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读了七年中学(18)那一年,彭力平帮我装了一台收音机
彭力平是华师一附中65届(2)班我的同班同学,我们还是住在高中红楼同一间宿舍的舍友。他是我们班的物理科代表,不仅物理成绩优秀,而且动手能力特别强,是杨裕生老师的得意门生。杨老师每一次上实验课,他也是杨老师的得力助手。
(第二排右二是彭力平同学)
那个时代的中学生,连电话都很少见到,更不必说什么收音机、电视机了。学校广播站定时播音,想听一听著名播音员张之现场讲解世界乒乓球赛的实况转播,都听不到。不过,非常幸运的是,26届“世乒赛”五虎大将之一的削球手张燮林,夺取男团冠军后不久,应邀专程到我们学校来了。在学校大礼堂表演了他那高超而神奇的削球技能,不仅让我们大饱眼福,而且立即在我们学校掀起了打乒乓球的热潮。
那个时代,我们华师一附中的学生,就已经不仅仅是“学而优”,还是武汉市中学生运动会团体冠军的竞争者,许多项目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还记得三年困难时期,好多学校的运动场被挖掉,种上了菜或红薯等聊以充饥的作物,但郎君诗校长坚决不准破坏学生的运动场,宣示困难一过去,操场就是学生龙腾虎跃的场地。郎校长还倡导“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开放学校图书馆,开展学科兴趣活动。感恩老校长郎君诗开创了华师一附中教育教学的新时代,奠定了如今全国百强高中第一的坚实基础。
(2010年11月,母校六十周年校庆时,李培永与精神矍铄的郎校长在新校区合影)
为了能享受“耳听八方”的自由,当时我们学校不少学生,都学会了自己装物美价廉的“矿石收音机”,而彭力平却已经会装交流电的“五灯收音机”了。
他只要有时间就遨游在物理知识的海洋,他还自备了一套工具,老虎钳、电工刀、插线板、电烙铁、焊锡、各种型号的电线、漆包线等等。谁找他帮忙,他都乐呵呵地背起工具包就去忙活。
我们班的同学,特别是与彭力平同宿舍的舍友都记得他当年的的那一件囧事。那是一个冬天的晚上,熄灯铃后,大家在宿舍管理员的督促之下,很快入睡了。等到半夜时,我们被一股糊烟味呛醒了,只见睡在上铺的彭力平正在用自己的尿来熄灭已经烧糊了的床单。原来,他在床上焊接一个电路板时,焊接完了,却忘了把电烙铁的插头拔出来,顺手就放在靠墙的床边了,他实在是太专心了,直到快烧起来了,才惊慌失措想用尿来熄灭它。后来,睡下铺的被烟呛醒了的同学,迅速递给他一个热水瓶,才避免了一场火警。
这一件半夜发生在学生宿舍的火警,从学校管理方面来说,应该是一次比较严重的事故,但是,我们同宿舍的七个人,都起来帮他处理完后,躺在床上,七嘴八舌,有安慰、有惊叹、有劝诫、还有开玩笑的。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彭力平要保证今后不在床上焊接电路板,我们保证,出门后,不向任何人透漏一点点此事的消息。
彭力平当场非常感谢大家帮他灭了火,保证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直到毕业好多年后,班上的学友才听说,高中时发生在我们宿舍的彭力平的趣闻。
高考结束后,在等待大学入学通知书的日子里,彭力平仍然住在学校,每天都在校办工厂杨老师的那间办公室,帮杨老师修理实验器材,摆弄一些电器零件,还在杨老师的指导下,装过五灯交流收音机。
有一天,我在宿舍遇到他,“你今天打算干什么呢?”
“昨天,和朱牧生一起,在杨老师的指导下,帮朱牧生装好了一台六灯交流收音机。今天先休息一下再说吧。”
“可以帮我装一台交流收音机吗?”
“好呀!那我们先去买一些零件吧。”
我跟着他,穿街走巷,寻找价廉货真的零部件。没有想到,他这个说话带一点“川味”、住在武昌城外珞珈山武汉大学教工宿舍的“川娃子”、看上去文静秀气的小个子男孩,那么熟悉武昌城里的小街小巷,跑了几天,花了十几元,就基本上买齐了所有零件,和一个旧机壳。他带上工具,到我家去开始装机了。
大热天,我家也没有电风扇,他身穿短裤背心,专心致志、耐心细致地埋头工作着,只在汗水模糊了他的近视眼镜镜片时,才停下来,撩起背心的下摆,搽一搽镜片,然后继续装机。我只能在旁边给他摇摇芭蕉扇。
两天紧张的工作,终于装好了我们家第一台价廉好听的收音机。
没有想到,等待我们两人的不是成功的喜悦,而是人生极度的沮丧。我们都没有被大学录取。
我们名落孙山,深感无颜见江东父老,正好新疆建设兵团来汉招兵,我们相约报名去新疆,远走他乡是当时的最佳选择。
我当时是班团支部书记,学校团委书记蔡清萍老师三番五次找我谈话,晓之以“团干部必须服从组织安排”之理,动之以情,说我两年前才得过肺结核,不宜去气候寒冷的新疆。还以她和丈夫袁希杰老师为例,说留下来当老师也很不错。
我被劝留在武汉,彭力平义无反顾,与朱牧生、周文时,还有一班的易中天等十几个同学去了新疆。
彭力平到新疆后,很快被领导发现了他的一技之长,在新疆兵团农七师从事他热爱的电器制造工作,直到退休才回到武汉,他是华师一附中当年远赴新疆屯垦戌边最后回汉的。
我们这一代人,虽然经历坎坷,但那一句“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激励我们走到了幸福的晚年!
我们现在赶上了“智能时代”,活到老,学到老。疫情期间我们65届(2)班群,在深圳的游丽昭和在武汉的周文时同学倡议,将于“六一儿童节”返老还童,在网上“腾讯会议”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全班聚会。
我们都期待所有健在的老同学疫情之后相聚的那一天!
【附录】网上聚会别开生面
我们华中师大一附中65(2)班,一群七老八十的同班同学,于2021年6月1日,在网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聚会。发起人游丽昭和周文时,他们和一些热心快肠的同学一起积极筹备,定名为“六一长寿欢聚节”,欢迎全群同学踊跃参加。
活动缘起:万德明同学在群里表示,希望在“五四”青年节时,每人发一张近照,冒个泡,以便同学们知道该学友的近况,也便于今后与其联系。谭令彬赞成,并建议改在“六一”更好,意在返老还童,永葆青春。
游丽昭建议,运用“腾讯会议”搞一次聚会更好,大家都见个面,还能说说话。周文时立即赞成游丽昭的建议,并询问,具体操作程序。当时,游丽昭住在深圳,周文时住在湖北利川,他们马上试操作,效果非常好。于是决定先请部分积极分子试运行,定下时间后,他们两人商定,按周文时发到群里的最便捷进入“腾讯会议”的入会“程序”,请大家试一试。万德明、谭令彬和朱牧生夫妇、严家林和韩敏夫妇、李培永等六人,在两位先行者的指导下,比较顺利地进入了“腾讯会议”,成功地举行了第一次网上小范围的聚会。我们这次聚会的参与者无限感慨,感恩高科技,感谢游丽昭和周文时与时俱进,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本来决定请他们两人,或当时还在武汉的朱桂香,来主持这次别开生面的聚会,由于种种原因,最后还是决定我来主持,尽管我还在美国。
万德明在“六一长寿聚会节”成功举行后,开玩笑说,我们班是不是又可以申报华中师大一附中网上聚会第一名呀?
万德明一句话,勾起了我们组织第一次班级聚会的难忘回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时任校长袁福、时任总务主任王仕良、时任教导主任、我们当年的高中班主任吴传忠老师的关怀和帮助下,游丽昭和我先后调回母校工作。1983年元月,黄涉川(他父亲黄伯宜是母校资深语文老师)也回到母校工作。当时,游丽昭对我和黄涉川说:“你们两个,李培永是当年的团支部书记、黄涉川是班长,是不是组织班上的同学聚会一下呢?”我们三人商定在春节期间搞一次同学聚会。当我们把这个想法向袁校长汇报以后,他非常支持,他说,这是华师一附中建校以来第一次校友回母校聚会,希望你们一定要组织好,并且请负责总务的周副校长和总务主任王仕良予以大力支持。领导决定,聚会地点就在学校外宾接待室,后勤保证茶水供应,中午,请同学们就在学校教工食堂就餐。严家林这次网上聚会时,他说,只记得第一次聚会在学校食堂吃了一餐过年的饭菜,不记得是哪一年了。哈哈,只记得吃了!
当时通讯非常落后,与外地同学的唯一联系方式就是书信,于是我起草了“聚会通知”,请王仕良主任拿去打印了六十份,分别由我们三人发给一些有联系地址的老同学,请他们于2月15日(大年初三)回千家街母校聚会。第一次聚会到了23人,活动进行了一整天,大家还玩心未了,约定以后年年初三回母校聚一聚,每五年组织一次全班大聚会,并打印了“华师一附中65(2)班同学录”,每人一份。
从那以后,几乎每年初三都有同学回母校小聚。记得当时这样安排,是因为春节期间大家一般都会回武汉,时间比较充裕。初一在家过年,初二要回娘家,初三就回母校吧。
2010年金秋季节,华中师大一附中六十周年校庆,我们65(2)班是回母校参加聚会人数最多的班级。我们请一直在母校工作到退休的黄涉川,在汤逊湖新校区接待中心预定了两个包厢,参加完学校大型活动之后,我们班与会40多人欢聚一堂,好不热闹!
饭后,到新校区学生教室体验现代化学生课堂时,大家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议论纷纷,游丽昭提议编一本我们班的集体回忆录。她自告奋勇担任主编、由朱牧生负责组稿,我负责审稿,吴老师写序言,印务由唐球、杨胜利、万德明、周文时负责。一年之后,编成并印制了一本《远去的足音》,书名用的是周文时回忆当年屯垦戌边的文章篇名。献给母校和六十年代的老师同学们。据说这也是母校的第一部班级集体回忆录。
从武汉爆发疫情以来,两年多,大家都只能在网上一对一聊聊而已,无法谋面,因而对这次网上聚会充满期待。为了保证聚会如期进行,5曰31日上午十点,我们八人再次聚在“腾讯会议”。商量各人找几个平时接触多的同学先联系一下群里的同学。
严家林说,疫情之前经常与他一起钓鱼的郑永德告诉他,有一天在一个网上看到郑本射同学去世的消息,不知真假。大家觉得很可能是真的,第一是郑本射的这个姓名很难有同名同姓的;第二是这两年在群里,他没有冒哪怕一次泡泡。于是我请严家林一定要打他家的座机电话,如果没有人接,立即打他单位的电话咨询。当天就传来郑本射同学已于两年前因病去世的消息。一时间,群里哀悼之词刷屏。
我负责联系四十多岁就中风、几近瘫痪多年的孙德旭同学。疫情以前每次聚会,我们几个原来的班干部和部分同学都要在聚会结束之后,专程去看望并慰问孙德旭等不能与会的老同学,最近这两年,也不知道他的健康状况如何。几经辗转,通过朋友找到他的夫人,并加了微信。微信之后,知道孙德旭在他夫人的精心护理之下,心理健康,生理机能还维持在比较理想的状况。孙德旭一听夫人说,老同学非常关心他惦念他,无法言表,止不住眼泪往下流!当他们夫妇在聚会时一露脸,韩敏抓拍到的画面,显示他们夫妇精气神都很好。大家安慰老同学安心养生,感谢孙德旭夫人这么多年不离不弃,悉心护理。很多同学聚会时当面对孙德旭同学夸奖说:“你找了个好老婆。也不虚此生了啊!“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八十六岁高龄的班主任吴老师,刚与夫人从深圳女儿家回到武汉不久,只有两老居家。游丽昭告诉他,我们将在“六一”举行网上聚会时,他非常想参加,但是还不会用微信。游丽昭马上教了老师几遍后,说到时间再请一个朋友去他家帮帮他。昨天,他进入”腾讯会议”之后,自豪地说,已经会发微信了,看到大家欢聚一堂非常高兴!感谢游丽昭教会了他使用微信。实践了他在母校六十周年校庆聚会时的诺言,只要健在,就参加你们的每一次聚会!
当我临时受命主持聚会时,为了把聚会活动搞得生动活泼有意义,我特地联系资深主任医生、湖北肿瘤医院麻醉科的退休主任杜嘉陵,请他给大家讲一讲老年保健常识。没有想到,他家的卫生间突然漏水到楼下一家去了,紧急抢修得几天时间,家里电钻轰鸣,震耳欲聋,肯定不能参加会议。
值得庆幸的是参加会议的王同复同学,也是一位退休资深主任医生,虽然我们很久没有联系,我一看到他,条件反射地“突然袭击”,请他讲话,表示歉意后,请他讲老人如何保健养生问题。他欣然从命,讲话思维缜密,语言清晰,非常专业。他不仅讲得非常好,而且耐心回答了几个同学的老年病咨询,足见他的专业功底之扎实深厚。有的同学还认真地开玩笑说:“你必须毫无保留地把这些养生经验形诸文字,让大家收藏。大家要向你看齐,你活多少岁,大家就活多少岁!
别开生面的网上聚会,原本有二十多人准备参加,结果因急事不能分身,或因去医院看医生,或因进入会议室的操作技术出了问题等,一些原本很想参加聚会的同学最终未能如愿。最后共有十八个同学参加了本次聚会。尽管人不是很多,但与会同学兴致很高,原定一个小时的聚会开了两个小时,大家才依依惜别,并相约下次再聚!
最后,我可以告诉万得明同学的是:我们班别开生面的网上聚会,肯定会是华中师大一附中又一个第一!你马上就可以在母校官网上看到这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