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教育随笔(24)应邀赴广州参加全国中语会

(2025-09-14 03:53:20) 下一个

教育随笔(24)应邀赴广州参加全国中语会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简称“全国中语会“)第四次年会,于1987年12月20日在广州开幕,张志公先生致开幕辞,理事长刘国正先生作工作报告,秘书长张定远先生主持会议。下午,全体代表听吕叔湘先生的讲话录音;张志公先生的报告《关于深化语文教改之我见》。

看着志公先生那熟悉的儒者长辈的形象,一边听先生的报告,一边回忆……

那是1986年10月,在北京沙滩后街55号人教社,两次跟着上海《语文学习》主编范守纲先生,去办公楼采访志公先生。我,一个普通的年轻语文教师,第一次那么近距离与中国语言学泰斗张志公先生面对面,亲聆謦欬,那种幸福、兴奋、实在难以言表。

1987年11月8日,省教研室张良谟老师通知我,带着论文《敢说·多说·会说》赴广州参加全国中语会年会。

11月9日,收到书面通知。请示彭主任是否可以借此机会去深圳和沙头角中英街看一看,彭主任欣然同意。

11月11日去学生王江家,找她在深圳工作的父亲商定深圳行的具体安排。她父亲表示可以帮忙联系去沙头角中英街观光。

11月18日早上8点,我们从武昌火车站乘车南下,第二天早上8点正点抵达羊城,即被接到广东省教育学院报到。第一天就遇到了张定远、范守纲、欧阳代娜、张贵和等老朋友。

范守纲先生告诉我,雷秋山的那篇《长江后浪推前浪》已经发在《语文学习》明年第一期。

12月22日,下午大会之前,彭主任通知我准备明天发言。散会时,定远先生让我明天发言要大力宣传我们这套改革实验教材,既要讲充分,又要简捷明了。

晚上到“影星宾馆“”喝茶“,真可谓吃在广东呀!色香味俱全,美不胜收。喝茶之后与老朋友张贵和聊了几件事:一是大会评出的优秀论文,可否发”荣誉证书“?他答应争取办成;二是办一份语文教学改革的专刊,他说,可以考虑;三是帮我推销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几本小书,他表示一定大力帮忙;四是关于我明天发言的内容,该怎么讲?他提了很好的建议。

后来还向中语会副理事长张鸿苓教授请教语文教改问题,特别感谢她在有关语文教改的一篇论文中引用了我的课堂教学例子,而且还注明了。希望以后能经常得到她的指教。

12月23日,大会安排我第一个发言。讲完后,彭慧敏主任认为我讲的很好。晚餐是湖北大学《中学语文》设宴招待几位特级教师,请我们几位去作陪。餐后回招待所参加上海《语文学习》座谈会。

12月24日,上午大会发言之后,全国中语会第四次年会举行了闭幕式。

12月25日,早上起来后,我们几位湖北代表,在彭慧敏主任带领下,前往深圳参观游览。

12月26日,上午乘旅游巴士去沙头角中英街一游。跨过中英街中间那个界桩,就是香港了。我们也算是在香港回归之前在中英街到香港看了一眼资本主义社会吧。

12月27日回到广州,准备明天早上乘飞机回武汉。

我第一次坐飞机,是乘坐的武昌南湖机场的双翼螺旋桨飞机。

那还是1982年11月22日,我与陈治平和刘友三两位老教师,到宜昌参加湖北省中学语文研究会年会后,急着赶回学校上课。当时没有高速公路和高铁,不论坐火车还是汽车回武汉,都得一天时间。于是,陈老师决定我们三人坐飞机回武汉。

那天,早上5点多就醒了,起床一看,天色虽然暗得很,但没有下雨,不免有点高兴,不过还是担心飞不成。7点多到机场,天气越来越好,机场工作人员也肯定可以飞,但飞机晚点了。终于等到飞机起飞了,第一次坐飞机上天,心情有点激动。特别是我,如果不是回到母校,可能一辈子也只能在一个普通中学混饭吃。没有想到如今不仅可以经常参加全省、全国的学术会议,而且今天还能到天上转一圈。兴奋之极,完全忘乎所以了。开始还系上安全带,后来干脆解掉安全带,站在机窗口俯视神州大地。只见我省江汉平原一望无际,条条块块十分整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湖泊河流很多,俯瞰荆楚大地,确实是“三山六水一分田”。在武汉上空看江汉桥和长江大桥是那么小,简直像儿童的积木一样。

起飞和在空中飞行时身体还没有什么特别反应,降落时,感到耳朵非常难受!下飞机后。感觉自己的耳朵聋了,听别人讲话好像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一位经常坐飞机的同志说,吞涎水、扯耳朵就好了。试着做做,果然好多了。

一个小时就从宜昌到武汉了,但是坐在飞机上似乎飞行很慢。虽然坐的是小飞机,毕竟飞上天了,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武昌南湖机场的降落航线,正在我们通湘门外李家花园的上空,小时候每当仰头看到天上的飞机,就梦想有一天能上天就好了。

可以说,乘坐波音737,从广州飞回武昌南湖机场。这才是第一次真正坐飞机,不可与当年坐双翼螺旋桨飞机同日而语。

登机走进机舱,迎面而见的都是漂亮的空姐、亲切的笑容、标准的普通话、统一的漂亮制服、还有规范的站姿手势,让人耳目一新。

走进舱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头等舱,走道两边各有四个宽大的沙发座椅。是否特别舒服呢?虽然后来也坐过记不清多少次飞机了,可从来没有体验过坐头等舱的滋味。就阿Q一下吧!不就是座椅宽一点吗?

走进经济舱,才知道五年前坐的双翼螺旋桨飞机,实在不能与波音比了,走道两边各有三个座椅,大约二十几排吧?可坐100多人。前后都有卫生间。

飞机上天之后,即使天气晴朗,也难以看到地面,万米高空之下,飞机翱翔在如棉花般的白云之上,真是有了上天的感觉。时速就不必说了,7点40准点从广州起飞,9点正点到达南湖机场。一个多小时,就从广州回到武昌了。

第一次坐双翼螺旋桨飞机,机舱内的轰鸣声让你无法与邻座的说话,要说什么,只有高声喊叫。所以,我们三人一路静坐到南湖机场。

人生有许多第一次,都是令人难以忘怀的!每一个第一次都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历史,构成了自己的人生故事。

每一个幸运的或不幸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不论精彩与否,自己如实写下每一个第一次,就是自己的人生故事。

【附录】长江后浪推前浪——湖北省语文教改新秀剪影

                           雷秋山(原湖北省教研室语文科主任)

气势磅礴的长江,穿过“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的西陵峡,江面宽阔起来。九州通衢的湖北,继陈治平、洪镇涛、胡吉章、康中柱、吴鸿基、吕思检、潘曙君等特级教师之后,又涌出一批教改弄潮好手。他们勇于开拓、坚持改革,活跃在湖北语文教坛,正在由

扬子江畔走向全国。

他们是──

造就“小市长”的李培永

提起“小市长”,人们不由得想起三年前,因写《假如我是武汉市长》而闻名的王江同学。一个13岁的女学生居然如此“野心勃勃”,要当“市长”,是谁给她斗胆,是谁给她大智大略?王江深情地说:“是我们的李老师”。

华中师大一附中的李培永老师,是一个富有个性的中年教师。1982年秋,他参加了省语文教材改革实验。改革的潮流,把他推到波峰浪尖,干起了冲浪的事业。他敏锐地发现许多不合教育规律的现象,积累了近200万字的教育资料,勇敢地摸索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学体系:即培养学生敢想多想会想、敢问多问会问、敢说多说会说;爱听多听会听、爱读多读会读、爱写多写会写。三“敢”三“爱”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是对传统文化积习深层的爆破,是“三多”、“三会”的心理基础。三“多”是科学训练量和质的要求,是打破老师“一讲到底”的重要手段,是提供给学生以发展能力的广阔天地。而三“会”是学法的指导,是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也是“敢”、“爱”、“多”的必然结果。三条线、三步台阶,融于一炉,王江式的学生便锻造出来了。

怎样让学生敢说、多说、会说呢?李老师认为,关键在教师善于设置最佳“语境”,选准刺激学生非说不可、不说不行的兴奋点。

这是一堂作文课。上课铃响了,李老师穿一套崭新的西装走进了教室,学生眼睛为之一亮,闪烁着新奇的光彩。李老师会心地微笑着说:“怎么,想议论一下穿西装?行呀,今天请大家就这件事评头品足,题目就是《从李老师穿西装谈起》。话音未落,教室炸开了锅,可见他选准了说话的兴奋点。

一个男同学说:“中国人穿西装,崇洋媚外,还是穿民族服装好。”他特意把“西”字说得重重的。王江和魏贤芳等同学立即反驳:“民族服装是什么?长袍马褂,再拖一条小辫?”(众笑)“不,是中山装。穿西装当然可以,可是体现不了民族精神。”“不对。民族精神不应只体现在服装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精神风貌上。”如此七嘴八舌,在课堂里出现欲罢不能的局面。

实验三年,该班接待了20多省市听课者1000多人次,尽管面孔陌生,学生们却旁若无人、敢说敢为。三年中,该班学生23人(占全班46%)的优秀作文,共50余篇,在《语文学习》、《少年文艺》、《语文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这些成绩,常规的100分制岂能容下?传统的标高又怎能评估?至于王江那篇文章,更激起了多少少年奋发向上!

改革“诵读法”的陈文国

在武昌实验中学也有一个教材改革实验班,实验5年,而今已进入了高三。主持实验的是刚进入不惑之年的陈文国老师。他,稍高的个子,脸上总谈漾起微笑,令学生以亲又敬!

新近,《长江日报》报道了他实验的成果。他所教的班在高一高二时,两次与应届生同时参加语文高考,人均成绩86年为81.5分,87年为82.6分,均超过了省平均成绩。

陈老师认为,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更新教法、更新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三个面向”能力是观念更新的核心;教学生会学与使教师会导是教法更新的两个原则;接受专业知识,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和改变单一的知识结构,是教师自身知识更新的三个内容。

三个“更新”,开拓了陈老师教改的路子。他把改革的触觉,伸向了文言文。“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传统方法,如何对侍?陈老师说:“要扬弃,勿抛弃。”他巧妙地留下诵读法的合理部分,细心地进行了五个方面的改进:一改“只读不思”为“读思并举”;二改一种读法为多种读法;三改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四改“字字落实”为整体理解;五改死记硬背为科学记忆。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终于摸索出从“整体入手、以疑诱读、以读激思、以思促记”的新的文言诵读教学法。在语文教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影响。

这天,湖北沔阳教委大会议室坐满了听课的教师。陈老师在这儿上诵读法的公开课。按教学计划,一节课45分钟,陈老师即要让初一学生学懂《狼》这一课,又要当堂背诵,这比传统教法要节省二分之一的时间。人们拭目以待,想看陈老师的高招。下面是“以思促记”的教学片断:

师:课文的第一层有两句话,如果改成“一屠归。两狼缀行。”行不行?

生(1):简是简单,好背。但没有“晚”字,就没时间了。

生(2):“途中”也不能省,因为它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生(3):“甚远”说明狼狡黠,也不能漏。

生(4):“肉尽”和“剩骨”与后面的情节发展关系很紧,也不能省略。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这些词语都不可少,所以背诵时可别遗漏了。好,我们诵读一遍。一遍下来,几乎全班都能背诵。显而易见,陈老师巧妙的一问,旨在问出故事的时间、地点、情节等要素,学生在回答时,便在思、便在记忆。只有一节课,果然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要求。他的论文《读不废思》荣获武汉市中学语文教学年度优秀论奖!1986年他应邀到山东曲阜讲学,受到来自全国各地千余名学员的欢迎。

讲究课堂艺术的胡明道

这是公开课《变色龙》的课堂。在武汉六中胡明道老师的诱导下,学生个个画出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对狗态度变化的心理曲线。参加听课的湖北省语文教学法研究会讲习班的学员,无不暗暗叫好。只见胡老师眉头一皱说:“这条曲线很多参考书上都有,看来是被行家里手肯定了的,大概再也不可能画出更好的了”。学生被激动了,有的脱口而出,“那不见得!”胡老师喜形于色 ,“说得好。好在不迷信、好在有志气、好在想创新。”接着,她若有所思地说:“一个案子嘛,即有被告,又有原告。警官对被告的态度我们知道了,那么,对原告态度的心理曲线又该怎么画呢?”话音未落,有学生居然径直上黑板,顺手画了出来。胡老师喜上眉梢,不失时机地说:“谁能找出这两条线的内在联系,将它们合成一个图?这可是个创造性的劳动呀!”说罢,胡老师笑容可掬地看着学生,仿佛在寻找学生眼中那闪光的一触。“啊!一个,两个,三个同学举手了。”“好,第一个举手的同学请上来!”话音里浸透了喜悦。只见这个学生,一个和胡老师只有一节课接触的宜昌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了警官对人对狗的综合心里结构图:

霎时,课堂轰动了有的竟鼓起掌来叫好!这就是胡老师那迷人的课堂教学艺术。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她已形成了“生动、自如、富有创造活力,具有课堂艺术魅力”的教学风格。在课堂上,你看到的她是那样轻松自如、谈笑风生、指挥若定,仿佛一切都是信手拈来。胡老师说这“轻松”,这“话”,都来自于心中的“底”,而这“底”就是课前的精心设计。原来,这一颦一笑,举手设足全在她的设计中!她要求自己灵活地、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每一课都要有一点不同一般的突破,为了这“一点”,她常常要付出不知“多少点”的劳动!一个问题的提出角度,一条板书的设计安排,她有时要痴痴迷迷想上好几天。如讲《驿路梨花》时,她先后设计了三种板书:第一稿为“ ”她认为此图虽能体现结构波澜起伏,但不利于学生复述(教学目的)。第二稿为[≡]→[≡]→[≡],此图三个故事清晰可见、利于复述,但不能显示结构美。为了寻求最佳板书,她吃饭想,睡觉想,走路也在想,最后终于想出第三稿(?请添加第三稿示意图)。这板书不仅可见三个故事,而且又显示了故事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展现了结构的曲线美。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她欣慰地笑了。

她提出,一个语文教师手中要多储备一些教学方法。方法多了,就能灵活选用、左右逢源。在确定每一课教法进,她坚持三性:具有思维性、显示独特性、富有趣味性。根据这个原则,她归结了小说教学十法(评注法、铺路法、比较法、图示法、切磋法、咀嚼法、激问法、赏析法、续编法、表演法),摸索了“质疑、探胜、评文、求新、索巧”一条龙发展创造思维的读写训练方法。

辛勤的耕耘终将换来收获。几年来,她先后应邀在省内外上了45次公开课,听众达7650人次,报告32场,听众4510人次,并荣获了省、市语文处会优秀论文奖。

探索教改理论的蒋自立

“蒋老师,你有封信。”武汉中学传达室飞出一个惊异的声音。又是一位同学的来信。有人羡慕不过,好奇地问:“哪有这么多学生给他写信?”

原来,蒋自立老师在教改实验中,对学生进行过心理控制训练,为学生设计了“满怀兴趣地学习”、“增强自信心”、“集中注意力”、“提高记忆力”和“喜爱阅读”等非智力因素自我实验的具体步骤,有力地提高了全班学生学语文的心理素质。其中“怎样使自己喜爱阅读”自我实验步骤在《中学生阅读》1985年8-9期上发表了。近两年,蒋老师共收到全国各地实验者588封来信,572人情不自禁地向这位素不相识的老师报告自己“实验成功了”的好消息。

42岁的蒋自立有些陶醉了,甚至滋生了一种得意感——近10年心血没白费。想当初,他从课堂上下来,口干舌燥、精疲力竭,但无论如何也唤不起学生较持久的学习兴趣。老校长卢世璋启发道:“没有理论,怎有生动活泼的实践?”从此,他从《普通心理学》学到《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课堂教育心理学》、《创造心理》,主张语文教学需研究学生的心理,并脚踏实地在教学中运用心理学。他发现学生之所以厌学、不会学,关键在于教师学习观的片面性。习俗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就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或技能,因而重知识传授,轻积极性的激发;重老师传授,轻学法指导。蒋老师通过教育调查和研究认为,学习具有多维性。因此,蒋老师力争在每堂课融“认知、情感、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愈学愈想学、愈学愈聪明。

新学年第一节课铃声响了。蒋老师从学生脸上看出他们“更上一层楼”的欣喜心情,便说:“祝贺大家升入三年级。好,我们开学第一堂课便以《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什么》为题,进行口头作文,看谁能讲出新意。”霎时,训练有素的学生议论开来。蒋老师认定,这是智力火花迸发的大好时机。请听学生七嘴八舌的发言:

请大家看看,我们班男生,过了暑假,个个冲起来了,有点像男子汉(众笑)。人们说,男子汉要有男子汉的气概,我们这组的男子汉发表宣言;人高一寸、志高一尺,更上一层楼,才能名副其实。

说到上楼,我默默地数了数,从一楼到三楼,共40级台阶,每天上学,我们是一步一步地走上来的。这有点像学习上的循序渐进,昨天的循序渐进才有今天;今天的循序渐进,是为了明天。为了明天,我们要把握住今天!

如此富有成效的训练取得了成果,蒋老师的学生的口头作文录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演讲发言被电教馆录像,作文被评为《中学语文教学》优秀奖。

开垦美育园地黄若儒

美是生活。课堂应是师生享有愉悦精神生活的地方,而不是“静听”、“默念”的教堂。黄老师是这样认定的,为此一课伊始,她采取以“情”、“趣”、“奇”、“疑”等四种方式入境,激起学生美的感受,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黄老师面带笑意地讲述了一段趣事:音乐家想选一首歌咏长江的古诗词作歌词,大家不约而同地选上了气势豪放的《赤壁怀古》,但词太长,有人提议压缩一半。当和几位诗人商量时,诗人哈哈大笑:“什么?把词缩短?这是千古绝唱,别说减一半,谁改得一个字?谁又敢改一个字?”同学位听着,好奇之心油然而生,于是,上新课开始了。

美在结构。黄老师不仅开课讲究激起生活美的浪花,而且还注重调节整节课的结构美,即要让学生沉浸在悬念美、情感美、波澜美的情景中,激起智力活动的兴趣,又要让学生感受课堂节奏美、过渡美、板书美、交往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保持思维的新鲜感。结束课时,则要让学生体味“云雀虽去,余音袅袅”的余味美。至此,开头、授课过程、结尾形成了一种整体美。

美在创造。常见这样的现象,教师上课时,总盼望学生发言踊跃些,说出新见解。但平常又抑制学生的思维,剥夺学生七嘴八舌的时间。“这怎么行?”黄老师说,“只有平常鼓励创造,学生才能妙思如泉,展现创造的才华。”为此,她鼓励学生寻找“第二个正确答案”,训练学生掌握创造的技巧,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提不同意见。一次学习《孟母三迁》的故事,她说:“近朱者赤,近墨都黑,孟母深知环境成才的影响。‘迁’是明智的做法。”话音未落,有学生发表异议道:“‘迁’只改变了外因,没有学习的动力和毅力,环境再好又有何用?”“‘迁’是不现实的,对环境还是孔子说得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有的直抒己见:“‘迁’是逃避现实,对恶劣环境不应逃避而应去改造。”“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她的学生真正实践了这条格言。

1985年夏,在湖北省教育学会上,黄老师娓娓动听的宣读了自己获奖论文(1985年度全国中语会优秀论文之一)。结束时,会场爆发了热烈的掌声,一些老教育家向她表示祝贺,著名教育家林迪生先生握着小黄的手连连说:“讲得好,把教育美学讲活了,后生可畏呀!”

摸索作文全程教学的史绍典

1984年暑期,上海《语文学习》举办“华东、中南地区优秀青年教师作文评改邀请赛”。来自湖北省公安县一中的史绍典老师,一举夺得高中组“批改、讲评、写论文”三项全能优秀奖。

目睹作文教学的种种弊端,结合自己写作体会。史老师认为,作文教学改革必须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因而,他潜心研究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探求作文“指导—训练—讲评”的一条龙序列。

从作文教学课型来讲,分预备课、指导课、写作课和修改课,所谓预备课,是在作文前五天左右,甚至开学初,就宣布作文题或作文之源。以修改而言,史老师通过示范,教给学生朗读、重抄、比较、切磋、隔时修改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修改。

史老师还从控制论的角度,对作文训练进行多种控制。一级控制,指按大纲要求和学生心理进行水平控制;定向控制,指由单向训练,发展到多向训练,达到综合训练;定量控制,规定作文篇数,但修改次数要增多;综合控制,既强调整度,又注重创造性和螺旋性。与此同时,对学生写作心理进行训练,逐步引导学生由模仿、想像而虚构,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积累生活、审题、立意、表达、修改等作文能力。几年来,他多次获省市论文奖及语文活动奖。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从农村中走来、走向湖北省、走向更广阔空间的年轻人,正在探索中前进。

长江,以她一泻千里的气势,不可阻挡地冲击着险滩巨礁,向着她既定的目标,执著地、不懈地拼搏着、奔流着!愿新秀们如同滔滔江水,勇敢地不息地奔   向无限开阔、无比壮美的浩瀚大海!

(自左至右:胡明道、李更仪、蒋自立、黄若儒、陈文国、李培永1990年在汉口空军子弟学校)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