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牛斋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个人资料
帕格尼尼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一个老海归的不幸婚姻

(2024-06-14 07:16:40) 下一个

由于特殊的留学经历,许多老海归的婚姻也经历过不寻常的历程。他们当中离婚的人并不多,离婚两次更是罕见。今天就讲一位老海归离婚两次的不幸婚姻。

魏英邦,1913年生于青海省湟源县,中学毕业后,先后在山西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读书。魏英邦聪明过人,有过目不忘的记性,曾见过蒋介石,受到蒋介石的赏识,推荐到法国留学。1934年,魏英邦赴法,在巴黎大学学习军事和法律,1937年又到英国伦敦大学学了一年医学。为了学习德语,又在德国留学一年,最后于1946年获得巴黎大学法学博士。

毕业后,魏英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同时继续攻读文学,两年后又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工作期间,成家立业。不清楚妻子是华人还是法国人,只知道魏英邦1950年决定回国,妻子不同意,二人离婚。

虽然属公费留学,读书期间又获得奖学金,但由于战事,魏英邦的学生生活十分窘困,有记载说他曾经到了快饿死的地步。获得双博士学位以后,有了稳定的收入,但生活似乎并不富裕。他决定回国时,写信给中央人民政府,请求路费补助。中央政府给了他300美元的路费。(也可能是因为离婚,他落了个净身出户,才请求路费补助。)

他1952年回国,结束了19年的海外生涯。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后来又调到民族学院。他已四十开外,认识了一位比他小十岁的小学老师,二人步入婚姻殿堂,领导为他们举办了隆重的婚礼。

他们二人的婚姻幸福美满,生了一儿一女。反右期间,魏英邦并没有任何反动言论,却遭到一些人的恶言,说他生活作风有问题。妻子听到后,经不住绯闻的打击,一下不知所措,带着孩子回到娘家。她的家人认为这是有辱门风,对女儿更是奇耻大辱,决定诉诸法律,提出离婚。

妻子和学校领导一起到法院告丈夫作风不端正,生活不检点。办案人员得知魏英邦是从法国回来的后,竟然说“一个在资本主义国家生活了十几年的人,骨子里已经完全资本主义化了,生性就是浪漫。” 法院剥夺了魏英邦的辩护权,判决离婚,每月负担孩子30元抚养费。

魏英邦蒙受冤屈,没有脸面继续在北京工作,回到大西北老家,在宁夏大学教书,每月按时寄来抚养费。他很惦念母子二人,经常托去北京的同事到家里看望他们。1962年他亲自回北京看望母子二人,并提出复婚。妻子心里还是很爱自己的丈夫,同意复婚,可是遭到家里的强烈反对。

文革开始后,就没有收到抚养费了,妻子意识到丈夫一定是受到了冲击。1972年,魏英邦刚从牛棚出来,就迫不及待地再次回到北京看望母子。此时的魏英邦憔悴衰老,容貌全变,但与妻子和儿子相处得很愉快,却不再提复婚的事了。

又过了许多年,儿子长大要结婚了,想要告诉父亲,母亲却反对,原来魏英邦已重组家庭了。儿子看到母亲常常暗自流泪,就问母亲,为什么没有再找个人。母亲说,这世界上没有比父亲更优秀的人了,高大英俊,知书达理。自己当年太幼稚,轻信谣言,断送了自己的婚姻。后来知情者告诉他们,当年是有人因为嫉妒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较高,故意胡说八道,诽谤魏英邦。正应了那句俗语“吐沫星子能淹死人”。

魏英邦1991年逝世,享年78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油翁 回复 悄悄话 他留下了一生的遗憾和不幸,两次离婚的经历让他心有余悸。尽管他努力挽回婚姻,但最终还是无法修复破裂的关系。他的人生遭遇教育着我们珍惜眼前人,勿被谣言所误导,珍惜幸福的家庭。希望他在天堂能够得到安宁和幸福。
高枫大叶 回复 悄悄话 这就是中国那时的国情,文化大革命能活下来已经不错了
joan2006us 回复 悄悄话 若留在法国,也许穷困潦倒。他是回国路费都是国家赞助的。法国那时候是很种族歧视的。
drifting 回复 悄悄话 这不就是轻信共产党的下场吗? 如果留在法国, 他的后代现在就是tina chow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