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牛斋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个人资料
帕格尼尼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2023-09-22 06:02:50)

电视节目Jeopardy的主持人KenJennings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死后要去的100个地方》100placestoseeafteryoudie,副标题是“来世旅游指南”Atravelguidetotheafterlife。原以为作者是以幽默的笔法写最值得去的100个地方,要是没去过,死了也得去。从图书馆借来一看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作者从不同的宗教、神话、传说、电影、戏剧甚至音乐出发,通过100个简练的叙述,带领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09-19 06:11:24)

有近40年没去纽约了。80年代初去了一次,住在朋友家,匆匆忙忙,走马观花。纽约在记忆中已经淡漠了,印象也不怎么好,脏、乱、地铁站的臭味、车厢里的涂鸦… 最近有机会再访纽约,是坐火车去的,入住火车站旁边的NewYorker饭店。一出车站就看到帝国大厦,纽约,久违了。 这次来,感觉纽约即亲切,又陌生,城市的喧闹一下把记忆带回到40年前,两条古稀之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2023-09-15 05:45:48)

1956年,回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少了,留学生家属给中央政府的来信像雪片一样,要求政府帮助他们要回自己在美国的亲人。其中有一封信是一位母亲控诉美国杀害自己儿子鲍哲恩的信。鲍哲恩,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毕业,1948年赴美留学。下面是鲍哲恩母亲吴志豫的信:
接连在报上读到了许多向美国政府要回亲人的信,唤起了我久藏心头的无穷愤恨。我要控诉美国政府,它非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2023-09-10 05:46:49)

我喜欢看老爷车,除了给人怀旧感,每辆车都是一件反映时间流逝的艺术品。看老爷车的造型、线条和颜色,就如同欣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达芬奇的油画一样。车身以粗犷的线条展现不同的厂牌,不同的性能、不同的时代,特别是头灯和尾灯随着年代改变得最快。每逢家附近有老爷车展,我一定不会错过。喜欢看老爷车的另一个原因是年轻时的一个爱好。北京的官老爷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23-09-06 04:30:09)

春去秋来,路边的野花不断盛开,五颜六色,甚是好看。野花的花朵都比较小,一般没有什么香味(除了金银花),但仔细看,花的造型却很精美,很多都是小花簇拥在一起,组成不同的几何图形。这些花增添了晨步的乐趣,边走边观赏,招来蝴蝶更是好看。 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辨认植物的软件,开始学习它们的名字。发现里面的学问不少,大部分植物都可以入药,有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09-03 06:24:59)

出国留学,碰上对得上眼的洋姑娘,结婚带回中国,在中国一百多年的留学史上并不少见。中国姑娘出国留学,碰上对得上眼的洋小伙子,结了婚就留在海外,成了洋人的中国媳妇,也是一百多年来的一般规律。有少数中国媳妇要回国,但洋老公不肯跟着走,结果就是离婚。有一位老海归和她的洋老公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这位洋老公并不是跟随中国媳妇回到中国,而是在中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23-08-31 05:08:41)

本人的老爷车是一辆2008年的Prius,熟悉汽车的人都知道,是Toyota电气混合车,非常省油,一加仑汽油可以跑50英里。据业内人士评论,Prius也非常耐用,仅次于Camry。15年来除了换轮胎和一个水泵外,基本上没出过大毛病。定期维修保养,只是忽视了车身,多年不打蜡,油漆开始剥落。毕竟老了,跟人一样,车开始出现状况了。去年入冬后,天气变冷,有时发动不起来,还出现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9)
(2023-08-28 04:36:06)

蓝继熹,1949年赴英国留学,于剑桥大学攻读电子物理,毕业后在剑桥PYE无线电厂实习,1953年回国。出国前曾在台湾和香港工作过,背景复杂,所以遭组织上怀疑,始终分配不到工作。他给《人民日报》写信,表示自己佩服共产党,放弃在荷兰的工作机会,满怀热情回国,请求报社帮他解决工作问题。他在汇报家庭成员时表明,姐姐蓝毓敏和姐夫何岚都是中共党员。组织上发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2023-08-25 05:17:08)

早上游泳后,常去麦当劳吃早餐。几乎每次去,都能看到一对老夫妻,坐在同样的位子吃早餐。老头儿总是指手画脚,侃侃而谈;老太太话不多,静静地听,偶尔说两句。 观察了几次,引起了我的好奇。老夫老妻,哪儿那么多话,结婚几十年,车轱辘话说也说烦了,听也听腻了。于是就开始留意,想听听老头儿到底在掰话什么。 不能坐那么近,不然会引起嫌疑。人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2023-08-22 05:13:17)

50年代回国的老海归中,有人大名鼎鼎,家喻户晓,有人一辈子默默无闻。大名鼎鼎者大都是搞火箭导弹等理工科学,都是政府宣传出来的;默默无闻者则大都是学文科的,如果亲人好友不为他们歌功颂德,为他们呐喊伸冤,他们的名字会像过眼烟云,永远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2012年11月23日的《新时代报》刊登了一篇回忆文章,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自己的小姨夫-陈嘉鎏。如果[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6]
[7]
[8]
[9]
[1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