汁原味,所以学习外语是专业歌剧演员很重要的课程(至少要学发音,背原文)。英美法等国家19世纪曾用英文和法文唱意大利歌剧,后来发明了灯光字幕,便统统改成用意大利语唱。很多剧场演本国歌剧,也会打出本国语言的字幕。

那位发烧友认为,听歌剧有没有字幕也无所谓,就像欣赏一首交响曲,把声乐当成交响曲中的一部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每个座位前都有自己的字幕,他对剧情烂熟,总是把字幕关掉,专心欣赏音乐和表演。本人听歌剧唱片就是这么听,纯粹欣赏音乐。当然,要是懂原文,听起来会更精彩。不懂原文,先做功课,了解剧情,听起来会更有意思。(听《奥涅金》,除了个别单词,只能听懂一句话“Я люблю тебя”-我爱你。)

在中国本来也是可以打字幕的,可是郑小瑛坚持要用中文唱(也不排除演出单位的演员外语功底不够深)。看歌剧,除了音乐,还有一个视觉的欣赏。东方脸唱洋文,有点驴唇不对马嘴,所以郑小瑛坚持用中文唱也有一定道理,可还是解决不了国人穿西洋古装的别扭。试想洋人演中国古装戏,怎么演也是个“出洋相”。

服装不是难题,把古装戏变成现代戏就可以了。《奥涅金》就有现代版,有电灯、电话,不用羽毛笔写信,用打字机,演员的服装都是普通的西装、布拉吉(俄语“连衣裙”)。只是决斗那场戏有点时空倒转,又回到了19世纪。不知郑小瑛版《奥涅金》是不是把戏搬到了北京四合院,长袍马褂,中国芭蕾舞剧团演出的《胡桃夹子》有这个先例。

不管是什么版本,对大部分中国老百姓来说,西洋歌剧是阳春白雪。要想欣赏西洋歌剧,应该先从听交响乐起步。要是喜欢听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欣赏《奥涅金》就容易多了。从来没听过歌剧,也不了解剧情,对音乐要求不是那么高,听听中文版也未尝不可。“洋戏中唱”能起到普及作用,提高国人的音乐欣赏水平。从票房的角度考虑,有人捧场,才能赚钱。就凭这两点,给郑小瑛点个赞也合情合理,更何况是95岁的老太太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3)
评论
雾里一农夫 回复 悄悄话 歌剧中文版恐怕要经过审查程序。有些西洋音乐作品中文版后还真不容易过关。例如多年前在故宫太庙演的Carmina Burana,演中文版是不可能的。:-)
雾里一农夫 回复 悄悄话 有趣的话题。也写了一个段子:西洋歌剧中文版 https://m.wenxuecity.com/myblog/67711/202509/2506.html
安然0203 回复 悄悄话 上面首肯喜欢,才会”那么受欢迎,活跃到95“。。。

背景上看,根正苗红,难怪喔。。。
兵团农工 回复 悄悄话 别说中文唱意大利歌剧,
普通话唱粤语歌、越剧、秦腔,好听吗?
原因是:歌咏言,歌就是夸张的说话,
为了使得说话的声音动人,人们想出了押韵
等等方法。不同语言发音器官都有差异。

14亿人口,应该鼓励尝试不同的歌。
世事沧桑 回复 悄悄话 读大学时听过郑小瑛女士讲座。很好的人。
格利 回复 悄悄话 中国大陆剧场还停留在初级欣赏水平上。
高枫大叶 回复 悄悄话 歌剧必须听原汁原味,否则不如听音乐
桃木 回复 悄悄话 没有必要向下迎合。
最西边的岛上 回复 悄悄话 哈哈, 我知道有,但不好想象用非英语演出莎翁的戏剧,因为觉得那样会丢了莎翁的天才语言精华。

不信去听听原文演出的莎翁戏剧就知道了。啊,多么美妙的声音和韵律呀!

谢谢您的分享。
新林院 回复 悄悄话 让歌剧更阳春白雪(elitism),还是更下里巴人(accessible to the masses),这种角力大概在歌剧史上就没有停过。
记得电影《Amadeus》就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的这种角力。
莫扎特想写一部用德语演唱的歌剧,宫廷贵族和音乐贵族蔑视这个想法,认为歌剧就应该用意大利演唱。
在那时候的维也纳,用意大利演唱是阳春白雪,用德语演唱是下里巴人。
莫扎特力排众议,坚持用德语写了《魔笛》。
他一辈子用意大利语写能拿佣金、给上层人士观看的歌剧;用德语写给能让大众欣赏的歌剧。
时过境迁,到了今天,再也没有人认为用德语演唱的歌剧是下里巴人。
所以,我个人的观点,如果用本地语言唱歌剧能让听众有更好的感受,没有必要跟随 elitists 的观点而反对它。
有一个美国人说,他听了很久一首舒伯特的歌,他大概知道德语歌词的意思。但他第一次听到用英语演唱那首歌时,才真正在感情上被打动。

华府采菊人 回复 悄悄话 歌剧演员需要能够用原文唱(至少要能背)歌剧,观众不可能懂那么多不同的语言,如果完全听不懂唱词,那么是用什么语言唱的就无所谓了,反正都有听没懂。
阿留 回复 悄悄话 用中文适合普及,毕竟不是在俄罗斯演出,绝大部分观众根本听不懂唱词,搞得那么“洋”春白雪谁还听啊?即便在西方国家,熟悉这部剧剧情的人也是极少数了,在整个西方歌剧史上这部既算不上杰作,更算不上脍炙人口。在中国有点名气主要还是靠当年中苏的特殊关系下大力宣传的结果。还是能听懂,吸引入了门再说。郑大师95岁高龄还费心搞歌剧普及,这本身就得大大的赞!
水晶蓝 回复 悄悄话 糟了,搞错了,抱歉,还请博主快点把我的评语删了。也向郑大师间接道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