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12)

(2022-02-11 06:04:03) 下一个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12)

试教实验教材,更新观念,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

1983年10月13日下午,袁福校长告诉我,湖北省教育学院点名要听我的课,并开玩笑说我现在是“知名人士”了。我接着也开心地说:“托袁校长之福啊!”

这绝不是恭维之辞。试想,如果我没有调回母校,哪有这么好的机会呀?回母校不到三年,已经上了三次大型公开课了!至于平时外地来随时推门听课的老师有多少,就没有统计了。

我刚调回母校,袁校长安排我跟着刘友三老师好好学习怎么教学生学语文。刘老师就告诫我,我们学校经常有外校的老师来听课,有时还要搞公开课,不管怎样,我们都要来真的,不要搞假的。他说:“一节课不见得能表现出一个老师的水平来,不求一日之功,不搞虚假之课。”他不仅在教我怎么教学语文,更是在教我如何做人。

开始试教实验教材以后,我以恩师为榜样,坚持“来真的,不搞假的”,平时上课,随时接待听课老师自不必说,不论大小型公开课都坚持“来真的”,永远给学生最真实的教育。

我们语文实验班,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第一轮语文教材改革实验,使用人教社改革步子最大的分编型教材《阅读》和《作文·汉语》,较之该社的统编综合型教材《语文》,不仅阅读课文篇目增加了几乎一倍,而且还有一本写作教材。人教社和湖北省教研室还明确规定实验班周教学课时与普通班《语文》一样,都是六节课。还强调,每周必须安排两节连堂课上《作文·汉语》。

这次人教社教材改革的一大步,不仅逼着语文教改实验班师生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而且,还让我们不由自己地融入当时的改革大浪潮。语文教改实验当然也要与时俱进,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

我们实验班经常接待外地外校老师来听课,不仅是学校,也是湖北省重点中学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

这次湖北省教育学院点名要听我的课,是该院负责本学期“教育行政干部培训班”(简称“行干班”)的刘世笃老师。她带的“行干班”一百多学员,是来自全省各县市中学的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都有相当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说白了,都是“内行”。因此,刘老师特别严肃认真地要求我一定要上好这堂公开课。

行干班学员听完课后,刘老师不仅组织学员展开了讨论,还要求学员写了“评论”。大家一致肯定了“李老师教态自然,讲课要点清晰,重点突出,学生主动学习、思维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感谢李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很好的、非常真实的语文课。”

毋庸讳言,教室有人来听课与没有人来听课,对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课堂的教与学而言,是大不相同。

且不说教师的压力,教室里增加了一些听课的老师,很多学生又不敢发言了。学生这种心理障碍,只有在训练过程中晓之以“对外开放”之理,导之以“对内搞活”之法,才能克服。

大方地与人交谈、参加讨论、演讲,乃至于辩论时谈吐自如,举止文雅,不是与生俱来的,也要进行训练。与其说这是一种技能训练,不如说是一种心理素质训练。

训练学生在特定的说话场合中大胆发言,训练内容,即《作文·汉语》中说话训练教材有一个大体上的“序”。初步实践表明,它与教学形式以及学生心理基本相适应。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导致他们在大庭广众中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要使学生大声说话,首先要引导他们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自觉“对外开放”,以适应活跃的课堂教学形式。

“对内搞活”,以训练学生说话为例,学习说话要做到“心中有人”和“目中无人”。

说话要做到心中有人,就是说一个人在讲话的时候,首先要想到“我是在对谁讲话”。“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不是去讥笑对方,那么,作为“弹琴”的人,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琴呢?说话也要看对象,是长辈,还是同龄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熟人是性格开朗,还是拘谨?对象不一样,即使是说同样内容的话,表达方式也应该不同。

明确了说话的对象以后,还应该结合具体情况,考虑说话内容能否引起对方的兴趣。在一个集体中,人们的兴趣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大家的兴趣又可能集中在某一点上。在同一时间内,大家共同关心的“点”可能集中在某人某事或某个问题上,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兴奋点”。说话内容应对准听众的兴奋点。传说曹操在将士们口渴难忍、都想喝水的情况下,大喝一声:“前方有一片梅林!”使全军将士精神为之一振。“望梅止渴”这个成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话内容必须符合听众的心理。

说话要做到心中有人,还要考虑听众的多少。听众多,说话的声音要大一些,使在场的人都能听清楚;听众少,说话的声音要相应小一些,不然的话,听众因声音太大会产生烦躁情绪。不论听众多少,说话时都要注意面部表情自然,手势幅度恰如其分,尤其要注意通过眼神与听众的目光交流感情。在听众较多的情况下,讲话时眼睛应平视前方。一般来说,在教室讲台上讲话,眼睛注视着第三、四排的学生比较适宜。如果说话时低着头,只顾讲自己的话,听众就兴趣索然;如果说话时左顾右盼,或昂首远视,听众就会以为你目中无人,不想听你讲下去。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打开“窗户”说心里话,一定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但是,一个人在说话过程中,特别是一个初次登台的人说话时,又实在要有一点“目中无人”。这里所说的“目中无人”,是要在说话时,既能恰当地运用眼神与听众交流,又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这方面,而集中精力思考自己想说的内容。否则,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很容易产生胆怯心理。克服这种胆怯心理,一方面要做到说话时“心中有人”,根据听众的实际情况以及说话时的环境,及时调整说话的内容;另一方面 ,要“目中无人”,坚信自己能够把想说的都说清楚,不断缩短说话内容与听众的心理差距。正因为“心中有人”时刻为听众着想,才非常需要说话时有一点“目中无人”的勇气,也只有“目中无人”,充满自信,才能保证说话的顺利进行而不受干扰。

例话:     我第一次上讲台       语文实验班曹萍

我的心“怦怦”直跳,这怎么办,我毫无准备,本以为只是给同学看看我的“火花”集,没想到刚才李老师说:“向同学们介绍你的火花,这是个很好的说话锻炼机会”。好是好,可我没有口才呀,一说普通话脸就红,何况还有四十九位同学坐在下面听呢。

这时,在我前面一个男同学已经在讲台上介绍他的邮票了。他讲得那么自在,滔滔不绝,从他所集的邮票中年代最早的一张讲起,一直讲到最近收集的一张。他主要讲邮票的特征,中间还穿插了一套一套邮票的生动故事。我的火花虽也成套,可是上面有什么特征呢,我平时也没有好好想过,只是自己按画面意思编排了顺序,一张一张漂亮的火花,真可谓“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尽管这样,可我没有口才,怎么能把它组织好并讲得那么生动呢?早知道今天李老师要我上台去讲,昨天就该准备准备了。我真希望台上的同学慢慢讲啊,多给我留点时间考虑怎么讲好。也是,平时我最怕在大庭广众中亮相,每当老师点我发言,我总是窘迫极了,现在怎么办?我急得浑身冒汗,“火花”的图案在我脑子里变成一团五光十色的乱影。

终于轮到我了,我机械地站起来,木然地走向讲台,心里牢记开头的第一句话,同学们也许看到我紧张的模样,都毫无恶意地笑起来了。我抬头看到这么多同学,几十双眼睛都盯着我,有点慌神了。为什么这么安静,我真希望现在热闹一点啊。我怎么开始讲的,自己都不明白,好像是:“我集火花的历史很短”到后来讲着讲着就没词了,怎么办?谁叫我没有口才,那么好的话题都不知道跑哪里去了。我卡壳了,无可奈何地望了望同学们,可是,我发现大家并没有笑我。我努力地去想“火花”,对,我可以从不同的地域介绍我心爱的火花——我有具有山城特色的重庆工业区的“火花”;有少数民族服装的“火花”;还有昆明的石林“火花”等等。当我把几套精美的“火花”向同学们作了介绍后,听到了“啧啧啧”的赞美声,这时我似乎发现我讲得并不是原来自己想象的那么差,我的心情渐渐舒坦了。最后,我还讲了有关“火花”的一些小故事,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我感激地向他们笑笑,步入我的座位。

虽然我讲得不很成功,但我这不是闯过来了吗?我深知我不是没有口才,而是没有勇气,没有信心,平时又缺乏锻炼。看到别人讲得头头是道,就以为是他们的口才好,有那份天才,殊不知“口才”也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