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77)
2020 (69)
2021 (110)
2022 (117)
2023 (112)
没有什么人去研究50年代老海归回国的原因,因为在懒人惯性思维的引导下,答案很简单:爱国。不错,这是很多老海归回国的原因之一。但每个老海归都有自己回国的个人原因,自己不说,想去探讨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很难的,何况他们大部分都已去世。
本人在老海归系列中随意提到一些人回国的原因,也都是从文字记载中主观推测。比如林兰英和孙天风,二人的父亲都被政府镇压劳改,但如果回国,就释放父亲。他们回国是为了解救父亲,还是因为爱国,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明白,而局外人推测大概前者的成分会多一些。
最近顿悟,老海归回国可能有另一个以前没有想到的原因。下面分享一个老海归的小故事。
张仲礼,江苏无锡人,1941年圣约翰大学经济系毕业,1947年告别妻子和两个女儿赴美,一年后获华盛顿大学经济硕士学位。1948年回国,接妻子和五岁的大女儿到美国,两岁的小女儿留给哥嫂照顾。
张仲礼曾在一次采访中说,“我想去两年就回来了,哥哥就同意由他帮忙管这个孩子。所以一个两岁的孩子留在上海,带了一个五岁的孩子去。结果一呆下去又是10年。我一共实际上在美国待了12年,1947年初出去,到1958年底回来。”
跟妻子和女儿回到美国后,张仲礼继续攻读博士,专业很偏,研究清代经济史。1953年获得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中国绅士”,阐述清代社会等级制度及其科举和纳税制度的背景。他被聘为华盛顿大学副教授,以后晋升为终身教授,获得绿卡,买了房子和车,又生了两个儿子,开车周游了美国26个州。
看这个架势,如果没有国内的小女儿,他是打算在美国定居的。然而1958年12月,他卖掉了房子和车,一家五口回国了。为什么决定这个时候回国呢?“在美国关于新中国的消息也是有的,就是不大迅捷。《华侨日报》等报纸能看得到”,他说,所以他还是了解国内反右运动和大跃进的。两岁的小女儿已经12岁了,一定是个牵挂。有可能他原本希望能把小女儿也接到美国来,但等到1958年看到完全不可能,加上妻子的敦促,决定回国。
1958年,受邀请从台湾来美访问的中央大学历史教授郭廷以见到张仲礼,有意请张仲礼去台湾。他后来回忆道,“张氏夫妇准备回大陆,据云为张夫人之意,就谈话情形观察,大致近真。”可见的确是妻子想回国。
1956年发生了一场学术争论,可能演变成了张仲礼最后回国的“另一个原因”。费正清在新罕布什尔州举办了一次中国近代经济史研讨会,参会者有华人学者和美国学者共二十多人。其中有华人历史权威何炳棣,而张仲礼却没有参加,只提交了一份学术论文,由他人代替宣读答辩。
张仲礼提交的论文是在自己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分析传统中国的收入分配,遭到何炳棣一系列批评,完全否定了张仲礼有关绅士的定义以及其基本数据的推算。那次会议的主席埃克斯坦也对张仲礼的数据提出疑问和批评,结果原计划要出版的论文集便流产了。1957年,张仲礼给埃克斯坦写信,表示感谢他的批评,承认对一两百年前的经济数据作出统计有困难,对论文作出了必要的补充和辩解,却从来没有对何炳棣作出任何回应。何炳棣以后还不断公开对张仲礼发难,只是不点名。以前认同张仲礼的一些学者,都装聋作哑。学术上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然而造成个人恩怨,众叛亲离,会不会使张仲礼有学术上的不安全感,促使作出回国决定,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上海社会科学院在一篇怀念张仲礼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他的回归,没有钱学森那样惊心动魄,但同样充满阻力。事实上,张仲礼1956年和家庭通信时就表达了报效祖国的热情,但1958年才成行。”这个“1956年”显得格外显眼,给人的感觉是到了1956年才有“报效祖国的热情”,而且1956年也不会和那个研讨会上何炳棣的批评只是一个巧合。
学术上遭到批评,名誉受损,事业受阻,心理有压力,就是顿悟出来的老海归回国可能的“另一个原因”。像张仲礼这种情况,女儿出不来,妻子想回去,自己学术上受到挫折,加在一起,必然回国。
张仲礼,2015年于上海去世,享年95岁。
Being less sensitive and sensible than should is the re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