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教育随笔(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025-08-31 05:54:17) 下一个

教育随笔(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自明代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原意是说,多读书以增长才学,多游历以增加见识。对作家而言,多读书、多游历,才能胸中有丘壑,作品成气韵。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多读书,上课才能传道授业;多游历,解惑才会生动有趣。
1986年3月底到4月上旬,湖北省教研室组织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实验班的执教老师一行八人,在教研员张良谟老师的带领下,乘长江航运公司的“东方红”客轮,顺江而下,先后到南京师大附中、扬州中学、苏州十中、上海育才中学等全国著名重点中学听课学习,与实验班的执教老师座谈,探讨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的教法学法,顺道游览了所到之地的名胜古迹。
行万里路第一站到金陵上钟山
3月30日,周日,早上八点半,我们乘车“一日游”去第一站:灵谷公园。
灵谷公园位于钟山(紫金山)东南坡,中山陵以东约1.5公里处,因灵谷寺而得名。
导游简单介绍说,明朱元璋为建明孝陵,把原南朝名刹迁于现址,后毁于战火,清同治年间重建,偏居一侧,不复昔日规模。民国年间,又在此修建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进门北行,首先见到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牌坊,五门六柱,顶覆绿色琉璃瓦,气势非凡,坊前置一对石兽。再往前,便是景区最具特色的建筑无梁殿。
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如此大的殿堂却不用一根梁柱,全部用砖石造成。殿堂内是公墓的祭堂,正中的墙上写着“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两边是《民国国歌》和孙中山的《国父遗嘱》,四周墙壁上嵌着一块块“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名单”,名单上都是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看着这英烈名单,心情沉痛又复杂,想起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那是一座无名英雄纪念碑,青史未留名,谁知父母心?
留名在壁上,父母心何忍?人到中年,不仅懂得了“养儿方知父母恩”,更深切体会到养儿育女之不易啊!
“一日游”第二站是中山陵。
导游说,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我们无缘从天上俯瞰,只能边听边想象,边听边跟着导游,登了392级台阶后,上达“祭堂”。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普世博爱,金光闪烁!
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祭堂南面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额上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中门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直额。 祭堂中央供奉中山先生坐像,出自法国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镌刻六幅浮雕,是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我立马想到,在汉口民族路、民生路、民主路的交汇处,有一座孙中山先生的铜像。武汉人都知道三民路的铜人像在汉口的繁华商业区,还知道在武昌阅马场“红楼”前面也有一尊孙中山先生的铜像,更知道三民主义的革命先驱孙中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领袖。
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铜制前门,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 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
站在祭堂大门前,远望苍茫平川,往后看巍峨碧嶂,气象壮丽。立刻想起1984年在西安,看到的骊山始皇陵,也是这样的天地人自然和谐,深感中山陵与始皇陵一脉相承,且都是生前自己选定的。不得不佩服伟人高瞻远瞩!
中山陵名副其实是“天地正气”,气势宏伟壮观。瞻仰的人群络绎不绝。
据说,那是1912年4月,孙中山与胡汉民等人去半山寺打猎,也就是如今的中山陵的位置。孙中山立马被这壮阔的景色给迷住了,激动地说:“这里的地势比明孝陵还要好! 待我他日辞世时,向国民乞上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可想而知,孙中山葬于南京的愿望由来已久,并不是他人的安排,也不是草草的决定。
跟着导游,第三站是明孝陵,一般般,匆匆而过。第四站是清凉山。“清凉胜景”、“崇正书院”小巧玲珑,其中展出的雨花石,真是天下奇石,石中景物,浑然天成,绝妙之极!立即收藏一枚,至今还在我的书柜之中。
周一上午八点半,在江苏省教研室,听教研员朱茫茫介绍他们全省实验教材试教情况。
九点四十到十一点半,南师大附中徐老师和许老师,介绍参加人教社高中《写作》实验教材编写过程和试教反映,讲得非常好。
下午二点半,在南师大附中接待室,与执教实验班的郑老师和张老师,还有校长、语文教研组长一起座谈试教工作情况。
周三上午去南师大附中听课,第一节在张老师执教的少年班,他讲《文言文点读练习;第二节课,郑老师上《阿房宫赋》诵读课。两位老师的课各有特色,郑老师更胜一筹。听完课后,又就文言文诵读教学法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两天、准确地说是一天半,感触很深。看来试教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带有普遍性,值得今后教学中注意。朱茫茫老师讲执教老师的苦恼,我们感同身受。可喜的是江苏省教研室领导对这些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能体谅第一线的老师不容易,从主客观多方面进行中肯的分析,赢得大家的热烈鼓掌。
中餐,我们湖北省教研员张老师,宴请江苏省教研室的领导和几位教研员,感谢他们热情而周到的安排,更感谢他们介绍的宝贵经验。 
饭后,朱茫茫老师送我们乘南京到扬州的长途汽车去扬州中学。
行万里路之烟花三月下扬州
我们一行八人去扬州中学听课学习,乘坐的长途汽车,行进在南京到扬州的公路上,看到窗外公路两边杨柳依依、柳絮纷飞,触景生情,大家不由得诵读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穿越时空,似乎看到“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在对我们说,你们教语文,要像我一样游名山,行万里啊!我们何曾不想,凡是语文课本中文章写到过的地方,我们都想去走一走看一看,然而,中国有几多语文老师有我们实验班执教老师这样幸运呢?那时,中小学老师的工资糊口尚可,外出旅游想都不敢想!我们执教改革教材实验班,每学期有省教研室拨的200元教改经费,每年暑假都外出参加人教社主持召开的工作会议,1983年在洛阳开会,不必说千年古都名胜之多,也不必说牡丹花成处处芬香,当年正值电影《少林寺》再热播,会议组织我们去嵩山游览了少林寺;1984年在兰州开会时,参观游览了刘家峡水电站。去兰州前,早几天顺道到西安,我们选择了走马观花“一日游“,其路线是半坡——秦岭——兵马俑——华清池。返回时,经宝鸡到成都参观了都江堰、武侯祠、游览了青城山,再到重庆乘船,顺流而下,饱览沿途三峡风光后,回到武汉;85年在青岛游览崂山。这次省教研室又组织我们顺江而下,赴江苏和上海听课学习、参观游览。我们沿途欢声笑语,感慨万千!
我坐在车上思前想后,这几年参加语文教材改革实验,每年暑假参加全国会议,寒假期间,省教研室安排到县里开研讨会、上示范课,所到之处,都是一生中的第一次,真是恍如梦境。
这次到江苏听课、学习、交流和探讨,不仅仅是向同行学习,还在向社会学习、向大自然学习。
因为我们率先参加语文教材改革,所以就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成了先“富”起来的少数人!不过,我们没有发财,工资还是那么一点点,是靠省市教研室的教研经费“行万里”,得以在精神上丰富起来的少数语文老师,我们感谢湖北省、江苏省和上海市教研室的领导和教研员,感谢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时代啊!
中午饭后离开南京,下午四点左右,才到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扬州,就是李白诗中说的“广陵”。

走进扬州中学,才知道扬州中学不仅仅名气大,学校也大,学校的接待室尤其大。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当我们一行在扬州中学执教老师带领下,穿过一个大花园,走进像别墅一样、空间高、气势不凡、装修富丽堂皇的接待室时,第一感觉这不是“室”,而是“厅”。果然,执教实验教材的唐老师和张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学校专门接待外宾的贵宾楼之客厅。
我们就在那“不凡”的客厅里,听两位中年女老师娓娓谈试教体会,道改革苦衷,感同身受。她们与南师大附中比较,试教改革的步骤和方法略有不同,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许多问题。遗憾的是因途中耽误了时间,没听到语音柔美的两位女老师的文言文诵读课。
当晚,扬州中学安排我们住进了扬州小有名气的“珍园饭店”。
第二天清早,赶到扬州“富春茶社”品尝扬州风味小吃,品尝了扬州久负盛名的杂色包子和五丁包子。然后去“平山堂”参观游览,据说,北宋在扬州的当知府的欧阳修,非常欣赏这里的古朴清幽,于此筑堂。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还参拜了附近的大明寺鉴真和尚的佛像及唐代文物陈列馆。
接着,我们赶到梅花岭参观史可法纪念馆。扬州城外梅花岭,有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冢前有一副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充分表现了史可法的民族精神和忧国忧民之心。
扬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到过扬州的古今名人数不胜数。更不必说本来就在扬州的“八怪”了。我们借听课学习交流之机到此一游,虽然只是来去匆匆,走马观花,但,实在是大开眼界,幸运之至!幸福之极!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