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2017英伦之旅之五:城市之光

(2018-01-28 16:01:20) 下一个
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旅行接近尾声,我们就要离开伦敦了. 在周围的小城转悠了几天,我们把目光收回来,再次聚焦伦敦.
Piccadilly Circus, 号称是伦敦的时代广场. 当然我们来这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儿子这个小哈迷. 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有一组哈利、赫敏、罗恩三人飞快穿越伦敦西区的镜头,儿子行前在网上看到,那一幕拍摄于Piccadilly Circus, 于是非要亲身来此.
 
 
 
从Piccadilly Circus坐几站地铁就到了我们此行必去的目的地之一: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ume)和法国卢浮宫,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并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 它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对民众开放的博物馆.
博物馆共有十个分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如果要每一个馆都看一遍,一个礼拜都不够.行程匆匆的我们原来打算先看埃及和中国两个馆,但不巧的是,中国馆闭馆整理,于是我们直奔埃及馆.
埃及馆是最大的陈列馆,珍藏7万多件古埃及文物,是大英博物馆最富盛名的收藏,代表着古埃及的高度文明.
到埃及馆,自然必须看木乃伊. 木乃伊是在人工防腐情况下或自然条件下可以长久保存的尸体.
古埃及人认为人死后可以复活,而复活的灵魂需要原先的身体,因此必须保存尸体以供死者来生所需,
制作木乃伊需要先将尸体挖去内脏,在腹腔填以乳香、桂皮等香料,缝合后以干燥泡硷覆盖尸体,经35天取出,再裹上麻布,填以香料,涂上树脂,就做成了木乃伊。
干瘪的木乃伊让人看着很不舒服,但是木乃伊的棺木却很有艺术性.
这些棺木把棺主描绘的栩栩如生,因为都是竖着放的,恍惚间,会觉得这些几千年前的古埃及人慢慢复活了似的.
古埃及壁画.
很早就知道大英博物馆有三大镇馆之宝: 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 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塑和中国的女史箴图. 中国馆既然不开放,女史箴图是肯定看不到了,另外两大宝在哪儿呢,我们漫无目的地走着,突然LG一举手,你看,这不是第一宝吗?我一抬头,可不是,我们正站在罗塞塔碑前面
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
1799年,法国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Pierre-Franccedilois Xavier Bouchard)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Rosetta)发现这块石碑. 18和19世纪之交,英国跟法国为了埃及主权交战数年,当1801年法国战败投降,学者准备将罗塞塔石碑偷偷运回法国时,却在一艘开往法国的船上被英国外交官发现, 然后英国人就大言不惭地收归己有,我们也就在大英博物馆,看到了本来该在埃及陈列的这块石碑.
 
罗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诏书的三种语言版本,最上面是14行古埃及象形文,句首和句尾都已缺失,中间是32行埃及草书,再下面是54行古希腊文(代表统治者的语言,这是因为当时的埃及已臣服于希腊的亚历山大帝国之下,来自希腊的统治者要求统治领地内所有的此类文书都需要添加希腊文的译版).
总计罗塞塔石碑中共有1419个象形文字,希腊文是486个。 随着学者对这块石碑的研究,埃及象形文字之谜逐渐被揭开。相隔了1千多年,人们终于透过罗赛塔石碑,再次可以辨认埃及象形文字。
古埃及的女狮身人面雕塑
 
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像, 来自拉美西斯二世的陵庙拉美西姆(Ramesseum),右侧身上的洞据推测可能是拿破仑当年拆卸雕像时弄的。1818年由英国驻埃及总领事捐赠,属大英博物馆重量级文物。
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25岁登基,统治期长达65年,其执政时期是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
西亚馆展厅门口,威严地蹲坐着2头神兽.它们的名字叫拉马斯(Lamassu), 据说是亚述人的保护神,它们通常具有人类的头颅,老鹰的翅膀,狮子(左边的那具)或者公牛(右边的那具)的身体,分别表示智慧,速度和力量.
亚述(Assyria)是兴起于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一帶)的国家。公元前8世纪末,亚述逐步强大,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伦尼亚和埃及等地。公元前900年前后,亚述国家突然空前强大,成为不可一世的亚述帝国,又于公元前605年灭亡. 但亚述王国遗留的雕塑,却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艺术瑰宝.
拉马斯的奇妙之处还在于从正面看,它是静止的,而从侧面看,它却是好像在踏步向前..
希腊馆的陶罐.
很幸运,虽然时间比较匆忙,但是凭着某种直觉,就这么信马由缰的逛过去,我们终于看到了大英博物馆的第二件镇馆之宝:埃尔金大理石雕塑.
埃尔金大理石雕塑(Elgin Marbles),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Parthenon)的部分雕刻和建筑残件,迄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
19世纪初,英国外交官埃尔金伯爵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买下帕特农神庙上的大理石建筑装饰和雕刻,并切割后运回英国。1816年英国王室花3.5万英镑买下,放在大英博物馆,从那以后的200多年来,埃尔金大理石雕塑成为该馆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之一。
1982 年,时任希腊文化部长的梅利娜·迈尔库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会议上提出一项议案,要求大英博物馆将埃尔金大理石雕塑归还给希腊,这一要求得到大多数与会国代表的支持,但投票结果对英国没有约束作用。从那时起,希腊一直要求英国将这些大理石雕塑完璧归赵,但遭到英国的拒绝。
 
埃尔金大理石中著名的人首马身雕塑(Centuars). 很不幸的是, 1961年,两个男孩子在博物馆内打闹,把Centuars的一条腿打断.
 
 
 
帕特农神庙的模型.
 
Lion of Knidos,这头来自土耳其的大理石雄狮,安身立命般地臥踞在石台上,面向着入口迎来的世界各地参观者。那双失去玻璃珠的眼洞,仿佛穿过人们的注视,遥望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似追忆,有缅怀,淡淡的哀思似在不言中。
走出大英博物馆,时间已到黄昏. 暮色中的伦敦街道,相对于白天,少了一份喧嚣,多了一份宁静和优雅.
早春的伦敦,夜幕下我们从牛津街(Oxford Street)一直走到考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 至今回想起来,依稀还能感受到寒意之下内心的那份温暖.
 
 
 
 
最后一天,我们把行程安排在伦敦的国家画廊.
英国国家画廊(The National Gallery)成立于1834年, 它是拥有西欧绘画最多、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画廊之一,在欧洲公共美术馆中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
国家画廊在1824年开馆之时仅有38幅画作,1824年4月,乔治四世说服英国国会下议院通过决议,拨款57000英镑购买银行家约翰•朱丽斯•安格斯坦收藏的林布兰、拉菲尔等人的38幅名画,直到今日,这38幅画依旧是国家美术馆的核心收藏。在乔治•比芒特爵士的资助下,这个博物馆最初在安格斯坦住宅的4个房间中展出。1838年,新馆在伦敦著名的特拉法加广场落成,博物馆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目前画廊已有2300多幅馆藏作品。收藏了13世纪到20世纪为数众多的欧洲各画派作品,许多是一代艺术大师们的稀世珍品,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睡莲》,修拉、高更、鲁本斯、米开朗基罗等作品都在其中, 虽然不如大英博物馆雄伟浩大,收藏量也无法与罗浮宫相比,但那些以独具的慧眼精选收藏的画作,就如颗颗璀灿的珍珠,在西方美术史上极具代表性,散发着璀璨的光辉。
国家画廊秉承 “画作的存在并不是收藏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为了大众的审美乐趣,提升国人对于艺术知识的涵养” 的创始宗旨,从建立之日起就承担起艺术教育的责任,除以免费参观的方式向大众开放外,还允许学生前来学习绘画,临摹馆藏,为他们复制艺术作品。
我们进馆以后立即租了语音导览,然后一个个画室看过去.
<圣母,孩子与天使>(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 and Other Saints), 据说是意大利画家Francesco Francia的1490年的作品.
意大利画家Paolo Veronese在16世纪的画作《亚历山大大帝面前的大流士家庭》(The Family of Darius before Alexander). 这幅画描绘的是伊苏斯战役后,波斯皇帝大流士的全家在亚历山大大帝和他的朋友赫菲斯定面前祈求宽恕的场景.这是画廊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维纳斯與丘比特的寓言》(An Allegory with Venus and Cupid )(布隆津諾 Agnolo Bronzino 1540 - 1550).
这是有关世俗爱情的寓意画,画面中央是维纳斯,她被邱比特拥抱亲吻著,右边那位小孩透露著情爱的喜悅. 右边那位女人有人头像但却拥有动物身,代表情爱常与欺骗相伴. 而左边很懊恼的人头代表嫉妒,上头的真理女神和时间之父正在掀起帷幕,表达真理与时间即将来临.
《教皇尤利烏斯二世肖像》 Portrait of Pope Julius II, 作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拉斐尔(Raphael), 也是儿子最喜欢的画家.这幅画存在于许多版本,经过许多讨论后业界公认,现存于伦敦国家画廊的这幅画是正版. 据说此画画好以后,当时每一位熟识教宗的人看到这幅画时都被吓坏了,“它是如此逼真,好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就在眼前”.
和拥挤, 略显杂乱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显得特别的富丽堂皇,优雅庄重. 也许给我造成这种反差的一个原因是,前者大多数展示的是文物,它们具备的更多的是历史和文化价值,而画廊展示的是艺术,好的艺术品是能够让人的浮躁的心境很快平静下来的.
 
 
这幅《whistlejacket》是以擅长画马著称的George Stubbs在1762年的一幅经典之作,英国《独立报》将这幅作品誉为”阿拉伯纯种马完美无瑕的巅峰之作“。其皮毛,骨骼,体态刻划之精细,让人叹为观止.
Thomas Gainsborough的. 这幅画作于18世纪, 基本还只能算是一个半成品,所以要仔细看,才能看得出来猫在什么地方,儿子看得津津有味.
这是LG最喜欢的一幅画: 《使节》(The Ambassadors), 小汉斯·霍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s) 作于1533年, 这幅画也属国家画廊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衣着整齐、穿粉色衣服的那个绅士看起来年轻、健康而自信,但从左下或者右下方看,便能看到一个对角扭曲模糊的骷髅。尽管当时以死亡为提示的主题很常见,但为什么要用在这两个来伦敦的法国使节身上, 至今都是一个谜。
后世对这幅画的含义有很多诠释.而我更相信这个扭曲的骷髅代表着随着时间推移,离人们越来越近的死神.所以即使世人如画中人物那样锦衣玉食,生活优裕. 但这一切在死神面前, 总是那样的虚无和短暂,一切的美好都可能转瞬即逝.所以还是应该好好珍惜现在,把握眼前..
凡高(Vincent Van Gogh)1888年八月画的《向日葵》,今天仍是美术史上最受欢迎的一幅静物画。据说凡高画了很多版本的向日葵,这幅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也是我们看到的第三件画廊镇馆之宝了. 读书的时候曾经看过凡高的弟弟提奥写的回忆录,对于凡高的身平还算有所了解,但是这是我第一次有幸目睹他的真迹.
<凡高的椅子>(Van Gogh's Chair)是梵高创作于1888年的一幅油画。据说这把椅子是凡高为了他的好朋友高更来访,为两人各做了一把椅子. 这是凡高给自己做的那把.
椅子摆在斜线的地板上,上面放着凡高一刻不离的烟斗和烟丝,可是椅子上和周围都没有人,画家大概意识到高更将要离去,而自己又要陷于没有欢乐也没有争论的孤独境地。这幅画所传达出来的悲凉情绪是如此之浓,以致令人从中体会出凡高孤寂落寞的眼神。因而,这把椅子也可以说是梵高自画像的一种。”
“空椅——有许多空椅,将来还要有更多的空椅……早晚总要除了空椅之外,什么也没有。”(梵高)
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的<枪决马克西米连皇帝>(The Execution of Emperor Maximilian), 虽然画作已经因为历史的变迁被分隔成了几块,但是其写实风格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行刑现场的血腥.
虽然他和克劳德 莫奈(Claude Monet)都被称为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但好像我相对来说更能接受马奈的作品,大概是因为相对于莫奈的作品,马奈的更具写实性吧.
画廊举目四顾,皆是艺术珍品. 这幅是提香作的.
提香(Tiziano Vecell)是威尼斯画派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在色彩方面最有成就的大师。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几乎取得了与米开朗基罗平分秋色的盛名。虽然他并无文艺复兴三杰那样的博学多才,但他在色彩方面的造诣和绝技,是无人可以与之匹敌的。
画廊里面虽然人头攒动,但是大家却都寂静无声.有人在注目凝视,也有人在托腮沉思. 那一刻我们都暂时忘记了窗外各自操心,烦心的种种琐碎杂事..
 
 
我们好像才匆忙的走了一圈,就已经到了闭馆的时间了. 如果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绘画和建筑则是空间的艺术. 我们欣赏前者的时候会不知不觉跟从着旋律的前行,在时间上,你是没法停下来的.但是对于建筑和绘画这种凝固了的艺术,我们却能很从容地停下来慢慢欣赏, 在那一刻任随思绪徜徉..
 
离开国家画廊, 我们漫步在伦敦街头,度过我们的最后一个夜晚.
迎着夕阳,我们走进海德公园.
海德公园(HYDE PARK)是伦敦最知名的公园, 它是英国最大的皇家公园, 占地360多英亩,原属威斯敏斯特修道院产业。十八世纪前这里是英王的狩鹿场。16世纪,英王亨利八世将之用作王室的公园。1851年,维多利亚女王首次在这里举办伦敦国际博览会。现在也是人们举行各种政治集会和其他群众活动的场所,有著名的“演讲者之角”(Speakers’ Corner)。也许我们去的不是时候,那天没有看见任何演讲者的身影.
 
 
和我们以前去的圣詹姆斯公园相比,海德公园没有什么特别的静止,但是宽阔的草坪,成排的数目,无碍的视野,倒是特别适合我们在临别伦敦之际的心情酝酿.
 
坐在海德公园,远远望过去,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每一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轨迹一如既往地生活,作为旅者,我们只是在很短的8天里面,进入到这个时空,和另一种氛围交叉,和另一类人群相逢. 明天之后,我们回到自己的熟悉空间,而伦敦,太阳照常升起,细雨照旧来临,双层巴士照样在固定的路线,固定的时间来回穿梭,而我们,却在平淡的生活中期待着下一次的旅行.
坐在九曲湖(Serpentine Lake)畔看远处的落日余辉,洒满湖水.看眼前天鹅慢慢游荡...
 
月亮映衬着威灵顿拱门(Wellington Arch)上的和平天使,在伦敦的最后一夜,如此美丽...
再见伦敦,再见英国.
We will be back!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