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高考作文十大招,招招管用得分高

(2024-10-23 03:05:52) 下一个

退而不休,发挥余热的十年(2408)

高考作文十大招,招招管用得分高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积四十多年之经验,我们对高考作文的备考、应试及其评分规律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我们应该把这些东西都告诉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开窍,去打有准备之仗,取得优异成绩。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有“序”的,高考也一样,自有它的规律,也就是“序”,关键是你要知道它的“序”,并且要循序渐进。那么,高考也并不难,高考作文得满分是完全做得到的。

自从退休之后,我曾应邀到湖北省潜江中学、武汉市洪山中学、武汉市常青中学、武汉市睿昇学校;还有海南省景山学校、琼海市加积中学、五指山市五指山中学、琼州师范附中等学校给应届高三年级的学生讲过《高考作文十大招》,也曾“一对一”辅导过一些学生的语文备考,其中,最优秀的就是加积中学的陈德阳和华中师大一附中的肖晗和李纪星。

              第一招   临门一脚

高考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人生第一大仗,打好这一仗的关键如同世界杯足球赛运动员一样,一定要练好“临门一脚”的功夫。

大家都知道能够参加世界杯足球赛的运动员,他们“临门一脚”的功夫是何等了得,但是真正到球场上比赛时,踢飞了的还是不少。特别是罚点球时 攻防各一人相对,真可谓“两军相遇勇者胜,狭路相逢智者胜”啊!“勇”和“智”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关键时刻战胜对手。这就告诉我们,练“临门一脚”的功夫,就必须训练心理素质。那么,高考语文,特别是作文,要从哪几方面去训练心理素质呢?

第一,要“投其所好”;第二,要“胸有成竹”;第三,要“意在笔先”。

现在,先说“投其所好”。

高考作文评分只能是一种模糊评估,这种评估主观随意性极大。为了尽可能客观地评价一篇作文,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还要尽可能地为这一标准拟定出便于把握的、可操作的指标。即使这样,每年高考作文评分误差问题仍然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同一篇作文,让十位高考阅卷老师按统一的标准评价打分,误差在10~20分之间(高考语文作文阅卷组正式开始阅卷前,都要组织阅卷老师按照评分标准试评各类考生的作文,然后,请专家组的老师讲评阅卷老师试评时出现的误差原因,提醒阅卷老师开始阅卷后注意)。这也就告诉我们,作文评分的基本因素至少包括高考阅卷老师的评判能力和学生的写作能力两大因素。

无庸讳言,即使按统一的标准评价同一次考试的作文,也会产生误差。评分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阅卷老师和应考的学生如何缩小误差。阅卷老师如何缩小误差是“高招办”的事,各省“高招办”现在一般都是甲乙两位老师为一个小组,甲主评给分后签名,交乙复审,乙如同意签名即有效,如不同意,两位老师必须再研究给多少分合适。如果两人各执一辞,不给对方批改的作文评分签名,必须把这个学生的作文上交作文阅卷组经专家研究后定分。

考生如何缩小误差确实是考生自己的事。如果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说开窍了。

考生缩小误差的方法是“投其所好”。即考生要对阅卷老师“投其所好”。那么,阅卷老师喜欢什么呢?尽管阅卷老师之间存在着经验、性别、性格、兴趣爱好、家庭境况等等方面的差异,但是,所有阅卷老师都喜欢看书写整洁的试卷,这是毫无疑义的。因此,“投其所好”的关键之一,就是考生一定要认认真真写字,一定要注意卷面整洁。

高考作文写字要一笔一画清清楚楚、工工整整,不要写潦草字;行款格式也要规范,避免随意性;标点的书写也要规范,不要都点成圆点。

“投其所好”的关键之二,就是掌握文章的基本模式,努力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从这个角度看,确实“文无定法”,但是,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在结构上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可分为起始、展开和结尾三大部分。

文章起始部分的作用是为作者(考生)思路的展开打好基础,也是为读者(阅卷老师)评价文章提供第一印象的资料。因此,要高度重视文章的开头。不同的文章开头的方法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二类:一是“开门见山”法,一开始就根据提供的材料点明主旨或者接触主要事实;二是“仙人指路”法,根据提供的材料,为文章的展开描述环境或提供条件、渲染气氛。建议大家在高考时运用“开门见山”法。

展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考生)的思想感情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是很难为读者(阅卷老师)理解的。文章的展开需要有清晰的层次,考生如何把提供的材料分解成部分,哪些材料先用,哪些材料后用;哪些材料分开用,哪些材料合起来用;哪里少说,哪里多说,反映着考生思维的条理性,反映着考生的思路。

文章结尾部分的作用是收束全篇。有的结尾总括全篇,点明或深化全文的中心,可谓“画龙点睛”法;有的结尾比较含蓄,让读者深思,回味无穷,可谓“余音绕梁”法。不论哪种方法结尾,都应和开头遥相呼应。

“投其所好”的关键之三,就是严格按照题目要求的字数完成作文。高考作文一般要求不少于800字。最近几年的作文考卷已经在800格的下面明确标明800,提示考生到此才符合字数要求,否则要扣分。

建议考生这样安排字数,开头:50~100字;展开:500~700字;结尾:50~100字。

再说“胸有成竹”。

四十多年来,高考语文的命题模式已经基本形成,整个卷面四大板块:即:语文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而且,每年高考前,教育部还要公布“考试大纲”,明确考试范围。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已经知道要考什么,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

做到“胸有成竹”,首先要在总复习阶段从整体上把握中学语文的内容和形式及其具体要求。

其次,要明确重点,把握得分点。高考语文卷面总分150分,作文60分,其他三个板块大约各占30分。

四十多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形式虽然在不断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八个字:“有话可说,无本可依”。因此,高考作文备考的关键就是怎样把话说好。

高考作文把话说好的标准是高考作文评分等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部分

基础等级有六项要求;发展等级有四项要求。教高三的语文老师都非常清楚高考作文的这十项要求。

最后说说“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原指写字、作画前,先构思精审,然后下笔。当然也适用于高考作文。

大而言之,“意在笔先”就是古人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考场上怎么做到“意在笔先”呢?

语文考试开始前五分钟,监考老师要宣读“考试规则”。按规定,考生可以阅读试卷,但是,绝对不许动笔。此时,考生可以利用这宝贵的“五分钟”,切实做好“意在笔先”的“意”。

第一,要在“五分钟”之内做到“意气自若”,也就是说要迅速做到神情气概自然如常,镇静自如。客观地说,考生面临这样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重大考试,不紧张是不正常的。走进考场,心情紧张是人之常情,关键是坐下来之后,要尽快恢复正常。

快速消除紧张情绪,恢复正常状态的有效方式是“气沉丹田,闭目养神”。此时,你可以展开充分的想象,设想自己躺在静谧的大森林里,耳边听到的是风吹树叶发出的“沙沙”之声,你在这绿色生态环境之中,回想自己短暂的人生,从记事时想起,只想自己曾经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每一次成功、每一次获奖,哪怕是在幼儿园周末得到的一朵小红花,让“成就感”充满心中,让期待“成功”的心理成为开启心智的锁匙。

第二,要在“五分钟”之内做到“意料之中”,也就是说要快速阅读语文试卷,边读边思,制定答题计划,确立解题顺序。其宗旨是:先易后难、先“读”后写、先“选”后答。

语文高考时间是150分钟,卷面总分为150分,作文占总分的40%。据此,临场解题顺序应该是“先‘读’后写”。时间分配比例大约为3比2,即前三部分90分钟,作文至少要有60分钟。

第三,要在“五分钟”之内做到“意气风发”, 意气风发就是精神振奋。振奋精神也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心理调节的最佳境界是快速点击“兴奋点”。人在兴奋状态最容易发挥自己的智力。

第二招     科学思维

关键词:第一,整体布局;第二,谋篇相似;第三,辨证思维。

第一,写文章,下笔之前,一定要“整体布局”。

所谓“整体布局”,就是说写文章要讲究章法。要考虑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安排好内容的顺序,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先写哪些,后写哪写;以及怎样过渡,怎样照应,等等。

写文章要整体布局,首先思路必须清楚。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所谓思路,实际上是作者对客观事物内部规律和相互关系认识的反映。考生循着思路,把材料按一定的序列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就是“整体布局”。

那么,“一定的序列”有哪些呢?材料的“序列”是受文体制约的,而中学语文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记叙、议论、说明三种文体,因此,这三种文体的“序列”,就是“一定的序列。

第二,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谁的抄得妙”,说的就是“谋篇相似”。

“相似论”的创始人张光鉴在《教育科学与相似论》中提出:“人们大脑的思维依赖与其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贮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相似块。人们总是先从事物的形式相似入手,然后才去认识事物之间的运动、结构、联系及功能相似,才能认识到事物千变万化中那些相对不变的本质,达到对事物规律的认识的。”(见钱学森编著的《关于思维科学》之张光鉴著《教育科学与相似论》)

高考作文运用相似思维“谋篇”,首先要从文章的“形式相似入手”,根据作文题目的要求,确定文体后,把作文要求写的内容与自己“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贮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相似块”联系起来。

相似思维告诉我们,人们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相似的规律不断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中学的各学科知识中,存在着大量的相似现象,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运用相似思维的规律去写作文,就能写得快一些,写得更好一些。

第三,写好高考作文,一定要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

辨证思维指的是一种世界观。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而辨证思维正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而进行的对世界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得到某种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这种思维模式的典型例子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辩证思维的方法一般有联系法、发展法、全面法等。

联系法:就是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是从空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的一种观点。

发展法:就是运用辩证思维的发展观来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是从时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纵向发展过程的一种观点方式。

全面法:就是运用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即从时空整体上全面地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过程。换言之,就是对思维对象作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考察的一种观点方法。

辩证思维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每个角落,话题作文的写作是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受、思考的结果,辩证思维自然成为开启生活真谛的金钥匙。这就使得辩证思维成为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了。     
首先,辩证思维认识事物的全面性和统一性,使学生在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时做到客观全面。写作文完全可以抓住一点来写,而且一篇800字的文章能写好一点就不错了,但要重点写好一个方面就必须全面地看问题;具体说来,就是要看到局部与整体,正面与反面,由因推果、由果思因,由主到次,由表及里,凡此等等。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把事物当成对立面的统一体进行分析和把握,不再片面地看问题,做到全面,客观。  
其次,辩证思维的变化发展性,使学生审题立意时做到灵活确切。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着的,辩证思维的这一特点,能使学生在分析话题时避免静止的看待事物,会运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会从事物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考察事物,会把事物放置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分析思考,也会看到事物的变化。这样学生对话题的思考和把握会更灵活和确切。  
再次,辩证思维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使学生在审题立意时做到深刻整体。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不再孤立地看事物,而是能够看到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互影响与制约,发现事物间的外在的和内在的联系,看问题当然深刻得多了。 
要真正让学生运用好辩证思维这一思维方式,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这里,我们首先要搞清“辩证思维”和“思辩”这一对概念。“辩证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是一种思维名称,“思辩”是一种运用辩证思维的思维过程,正是在思辩这一过程中,辩证思维得以实现。所以,我认为要让学生真正拥有辩证思维这一法宝,必须从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着手。  

运用整体思维、相似思维和辩证思维三种科学思维方式写作文时,要综合运用,构思文章时要运用整体思维,在选择文体时要运用相似思维,在具体分析问题时要运用辩证思维。

第三招:审题是关键

关键词:第一,明确要求;第二,把握要点;第三,确定文体。

众所周知,四十多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有一重要的特点,就是大大淡化了审题。试题中一般没有那种弯弯绕的干扰因素,题意一般都是显豁的、直露的;而且,试题只规定写作范围而不规定具体内容,考生具体写什么、怎么写,一般不受什么限制,只要符合话题就行。但是,话又说回来,淡化审题不等于不要审题,并不意味着写作时可以天马行空。事实上,这么多年来,还是有不少考生在审题上出了差错。我们应该有一种意识,任何类型、模式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需要审题。

解析话题作文的结构,是话题作文审题的第一步。

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寓意深刻的材料。第二部分是导引词,用一段提纲挈领的话概括材料的主旨或题意,框定作文的话题范围,制约作者的写作思路。第三部分是写作的注意事项。如2003年全国语文高考作文题:宋国有一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这就是背景材料。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提示语。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显然是话题。[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这就是要求。

有些话题作文有材料却没有提示语,如:有这么一个故事,美国总统杜鲁门当选后不久,有位客人来拜访他的母亲。客人笑道:“有杜鲁门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请以“同样自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就直接从材料到话题,中间没有提示语。因此话题作文的四个部分,“材料语”、“提示语”可有可无,但“话题”和“要求”是不可少的。其中“话题”是中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背景材料”的作用主要是引出话题,同时对话题起注释和说明作用。“提示语”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审题、立意,打开写作思路。“要求”则是写作时的注意事项,更要仔细审读。

话题作文写作范围宽泛,表达方式多样,写作手法灵活是其显著的特征。这种作文命题形式被高考命题人经常采用,就因为它能拓展考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便于考生灵活地选择发挥写作特长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展示写作才华,有利于选拔人才。

第四招:拟题要诀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一般都是开放性的话题作文,为广大考生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的写作自由。考生也确实写出了许多精彩纷层的佳作和满分作文,但每年高考中,总有一部分佳作因标题缺乏新意,而多少给人留下一些遗憾。
高考话题作文的要求是“题目自拟”,如何让作文题目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起到先声夺人,一看就能吸引住阅卷老师眼球的效果,就大有学问。拟题要诀是:第一,就地取材;第二,言简意赅;第三,画龙点睛。

下面就这么多年的高考作文题,谈谈话题作文拟题的一些技法。

第一,就地取材的方法如下:
一、增补词语。考生可以在话题前或后适当地增补,对写作的范围加以限制,能够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也是最常见的快速拟题手法。如以“幸福”为话题,题目可以是《妈妈幸福的一天》、《老张的幸福》、《幸福伴我成长》等,再如2001年高考作文题《美丽的诚信》、《诚信的内涵》等,2002年高考作文题《心灵选择》、《东坡的选择》、《无悔的选择》等
二、并列对举。这类题目往往是把话题材料中的两项或多项并列对举,各项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或并列、顺承、或转折,但目的是多元归一。如2002年高考作文题:《因为热爱,所以选择》、《走好了,不回头!》、《选择追求,选择无悔人生》,2003年高考作文题:《爸眼中的我,我眼中的爸》、《红花与绿叶》、《“敝帚自珍”和“大义灭亲”》等

所谓“就地取材”,就是直接运用作文试题提供的材料来拟题,经济实用,简便保险。

第二,言简意赅的拟题方法如下:
一、巧用标点。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用之拟题,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往往留给人广阔的思维想象的空间。如2001年高考作文题:《不,绝不!》、《诚信!诚信?》,2003年高考作文题:《听谁的?》、《“真我”何在?》等
二、数字标题。用代数式的形式作标题,来显示所要表达的宗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的特点,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比如2000年的高考作文题《1+1=?》、《10减1等于……》,2001年的高考作文题《7-1=?》。
三、机智改装。对中外文学名著书(篇)名,影视剧名进行机智改装,旧瓶装新酒,别出心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2001年高考作文题有考生这样改装:《阿Q新传》、《朱贵开店》、《西游记后传》;2002年高考作文题改装:《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红与黑》、《孔雀东南飞》;2003年高考作文题改装:《大雪无痕》、《傲慢与偏见》、《刺秦》等。
四、术语嫁接。把各行业、各学科、各领域的专用术语巧妙地引入标题,兼收并蓄,别开生面,妙趣横生。如1999年高考作文题:《一个移植记忆的广告》;2000年高考作文题《征稿启示》、《实话实说——一张百元外汇》;2001年高考作文题《心灵的审判》、《寻物启事》、《听课记录》、《诚信专访》、《实话实说——诚信·人生》;2002年高考作文题《一伤心灵的答卷》、《伟大心灵的实验报告》、《热线电话》、《内心世界测试题及详解》;2003年高考作文题《留言条》、《备课笔记》、《独眼龙的求职信》等。
五、巧妙用典。对歌曲、诗词名句以及成语俗语等适当点化,进行借用、套装之后作为文章的题目,常常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如2000年高考作文题《瞧这一家子》、《冷香飞上语文》;2003年高考作文题《成也情兮败也情》、《一只果子狸的呐喊》等。
六、活用修辞。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能让标题新颖含蓄、精炼生动。

具体的说:

1、引用,如2000年高考作文题《问世间情为何物》;2002年高考作文题《让我轻轻地告诉你》、《所欲有甚于生者》;2003年高考作文题《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清泉石上流》、《不畏浮云遮望眼》等。                

2、比喻,如2001年高考作文题《诚信是桨》、《诚信如水》。

3、比拟,如2001年高考作文题《百元假钞的自述》、《“诚信”漂流记》、《是你带我飞》。

4、反问、设问,如2003年高考作文题《听谁的?》、《“真我”何在》、《手心手背都是肉吗?》。

5、双关,比如2001年高考作文题《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

第三,画龙点睛的拟题方法如下:

一、求异思维。在拟题时,若能求异,采用逆向思维,发散思考的方法,就可以拟一个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的题目。比如2001年高考作文题《丢得好》、《谎言有时更可爱》、《不诚不信不为过》,2000年高考作文题《答案都是丰富多彩的吗?》,2003年高考作文题《做一天“差生”》等。
二、相似思维。运用相似思维拟题,一定要找到题目与话题的“相似点”,如2005年高考作文题《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记住的》;2007年高考作文题《在“摔跤”中成长》等。
当然,题目拟得好,拟得巧,自然会取悦于人,而一旦拟“糟”了,就会影响全文的。因此,在“自拟题目”时也有些忌讳。
一忌题不对文。2001年高考,有位考生的作文题为《诚信,得到你比失去你还容易》,尽管题目中有“诚信”二字,但如此命题,明显背离了命题的意图,曲解了寓言材料的寓意。再比如2002年一考生以《青草的娇艳》为题写“心灵的选择”,文章通篇写的是自己上高中,考大学,还是上中专,早点谋职挣钱呢?进行艰难的选择。读完全文,回头看看题目,就让人一头雾水了。不知青草在哪儿?何为娇艳?
二忌不合文体。文章的标题应切合文体特征,如果我们拟出的题目与文体不合,明显是记叙文,却冠以议论文的题目,那就有点不伦不类。比如2002年,一考生的题为《论心灵的选择》,很明显,题目中的关键词“论”,决定了文章应是议论文。可这位考生却在娓娓地讲述一个故事,故事非常吸引人,曲折生动,但看看题目,就有点驴唇不对马嘴了。
三忌粗鄙不堪。我们在强调巧妙拟题时,不能故弄玄虚。比如2002年一考生写自己面对金钱的诱惑,自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立意很好,可题目却拟成了《面对金钱的勾引》,“勾引”一词显然就显得不得体,有点玄虚了。
总之,标题既要新颖别致又要避免弄巧成拙。

第五招:首尾呼应

高考作文一般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因此开头和结尾必须做到:

第一,开宗明义;第二,遥相呼应;第三,短小精悍。

前面已经说过了字数安排,在此再强调一下,开头和结尾各100字左右,中间写三段600字左右,比较合理。

古人作文有所谓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凤头”是说作文的开头要像凤凰的头那样秀气、漂亮;““猪肚”是说文章内容要象猪肚那样内涵丰富,充实;“豹尾”是说作文的结尾要像豹子尾巴那样有力、刚健。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意思是指作文一开头就要切题,要开门见山;而作文的结尾又要起到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明代著名学者谢榛所写的《四溟诗话》中则有“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说法。这是说,作品一开头,就要像放炮似的,使人耳目为之一震;而作品的结尾,又要像敲钟似的,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上述古人这些关于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的言论,尽管说法不一,但其实质都是要求作者要认真写好作文的开头和结尾,且首尾呼应是必须的。

总之,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方式很多,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方法,并多读一些精彩的开头和结尾,就一定会悟出一些规律,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第六招:中心突出

写高考作文必须突出文章的中心,为此,要做到:第一,一个中心;第二,两个基点;第三,三段文字。

古人说:“凡为文,以意为主”,就是说作文重在立意。“意”(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立意的好坏和高下直接决定着文章的质量。高考作文要得高分,在立意上应该做到“中心突出,见解新颖”。

所谓“中心突出”,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点要集中和鲜明。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高考作文中,如果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势必导致中心散乱,立意肤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高考作文不是文学作品,不宜写得太含蓄,太深沉,最好让阅卷老师能比较容易地抓住文中的观点态度(特别是南方的考生,一定要设身处地考虑一下,天气热,任务紧,没有几个阅卷老师愿意通过反复阅读来琢磨观点、概括中心!),也就是说,中心一定要集中和鲜明。
所谓集中,是说一篇800字的作文只能有一个中心,全篇作文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说深说透。我们在动笔之前首先要认真审题,根据作文的需要确立一个中心,这是作文突出中心的前提条件。作文中心的确立,必须从全部材料出发,必须把握事物的本质。不少同学的作文词不达意,说了半天没有讲出什么观点和道理;或者中心分散,几个观点、道理齐头并进,没有统领,结果像蜻蜓点水,哪个意思都没有说透;也有的作文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甚至根本不知所云;还有的作文事情不大,材料有限,却偏要追求高、大、全的中心,以致给人小题大做、故弄玄虚的印象等等。以上这些毛病的出现,都是因为作文事先没有确立好中心、动笔时随心所欲造成的。

所谓鲜明,是说所表现的中心必须是明确的,清清楚楚毫不含糊。确立了中心,我们在作文中还要调动一切可用的手段为突出中心服务。突出中心的具体方法不少,最常用的两种是开门见山和卒章显志。

所谓“见解新颖”,是指文章的立意新,内容新,也就是说,能想人之所未想,能言人之所未言,富于独创性。具体来说,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文中或者有新的思想认识,有新的思想感情;或者有精巧新颖的构思,采用了鲜活、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
文章贵在出新,最忌人云亦云,千人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文章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创新上。另一方面,从高考阅卷的角度讲,阅卷老师每天要批阅三百篇左右的考生作文,无庸讳言,长时间面对大多数立意、构思均一般的作文,阅卷老师的精神状态应该是倦怠而乏味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篇作文“见解新颖”,别具一格,它无疑会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得高分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如何使高考作文的立意新颖呢?这首先要求考生具备深厚的写作基础,扎实的语文功底,宽厚的知识面,并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求考生的思维要活跃,要善于展开联想,打通思路,要善于摆脱思维定势的约束和影响。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发散思维。考生要善于围绕题材进行多角度思考,特别要善于逆向思维,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敢于突破常规,独辟蹊径,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以独特的构思和材料表现出来。这样,创新精神也就蕴涵其中了。需要注意的是,新颖独到是一定要以切题和深刻为前提的,如果为了追求新颖独到而弄得偏离题意,反而会弄巧成拙。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方面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心突出”只有在“新颖”的前提下才更有价值,“见解新颖”只有通过“突出中心”才能得到强化和认同。好的立意应是这两方面的完美结合。

高考作文只能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集中”和“鲜明”,三段文字是指文章结构而言,也是古人说的“凤头、猪肚、豹尾”。

第七招:排列有序

关键词:第一,依文体定“序”;第二,以结构为“序”。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阶段学生要会写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还要掌握应用文的基本写法。历年高考作文题的文体要求都是按《大纲》所规定的要求明确提出来的。

先说议论文的“序”:

议论文论证结构的“序”,一般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现在高考一般以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所以作文(议论文)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出观点,然后就是选材论证的过程。

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多种多样,一般掌握一二种适合自己写法的议论文模式就够用了,下面列举几种常用易写的几种模式,供同学们选择:

1、层进式结构(是什么?即提出观点;为什么?即分析原因;怎么办?即提出对策、分析对策、论证对策。)

2、并列式结构(分论点并列、论据并列。)

3、对照式结构(正反对比、转折补充)

再说记叙文的“序”:

记叙文就是要“记人”“叙事”。记人,一定要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叙事,一定要写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及过程。

写人的成长,一般按时间顺序;

写人的活动,一般按方位顺序;

写人的性格,一般按逻辑顺序。

最后说说明文的“序”:

说明事物的状态,要注意方位顺序;

说明事物的发展,要注意时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本质,要注意逻辑顺序。

第二,以结构为“序”。

不论什么文体的文章,其结构都是相似的,就其结构的“序”来说,就是文章的开头部分、展开部分和结尾部分。显然,展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以结构为“序”,就是以文章的开头、展开和结尾三部分依次排列为“序”。尽管不同文体的文章在展开部分,其文章内容的“序”是不同的,但是,它们在结构上的“序”是差不多的。在文章的展开部分,要多写与中心有关的内容,少写或不写与中心关系不大或没有关系的内容。

第八招:剪裁有方

学生写高考话题作文是不愁材料的,就是说命题人出的“话题”,所有考生都“有话可说”,关键是看谁能把“话”说得更好一些。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要学会对作文材料的剪裁。

第一,要量“体”裁衣。

所谓量“体”裁衣,就是要根据文章的体裁决定哪些材料该用,该怎么用。话题作文一般都是由考生自己选定体裁,确定体裁后,就要根据文体的要求剪裁。

同样是叙事,记叙文要求围绕文章的中心写清楚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议论文则要求围绕中心论点,只写与中心论点相关的事情, 不必交代事情的全过程。

第二要围绕中心。这个问题在“突出中心”一招中已经讲清楚了。

第九招:衔接有法

关键词: 第一,要顺其自然;第二,选过渡方式。

把不同的段落组织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段落之间语意要连贯,语言表达要顺其自然。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有“序”的,写文章当然要遵循自然规律,依“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遵循自然规律写文章,就要写自己熟悉的事情,写自己经历的事情。

依“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是要按文体的要求组织材料。

要做到语意连贯,顺其自然,可以使用一些衔接或过渡的方法。

衔接是利用一定的词语或相应的句式巧妙连接,常常用在意思联系比较紧密的段与段之间,使篇章前后连贯,脉络分明。主要有意合和关联两种。

意合,就是相邻的段与段之间靠一定的语义关系自然组合。例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前两段: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得到。

前一段写马克思的去世,后一段写他去世所造成的损失,两段语意自然衔接,用的就是意合。

关联,就是相邻的段与段之间用一定的语言材料衔接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关联方式:

一种是在段与段之间用表示次序(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连接。

一种是在段与段之间用表示顺接(如于是、所以、因此等)或反接(如然而、但是、可是等)的关联词语来连接。

一种是利用某些意思有联系的词语连接,包括同一词语、同义词语、反义词语等。

还有一种是利用意思有联系的句子相衔接,如同一句式、同义句式、相近的句式或反义句式等。

比较长的文章也有用一段文字,从上一段过度到下一段。

如果用一栋大楼比作文章的话,那么大楼里面的楼梯就好比文章中的“过渡”段、句和词。普通楼梯就好比是“过渡段”,一般电梯就是“过渡句”,高速电梯就是“过渡词” 。

第十招:整合有理

关键词:第一,要体现思路;第二,取舍要适度。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价值效率的一个整体。

整合文章就是通过把不同的零散的作文材料,结合在一起,让它们通过结合发挥最大的价值。

第一,文章整合要体现作者的思路:

文章整合就是把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文字,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文章整合要体现作者的思路。

叶圣陶老先生认为把握思路是写作的基本功。他说:“练这项基本功,得注意思路的开展。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做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踏踏实实摸下来,发现思想走这条路步步落实,没有跳过一两段路,没有在中途走到歪路上去,最后达到的终点正好是这条路的终点,这就是顺畅的话或是顺畅的文章。如果发现的情形相反,那即是不怎么顺畅的话或是不怎么顺畅的文章,这时侯说顺畅和不怎么顺畅,跟仅仅觉得不同了,而是从考核思路开展的实际情况得出来的,是有凭有据的。练就这样的基本功,无论听人家的,读人家的,或是自己说,自己写,就都有了凭准,不至于不着边际地去瞎揣摩。所以我希望大家在练习读和写的时候,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下一句跟上一句怎么连上的,后一段跟前一段怎么连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关系,某几段从前面哪一段分派出来的,诸如此类,全都辨一辨,想一想,这就是所谓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的具体办法。”

作者要写一篇文章,总是先要有一个写作的走向,这个走向就是文章的思路。不同体裁的文章就会有不同的思路。

那么怎样理清记叙文的思路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掌握以下的规律就可以了:

抓住时间发展的词句去理思路。

抓住地点变换的词句去理思路。

抓住表明顺序的词句去理思路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把材料分类来理清文章的思路。比如写植物的文章,作者的思路往往是按"根-枝-叶-花-果"等几部分来写的。又如写动物的文章,作者的思路往往是按"头-身体-四肢-习性"等几部分来写的。
文章思路一旦理清,我们还愁不能分段、写段意、不能理解文章的主题吗?

如果你向别人叙述一件事,一会儿说东,东没有说完又去道西,西没有说完又是扯北。这样人家就弄不明白你说的是怎么一回事。原因是思路混乱,条理不分。所以我们作文要强调条理清楚,要把事情发展或活动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怎样才能做到叙事条理清楚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记叙要有顺序。这就说叙事要有一定的次序,一步一步地写来。一般来说,应按照事情或活动的发生、发展、结果的顺序,把先发生的事情先写,后发生的事情后写。这样条理就清楚了。

二、记叙要有线索,线索能把要记叙的事件连成一个整体,使文章的内容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能够作为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有:时间、地点,某一中心事件等等。

三、记叙要前后连贯。作文时要注意过渡自然,前后连贯,这样也会使文章的条理清楚。

怎样理清议论文的思路呢?

毛泽东说:“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这句话不仅指出文章要言之有物,而且提出了认识问题、反映问题的必然的思维过程,即思路。议论文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安排结构的。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地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三段论式”。
提出问题,是文章的开端。这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提出要论述的中心论点,目的在于使读者明确议论的中心,引起注意。
分析问题,处在文章的中间,占大部分篇幅,因此在文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分析问题处于论证阶段。论证得是否严密,决定着论点是否令人信服。有的议论文,由于论述的问题比较复杂,篇幅较长,因而常常在这个部分划分若干小标题来加以论述。高考作文的展开部分,600字左右,分成三段就可以了。
解决问题,是文章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最后向读者简洁概括地交代一下,以加深读者的印象。

说明文的结构由事物的性质确定,一般来说,确定它的结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 按说明对象的自身条理性来安排结构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条理规律,把握了这种规律并据此安排结构,能使说明的内容井然有序,条理清楚。一般来说,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态,说明时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的,先写文字产生和出现书籍的雏形,再写正式的书籍,最后写现代的书籍,从而说明了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
处于静止状态的事物,如建筑群、名胜古迹、物品等,常常从空间位置上体现它的条理形。说明这类事物,宜按空间顺序,先表后里、先外后内进行说明。如《故宫博物院》说明一个古代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处在一定的空间方位上,排列有序,内部建筑有主有次。文章按照空间位置,先写外部城门,后写城内建筑,写内时先写主,后写次。整篇文章层次井然有序。
二、按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安排结构
对读者陌生以及读者难以理解的说明对象,说明时常常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现象到内在事理。由个别推及一般。在具体说明中,宜先写状态,后写功用或成因,最后揭示性质特征。如《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具体说明部分先说一种现象:传说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把俘虏的奴隶投在死海里,但奴隶却安然无恙。然后解释原因,这是因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接着进一步解说死海的成因,说明时先叙事,后说它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这样说明,读者易于理解。
对读者并不陌生的事物或事理,说明时可先说一般,再叙说个别现象。这种写法宜先写性质特征,后写状态,人们可先获得事物或事理的总体认识,然后具体理解。如《苏州园林》,一般读者都知道园林这一事物,但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有所不同,因此,写作时宜先说出它与其它园林不同的性质特征,然后具体说它的形态。这种结构安排有利于读者尽快地认识事物。
说明文的结尾一般是自然结束,说明清楚了,文章就结束了。

第二,文章整合对材料的取舍要适度:

首先要认真审题来决定材料的取舍。

认真审题、弄清楚话题的含义是开启材料之门的最重要的基础。如 2001年的高考作文话题“诚信”是诚实、守信用的意思。如果把它理解成真诚、信任、信心、义气等等,就失之偏颇了。在审明了题旨之后,自己的写作就可从发散思维开始了。

 一、从试题提供的材料本身入手,寻求相似事件和对立事件。比如 2002年的高考作文,看完材料,你就回想: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吗?救了(或者帮助)别人,自己也获得了成功;再从反面去思考,救了(或者帮助)别人,自己就真的获得了帮助、真的就有好的结果吗?从相似、相反这两个角度去发散思考,会使自己立即获得一些启发(包括新颖的文章立意),获得无数材料。
 二、从出题人的观点、态度、提示发散出题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是我们必须去把握的,出题人的写作提示,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思考内容。 2002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中,出题人显然是赞成选择帮助、反对见死不救。然后我们就顺着出题人的提示“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去思考。

 三、在话题题目前后采用添加法发散:

1、时间、地点+题目。如:幼小时的诚信、去年的那次诚信、以前的诚信时光,教室里、商店里的诚信,……;那次心灵的选择,骂人时的心灵选择,人群中的那次心灵选择……

2、态度+题目。如:礼赞诚信、那次不该有的诚信、那次遗憾的心灵选择、丑陋的心灵选择……

3、动词+题目。如:选择诚信、看重心灵选择……

其次,材料的取舍要适度
在众多的材料的启发下,去寻求准确、深刻、新颖、集中、有时代感、格调高的立意,确定文体,并且在已确定的立意和文体的基础之上,对材料本身以及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再审定、校正、锤炼和对逻辑过程认真加以再梳理。总之,不能让材料不集中,不能让材料蔓出主干。这是对材料的基本要求。这就是说必须去求取材料及自身逻辑与主旨的一致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