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语文教学随笔(06)该讲的一句不少,不该讲的半句嫌多

(2025-09-22 12:37:36) 下一个

语文教学随笔(06)该讲的一句不少,不该讲的半句嫌多

1982年开学前,袁福老校长叮嘱我,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推出的这套分编型《阅读》和《作文·汉语》,是建国以来改革步子最大的一套教材,与该社传统的综合型《语文》课本完全不一样。而且,进行这套教材改革实验的规模,也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根据教育部的通知,全国各省、直辖市必须有两个城市和两个农村的省级重点中学,参加六年(1982年至1988年)改革实验。各省市教学研究室具体负责组织工作,人教社负责编辑教材、组织实施教材改革理论和实践指导工作。每年暑假组织全国各省市的执教老师学习教材、集体备课、交流总结经验。湖北省武汉市的华师一附中和武昌实验中学,黄冈中学和沙市三中共七个班参加教改实验。希望我坚持六年,在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实验任务,争取出成果。

1982年8月29日,晚上,在语文组办公室。教研组长吴六林老师跟我谈语文教改工作时,说:“袁校长决定请汪厚铎老师跟你一起备课,希望你一定多征求汪老师的意见。汪老师热心教改、知识丰富、肯动脑筋、能出点子;你要做语文教改的有心人,像刘友三老师那样,注意积累资料,多动脑筋。”他说:“这个担子很重,千万不能辜负家长和校长对你的信任!”我表示,一定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多做工作,勤于思考,善于积累,经常总结,争取实验成功。

1982年9月2日,开学第一节课,汪老师听我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下午备课时,他就这节课谈了近40分钟的意见,肯定了优点,指出了问题,还就个别问题展开了讨论。汪老师对这节课很满意。以前在校读了六年书,还不认识汪老师。短短几天接触,我觉得汪老师非常坦率,也如他自我介绍一样,性子很急。他工作认真,学养深厚知识渊博,记忆力强,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很强,不随大流,敢于坚持个人见解。总而言之,我将从他那里学到许许多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9月14日上午,汪老师第二次听我的课,课后便评讲了,他肯定优点后指出,这节课的问题是时间抓得不紧,有些地方旁逸斜出了,今后要引起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教学上的自由主义,往往是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脱口而出。以后在教学上不能搞自由主义,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讲,牢记“该讲的一句不少,不该讲的半句嫌多”。

实验两年多,汪老师指导我备课,经常来听课,每到有比较大型的公开课时,他一定是从备课到课前指导、课后讲评,全程精心辅导。

1984年12月14日上午,教研组长吴六林老师让我,与汪老师商量一下17日大型公开课《孔乙己》的教案。他说,这是给华师中文系二三百见习生上示范课,一定要上好。汪老师说,教案没有什么可看的可说的了,关键是要在课堂上发挥已经养成的好作风,抓住关键,肯定成功。由此,他又说到,三年实验还有半年就结束了,我认为可以说实验已经基本成功。我们这个实验班有两大突破,一是课堂教学搞活了,其中有两个经验要总结,首先是培养了学生的好习惯,再就是教学民主作风好;二是作文教学经验可以说是最大的成功经验。老师基本上从作文堆里爬出来了。说成功了,是因为学生没有由于教师不批改作文而无兴趣写作文,另外,实验班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最有说服力的。他认为要从这两方面进行书面总结。那两节《孔乙己》公开课,果然如汪老师预计一样,非常成功!

实验班三年时间,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听课领导和老师2000多人,其中听课在200人左右的大型公开课有六次,本省各县市来到听课老师一般在30人左右,外省市的一般在10人左右。还有两次接待北师大的教授和他带的博士生。实验临近结束时,接待了教育部教材审查办公室主任魏一樵一行五人,及省市教育厅局陪同人员二十人左右;接待了人教社副总编刘国正、《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所长张定远,及省市教研室领导、教研员一行二十多人。

不论有多少人来听课,也不论是谁来听课,我和我的学生都坚持来真的,绝不弄虚作假,这是首要一条;第二,除了六次大型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听课单位的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外,所有来听课的都是随堂听,按照教学计划,我该讲什么就讲什么,我讲什么你就听什么。第三,牢记汪老师对我说的,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讲,不搞教学上的自由主义;牢记刘老师说的:“该讲的一句不少,不该讲的半句嫌多”。

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节课的教学要点是什么,教学重点是什么,教学难点在哪里,走上讲台前必须了然于胸。

讲要点,必须明确。

一节课四十五分钟,要点最多不能超过三点,“多则惑”。

讲重点,必须突出。

一次只能讲一个重点,否则,就没有重点了。

讲难点,必须解惑。

确认教学难点要吃透两头,一是教材,二是学生。解决难点,一要靠教师引导得法,二要靠民主教学,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大脑的“开窍反应”。

不讲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走上讲台,就要少说废话,言归正传。正传就是教学要点。

不讲与教学重点无关的话,否则就会旁逸斜出。

展开讨论一定要引导学生针对难点。学生在讨论中难免七嘴八舌言不及义,教师要善于倾听,从学生的发言中捕捉与难点相关的话题,引导讨论深入进行。教师更要善于判断,抓住稍纵即逝的即席发言中的关键语句,引起大家注意,引导讨论围绕中心议题继续进行。教师还要善于小结,及时归纳大家发言的要点和重点,让学生明确阶段性的结论,并继续深入进行讨论。

总而言之,上课一定要做到“该讲的一句不少,不该讲的半句嫌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李培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枫琳枫语' 的评论 : 谢谢你的关注!更感谢你的点评和分享!对老师来说,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只要能讲清要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是比较优秀的教师了!如果还能抓住课堂瞬间出现的来自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的“开窍反应”,那就可能出现课堂教学的“亮点”,让学生终生难忘!请看我的博文《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枫琳枫语 回复 悄悄话 读完深有感触!“该讲的一句不少,不该讲的半句嫌多”,其实就是课堂的分寸感与教学的节奏感。
放到今天的语文课堂,依然振聋发聩。现在的教学容易被考试牵着走,老师们一节课塞进太多知识点,学生却常常云里雾里。真正需要的,还是像您所说的:抓住要点、突出重点、破解难点,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开窍。
语文的生命力,本来就在于读、写、思的“活”,而不是“多”和“满”。看到您当年的探索,再联想到今天,觉得这句话像是一剂良方,值得一代又一代语文教师铭记。
一句不少,半句嫌多。读来像是语文课堂的戒尺,也像是为人处世的分寸。放到今天依旧适用:与其填塞满黑板,不如点亮学生心里的那盏灯。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