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牛斋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个人资料
帕格尼尼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2024-03-15 07:27:18)

春节前后,参加了不少聚会,见到老朋友、同事、熟人。有一位中文学校的老师,因为喜欢拉琴,曾跟他攀谈过几次。不知他琴拉得怎么样,但他懂音乐,很健谈。快二十年不见,这次见到他,苍老了许多,说话还吞吞吐吐,好像口吃。他说几年前跌了一跤,脑子受到创伤,留下后遗症,现在说话不利索了。我们彼此祝福,上了岁数,多多保重。小时候的几个小伙伴,从小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03-11 07:23:21)

三十多年前,一位朋友请我们晚上到他家去看昙花。一辈子没见过昙花,便兴致勃勃地去了。又吃又喝,等到快半夜了,昙花也没开,我们扫兴而归。二十几年前,另一个朋友给了我们一盆昙花,不大,离开花还得等好几年。我们左盼右盼,终于有一年,长出了花骨朵。眼看着花骨朵一天比一天大,琢磨着要开花的那天晚上,老伴儿兴奋不已,给邻居打电话,叫他们过来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24-03-07 07:18:31)

结婚成家,出国留学,对丈夫来说并不困难,在一百多年的中国留学史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妻子出国留学却不那么简单,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解放前更是如此,妇女受到旧观念和家庭的约束,不知有多少人放弃了留学的机会。妻子告别丈夫和孩子,一个人出国,在当时的社会和通讯条件下,需要下很大的决心,付出很大代价。下面介绍几位告别丈夫出国留学的老海归[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2024-03-03 13:06:21)

2023年,两部研究老海归回国历史的项目问世。一个是由北京长城战略研究所编写的人名录《归来》,另一个是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纪录片《归来》。这两个《归来》之间没有关联。 人名录《归来》是一部50年代回国留学生的人名字典。作者们通过近10年的采访和调查,收集了一千八百余人的姓名和资料,包括1949年解放前回国的留学生,是目前最完整的老海归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24-02-28 07:31:35)

大年初一那天晚上,去一家饭馆吃饭,一进去,就看见墙上“津津有味”四个大字。要是让一个人猜,八九不离十会说是一家中餐馆,可是这只说对了三分之一。这是一家融合式餐厅(fusionrestaurant)。最近几年,融合式餐厅十分流行,就是在一家餐馆可以吃到不同国家的菜肴,通常是东西方国家融合。也有Asianfusionrestaurant,是亚洲不同国家菜肴的融合。这家餐馆提供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02-24 07:05:59)

美国权威金融机构WalletHub每年出炉最佳退休地点排名榜,给美国50个州评选打分。他们打分的标准是从三个方面综合考量:一,负担能力(affordability),包括生活成本,退休人的税收优惠,各种老人服务费用,老人看病费用等;
二,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包括老人人口比例,老人工作机会,气候,空气和水的质量,犯罪率,交通和娱乐设施等;
三,医疗健保(healthcar[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2)

朱起鹤,192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份子家庭,父亲朱继圣毕业于清华,曾留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朱起鹤中学就读于天津耀华中学,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随后赴美留学,195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博士学位,师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威廉·吉奥克。1951年回国后,朱起鹤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长期担任教学工作;1978年调到高能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2024-02-18 07:07:40)

去年圣诞节,给亲朋好友发贺卡,想起一位许久没有联系的友人。多年前曾经给她寄过一张圣诞卡,可是被退了回来,所以知道她搬家了。疫情前她打来电话问候,当时家里没有人,在家里的老式座机上留言,却没有留下电话号码,无法打回去。慢慢这事就被淡忘了,又碰上疫情,去年才想起来,就上网搜索,希望能根据她的工作找到联系方式。她叫Betty,父母都是美籍华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2024-02-14 11:00:34)

中国政府对50年代回国的老海归实行是“外松内紧”的政策。积极动员号召留学生回国,表面上热烈欢迎,热情款待,背后一轮一轮的调查、监视。对那些重点争取回国的大腕们,可能监视没有那么紧,可是所在单位还是要向组织上反映他们的表现,定期填写各种“解放后从资本主义国家回国留学生调查表”“留美学生审查鉴定”等。1959年回国的老海归不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两个孩子都长大成人了,会中文,说不上是双语。小时候孩子他娘周末带他们上中文学校,开始还听话,一上中学就逆反了,抵触情绪很大。孩子他娘就跟他们讲条件,要是你们在中学能上AP(advancedprogram),就放你们一马。两个孩子都很争气,姐姐先上了AP,弟弟一个人上中文学校更是不情愿了,最后也上了AP。现在姐姐的中文比弟弟好,这也好像是海外华人家庭的普遍规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1]
[2]
[3]
[4]
[5]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