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牛斋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个人资料
帕格尼尼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老海归给女儿的一封信

(2024-06-02 07:44:24) 下一个

杨嘉墀,“两弹一星”元勋,1946年赴美,1949年获哈佛大学应用物理博士,1956年回国,致力于自动化和卫星发展。女儿杨西出生于美国,回国时三岁半(原名杨克文),1969年十六岁到陕北插队。下面是杨嘉墀给女儿写的一封信:

西西

5月19日收到你5月9日第xx(不清)信,正好妈妈已回农场去了。周总理的讲话内容很丰富,对你们很关怀。听说最近谢副总理在延安专区视察,不知是真实否?到延川的干部要29日出发,到后你们要主动反应情况,支持他们的工作,同时也要搞好和当地干部的关系。最近你的同学的精神面貌如何?每个月三天学习是如何学的?

自从毛主席五月卄日发表“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庄严声明以来,全国人民都动起来了,卄一日天安门大会,接着我们这里举行了三天游行。你听了实况广播了没有?你们进行宣传了没有?

杨瑞这几天学校里做砖很忙,六一节前每人要做一百块,昨天做了一个下午,全班同学才做了三百块。今天星期天,他没有吃早饭便去学校了。我去叫他,他也不回。

爸爸

五月二十四日 1970年

这封信写得很有意思,短短的十几句话,读起来很有时代感。信里记载了当时的社会扭曲,说些大面上的话,匆匆结尾,好像没话可说了。

信中写的许多事却能引起共鸣,因为自己也是陕北插队过来的,有过同样的经历。收到家信很不容易,这封信从延安到北京,走了10天,算是快的。记得当年公社邮递员每个月只到村里一两趟,每次看到邮递员从山坡上走下来,就像看到了亲人,希望有自己的家信。

杨西的妈妈叫徐斐,曾在波士顿音乐学院学习钢琴,认识了杨嘉墀并结婚。回国后在北师大教授钢琴。妈妈没有因为爸爸的工作重要而得到特殊待遇,还是得去劳动改造。在这一点上,共产党一点都不讲情理,丈夫从事国防尖端科研,还要把妻子下放到农场。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郭永怀和李佩。

周恩来确实对在延安插队的知青很关怀,他的侄子周秉和也去了延安插队,回北京向周恩来反映延安地区的落后和北京知青不安心,到处打架斗殴的情况。1970年3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延安地区插队青年工作座谈会”,要求抓好延安知青的工作,并给延安地区送去日本尿素、手扶拖拉机等支农物品,同时派去一批北京干部,与知青同吃同住,落实知青政策,安抚他们的情绪。这就是信中说的“到延川的干部”的缘由,“谢副总理在延安专区视察”不属实。

信中“每个月三天学习”一定不是政治学习。杨嘉墀对女儿失学很失望,鼓励她在农村也要抓紧学习,常在旧书摊上买些数理化旧课本给女儿寄去,让女儿做功课,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来信问。“每个月三天学习”可能是女儿给自己定的学习计划。按一个月30天、每天学习一小时、一天十小时计算,折合成每个月三天。抱着书本一个月三天不出工,不太现实。

在那面朝黄土背朝天、饭都吃不饱的黄土高坡上,杨嘉墀还跟女儿谈“打倒美国侵略者”,真是有点荒唐。对老乡进行“打倒美国侵略者”的宣传,更是如同对牛弹琴,白费口舌。荒唐的年代说荒唐的事,也不怪杨嘉墀。

说到“听实况广播”,倒是让我想起插队第一年,国庆节那天,我们知青小组十个人在窑洞里,围在自己做的半导体前,收听国庆游行的实况。自己做的半导体太业余,声音小,杂音多,黄土高原上无线电信号又很弱,接上天线也听不清。还记得大家一脸的茫然,女生泪汪汪。那是20周年的国庆,离开北京家人不到一年,想家的思潮一下涌上心头。可以理解信中为什么提到“同学的精神面貌如何?”。

杨瑞是杨西的弟弟,在中国出生,还不到插队年龄,估计还在上小学六年级,或者当年所谓的“新初一”。小小年龄,不读书,要做一百块砖,不知杨嘉墀有何感想。女儿修理地球,儿子做砖,妻子下放劳动,难怪信写到这儿,一脑门子火,不写了。

1972年尼克松访华,美中关系解冻,双方签署了一份备忘录(可能是基辛格和姬鹏飞或黄华的谈话纪要),其中有一条,中方承认在美国出生的中国孩子具有美国国籍(措辞可能不同)。第二年,大学考试招生,这些还在农村插队的“美国公民”,在国务院的关照下,都离开农村,回城上了大学。杨西回到北京,好像上的是北外。

杨嘉墀于2006年去世,享年87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