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抒怀(二十七)海口景山学校的龚文军
2023年的最后一天,海口景山学校现任德育处主任龚文军盛情邀请我们赴宴,一起欢度新年的到来。
2000年,我应时任罗牛山公司董事长吴伟雄的邀请,从农垦中学调到罗牛山公司所属的海口景山学校任中学部主任。当时景山学校有中学部、小学部和幼儿园。学校设校长办公室、教导处、德育处和总务处负责全校的管理工作,各学部负责自己学段的教育教学管理。
2002年8月,龚文军到中学部应聘。
当时,海口景山学校急需中学体育老师,他走进我的办公室递上简历,只见身高一米八以上的他,朝气勃勃、帅气十足,满面笑容地自我介绍:“我毕业于华中师大体育系,分配到湖北广济一个学校教体育多年了,听朋友说景山学校今年招聘体育教师,就漂洋过海来了。您看我行不行?可以让我试教吗?”
我请他坐下来详细聊一聊,然后对他说:“我看行!不用试教了!马上去校长办公室办入职手续吧!”
他当时还不相信,“真的不用试教吗?”
“当然!”
本来,学校招聘教师,或者从一般学校调到重点中学,必须履行“试教”手续,由学校教研组长指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组织该学科的教师听课后,教研组长写评语和建议,再由学校领导决定是否录用。
但是,一个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校长,必须善于识才、选才、用才,才能建设、组织好教师队伍,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各学科教学骨干的作用,办好学校。
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他在这儿从教师自身讲了“一节”与“一生”的关系。那么,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校长,怎么从教师的“一节课”来辨识他的“一生”呢?
成语“管窥蠡测”本是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如果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是不是可以把“以管窥天”和“以蠡测海”看成“取样”呢?那么“试教一节课”就类似于“取样”。应该说从教师能否上好一节课,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个教师能否胜任教师工作。
而“一节课”都不上,就能判断这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凭的却是“看相”,但绝不是街头巷尾的算命先生的“面相”!
自古就流传“伯乐相马”的成语故事,其关键就是一个“相”字,伯乐能发现千里马就是因为他善于“相”马。如果一个学校的校长,能像伯乐相马那样,善于“相”人,就不必让求职者试教了。
如何“相”人呢?
人生而有相,是DNA决定的,但“相由心生”告诉我们,人的仪容外表是受心灵因素影响的。成语“相由心生”就源自“裴度还带”的唐代的传奇故事。它告诉人们,诚实和善良能给人带来好运。且“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人,一般都是“面善”之人。
于是,人生而有相,相由心生,由面相而观其心,再由其心而观其相。十之八九不会错!自古民间不就有“那个人一副奸臣像”的说法吗?
可见,心相知才是“相”人之关键。
1977年,我在武汉市水厂路中学,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位大贵人安大庭校长。他在学校时从来没有听过我的课,与我也没有个人之间的交往。有一天,他在教学楼走廊上遇到我,问我:“李老师,我下个学期要调到硚口区重点中学——武汉市四十三中,你愿意跟我一起去吗?”“我愿意!”就这么简单,我跟着安校长调到了硚口区的重点中学执教高中文科重点班,两年时间,圆满完成了安校长交给我任务,实现了学校高考文科升学率零的突破。
两年后,我因缘要调回我的母校——湖北省重点中学华中师大一附中,安校长鼎力支持,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
我那年与龚文军的第一次见面,就像在复制我年轻时的经历。我从看到他的第一眼,不论是身材、面相,还是言谈举止,直觉告诉我这个年轻人将来一定是一个好老师,再听他自述是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还在有“小汉口”之称的广济市一所学校教体育好几年了。谈完话,就决定录用他。好在民营学校当时还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的审批手续,部门主管说话还算数。
龚文军果然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中学体育老师,不仅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深受学生喜爱,而且在教研组不论份内份外,总是抢着干活,组内外的老师们都喜欢他。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弹指挥间,龚文军在景山学校已经工作二十三年了,他也从一个优秀教师成长为学校的中层干部,主管全校德育工作。
其实,早在2015年9月,我从美国回到海口,他已经是景山学校校长办公室主任了。他请示校长同意后,邀请我回学校给全校老师作报告《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他还让办公室的老师制作了一张海报。
自从龚文军担任学校校办主任后,只要我们在海口,每年新年都邀请我们返校参加全校教职员工迎新聚餐和晚会,会后还要送米、面、油和时令水果等大礼包。如果我们不在海口,他还请我的朋友去校办帮我领回大礼包。
疫情期间,我们被隔在美国,逢年过节,他都要微信问候。后来还为我的特级教师津贴发放一事,专门请校办的陈老师多次去海口市教育局财务处联系沟通,得以按时给我发放津贴。
我当年与安校长和母校的袁校长,都是君子之交;龚文军与我也是君子之交。这次回国到海口,刚好过新年,龚主任邀请我们夫妇(我老伴退休后也曾到景山学校工作过),与当年在景山学校工作过的几位熟悉的老同事们,一起聚餐,共同举杯欢度新年!
【附录】我的《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源自聆听张志公先生的讲话记录。(1986年10月16日,跟着上海《语文学习》主编范守纲先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张志公先生的办公室。未经张志公先生审阅):
语文教学改革需要着重探讨的几个问题: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公布了几项重大决定,《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九年义务教育法》、成立教材审定委员会等等。“七五“计划要完成的任务已经非常明确了,我们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跨世纪的人才。
香港今年中考出了一道作文题:《龟兔第二次赛跑》。时间就是金钱没有什么稀奇,效率就是生命的现代化气息更浓厚一些!我们得加快速度,美国兔子、日本兔子、小小香港的兔子都不睡觉,我们得有紧迫感,但是又不能性急。在研究一些具体问题时,在一定的时候要研究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怎么解决?恐怕要进行一些探讨,我们的改革才有科学性、理论性、迫切性。
有些同志说,我教了三十多年书了,左也不行,右也不行。意见很多,但开药方的不多。我觉得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也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从兴办科举以来,都是从西方引进的,从学制到教材,大部分是引进的,引进太晚了。如果在彼得大帝和明治皇室那个年代引进,我们现在的情况可能会好一些。人类从原始社会至今,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学习,才推进了人类的发展。引进不错,很重要,引进太晚了。可是有几项不能引进,头一门是语文,只有靠我们自己。可是引进西学到现在,时间不过七八十年,时间还很短,长期以来没有给必须的条件和研究问题的时间。现在有条件了,我以为有三个根本问题要进行研究。
用什么样的思想方法指导我们进行探讨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有几条:一个是存在决定意识;再一条就是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永恒的,统一是相对的;还有一条,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最后一条就是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研究、具体处理、具体解决。
我们是不是按辩证唯物主义办事呢?常常是对立而不统一,这个磨转转回回推了好多年,是不是现在很有一点忽视理论指导了?有一点像胡适的“少谈点主义,多谈点问题”。我们的主义听够了,如果算账的话,主义算在“四人帮”头上。现在我们最需要的是强有力的武器,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现在按这个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不多。
我们的古人很有点辩证法。孔老夫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辞达而已”、“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以后又变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是为道服务的。
先生与学生之间,孔夫子并不提倡“我怎么说,你怎么听”。有一次他与子贡谈诗,“稚也,子可与吾言诗也”,他喜欢这样的学生。他又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我到新疆讲学时,写了“后生可爱,来者必胜于今”。“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样样比学生强,那可不见得,无非是先学后学罢了。韩愈、朱熹都有这样的思想。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老北大用这十个字作校训。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
再往外说,早期的资产阶级,卢梭“自由、平等、博爱”(涉及宗教政策的,不一定要用!)
凯洛夫的“量力性原则”,赞可夫的“高难度原则”。我感到又是一个对立统一原则。
这里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在一定“度”的范围内,有个对立统一问题。
多与少,有个度,太少了也有难度,千字文,少,但难!多,不见得难,也有个度,过多了,就难。都有一个度。兴趣也是如此,有些东西,一违反辩证法就不行。
有些大事之所以朝令夕改,恐怕就是因为辩证法太少了一点。
改革首先要从思想方法上下大功夫,拿这个武器去解决具体问题。
封闭型问题
我们长期以来是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政策是重农、轻工、抑商。重农不动脑子;一搞工,人就要动脑子;重商,人就要到处跑,这就不利于封建统治。我参观博物馆,有一个感受,艺术发展很明显,而农具基本上无变化。封闭型就产生于这样一个社会基础。
其特点是什么呢?姑且说一说,教育观就是培养官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就有问题了,把学生看成毫无独立性的笨蛋,这是错误的,落后的!
教学内容,读名篇经典,目的是为圣贤立言,将来不许有别的说法。读名著以便于模仿,以至于抄袭。
教学方法呢?一是灌注,第二就是强制与惩罚,所以“师道尊严”要批评。还有利诱,“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食色,性也”两者最重要的,书中都有。总之,一灌注之,二强制惩罚之,三利诱之,鼓励死记硬背,模仿抄袭。“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死记硬背的方法容易,独立思考很难!
孤立,作文就是作文,与别的没有关系,以至发展为最没落的八股文。
同义反复,总的结果是凝固的,非发展的,不往前走了!
这个势力大,一直影响到今天的语文教学。其反映是各种不同样式的考试,考试以后当官,总之为谋私利的目的。内容还是古今名著,积极因素是传道,传没传还不一定。更重要的是考试的安全系数高。应付考试的需要,老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这倒是合作得很好的。不考的就不教,从来就不考“说”。虽然也有对策,对策仍旧是做文章,完全忽视口头语言的学习和训练。口头语言要求准确、敏捷、得体。敏捷的思维能力,准确的表达能力,还有适应客观环境得体地表达,这种语言能力不锻炼,怎么行?
作文训练,最早的题目:上海的早晨,黄浦江的早晨,记一个我最敬佩的老师。作文到底怎么办,转来转去,转不出来。总的来说,目的在于考试,不是为了应用,历来如此,不会应用。始终没有拿“学以致用”来作为目的。口头要说什么,笔下要写什么,目的不明确。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知道磷与粗糙面摩擦就着火,但是,擦火柴的能力,与有无这个知识毫无关系。所谓安全火柴,不是指安全不起火,而是指无毒。
另一种知识可就不同了。外国白酒是说的蒸发度,中国白酒是指含酒精的度。两者不一样,如不具备这种知识就不行。这种知识和能力,或者在前,或者在后,也不一样。有的知识是即可化为能力的,有的知识要多少天、多少年才能化为能力。
李政道杨振宁的宇称不守恒定理,就不能立刻转化为能力。
总之,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没有公式可用,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行。凯洛夫的“巩固性”原则,后来发展到当堂可巩固。有的学科、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做到当堂巩固,有的上二十堂课也不能解决问题。
必须重视教育理论的研究
教育理论包括内容非常广,有点还非常薄弱,甚至是空白点。比如教学论、心理学、心理发展,社会学问题,语言学,特别是到了信息社会,信息革命时代,没有理论语言学的建立是不行的。教育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如果对此的多样性,互相渗透性不了解,有的还是空白点。没有这些东西,教育不能有突破性的改革。为此,特别是第一条,必须提倡真正的科学的科学研究。要调查客观实际,分析、运用,研究问题,幺幺数据,单纯凭经验不行,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抽样的“样”很重要。不作分析的抽样没有用。必须有数据,数据也不能忽视经验,但片面考经验办事不行,也得搞辩证法。
总之,三项工作非得下功夫不可,再与其它具体问题结合起来,那么就可以探索一条改革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