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2017英伦之旅之四:小城故事(上)---在水一方

(2018-01-28 15:57:44) 下一个
在伦敦这个地方,仅仅待7天是肯定不够的,甚至待7个礼拜,都会觉得还有地方值得再去看看.既然将来我们总归还会回来,那就让我们暂且离开喧闹的伦敦,去周遭看看吧.
伦敦周围有太多美丽,古老的小城,而我们能够在英国停留的时间又太少太少了.
这次旅行因为没有租车,所以要出城只能坐火车,英国的火车票如果单买,非常贵,单程100来公里的距离,成人票价就要100英镑.我们买的是火车通票--BritRail London Plus Pass. 火车行相对于自驾行各有利弊.自驾相对自由,但是一天开几百公里的司机会比较辛苦,在欧洲古城穿行,停车常常也是一大考验;而火车行比较轻松, 但是行动范围受到局限,而且为了赶上一定班次的火车,你需要提前到达车站,好在我们手持通票,任何班次的火车都可以乘坐,这点倒是方便.
第一站是一个连名字都和水有关的地方--巴斯(Bath).
巴斯是英国唯一的温泉胜地.公元43年罗马人入侵不列颠,然后就开始在这个地方建造温泉浴场和宗教崇拜中心. 不知道是先有Bath这个单词,然后用这个单词命名了这个地方,还是因为这个地方太过著名,于是用这个地名充当了固定的名词--Bath指代洗浴.
巴斯是英国唯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位于在伦敦以西约150公里.虽然我们去的那天阴云密布,但是沿街乔治时代的独特建筑和整个城市呈现的慵懒氛围,还是让我感觉到了和历史厚重的伦敦截然不同的味道.
St John The Evangelist Church
在罗马帝国统治不列颠岛的时代,罗马人在巴斯修建了许多带有桑拿及泳池的大型浴室,还把这里定为水和智能女神米诺拉的领地,并建起了华丽的宫殿,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建筑大部分都被埋在了地下,直到19世纪末,英国又重新唤醒了这些沉睡在地下的古迹,现在这儿是世界著名的罗马温泉博物馆.
这些雕塑并不是古罗马的遗迹,而是当地人在18世纪巴斯城重新被大家认识的的时候仿造的.看来英国人也喜欢附庸风雅.
位于博物馆中心的大浴池是露天的,大浴池池边的阶梯、石头基座都是罗马时代的遗迹,这里的泉水保持在46度左右的自然温度,罗马人在公元60年左右,在这里建设了壮丽的建筑群,400年后,罗马人撤离(那正是西罗马帝国逐渐颓败,覆灭的时期),这儿建筑物开始逐渐破旧,除了中世纪一些麻风病人到这里寻求治疗之外,无人问津,直到17世纪末,这儿再次被发现,人们蜂拥而至.Bath小城再度繁荣.
古罗马人特别喜欢洗澡. 曾经有人问某一位罗马国王为什么每天都要洗一次澡,这位国王无奈地回答:“因为我太忙了,所以不能每天洗两次啊!" 沐浴是罗马人最爱的日常活动,就如同社交活动一样的普遍。澡堂也是罗马人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从一个人洗澡时使用的香料、按摩油的品质,以及随从人数的多寡,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社会地位。许多商业交易都在澡堂中进行决定,澡堂也是哲学家们交换意见、高谈阔论的绝佳场所。
驻足此处,遥想2000年前那些罗马人在此沐浴,交谈的情景.这么多年过去了,不变的只有这些黝黑的石头和那些挺拔的廊柱,它们就这么默默地矗立在那儿.
温泉池畔一古罗马装束的美妇人回眸一笑..
女神莎丽斯米娜瓦(Sulis Minerva)的铜像.曾经矗立在巴斯古罗马神庙,现在神庙已成废墟.浴场博物馆里陈列着很多当时的珍贵文物,它们真实地记录着过去的辉煌历史,旧时的城池在这里依然依稀可见,罗马时期的石雕和雕塑,真令人感慨在2000年前人类就有如此伟大的创举
曾经雄伟矗立于此的神庙已经荡然无存,只留下昔日神庙山墙的遗迹. 山墙中间雕刻的是Gorgon的头像, 据说他是女神Sulis Minerva神力的象征.
人们之所以用石头来塑像,那是因为石头的坚硬和持久,但是千年过去.石像也抵抗不了时间的侵袭.曾经那么圆润的美妇也只能破碎地如此丑陋了.
博物馆用幻灯来重现昔日古罗马胜景,儿子看得津津有味.花了2个多小时,我们就这么走过千年的尘封往事.
古罗马浴场,全场用大理石砌成,用嵌石铺地;。居中是大健身房,有喷泉两座。场子占地六英亩,可容一千六百人洗浴。洗浴分冷热水蒸气三种,各占一所屋子.
The Pump Room Restaurant 是巴斯最优雅的餐厅,可惜那日我们匆匆赶路,没有机会进去好好看看.
巴斯修道院(Bath Abbey)紧靠罗马浴场,它虽没有伦敦西敏寺华丽,也没有圣保罗大教堂壮观,但它却是同类建筑中最早期的作品,有着漂亮的典型哥特式尖顶。据说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英格兰国王埃德加(King Edgar)正是于973年在这里加冕登基的.它创建于7世纪,10世纪改建,12和16世纪重建,是英格兰西部最大的垂直哥特式建筑之一.
仔细观看修道院大门两边的雕塑,很有意思.它反映的是天使攀爬天梯通往天堂的景象,每一个细节都雕刻的那么精细.
修道院内部最引人的是正前方彩色玻璃窗画(Stained Glass),极其雄伟壮观,大大小小一共56块,讲述的都是耶稣的故事。这种彩色玻璃窗画的制造工艺相当复杂.阳光从室外透窗照来,整幅窗画的色彩便鲜活起来,笼罩着一层神圣的光晕,无论是否信奉基督,都会被这气氛感染而肃然起敬,整个人都变得虔诚起来。
抬头仰望,头顶上是美的让人窒息的扇形天花板,这种花纹和类似西敏寺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有些相似,只是不清楚到底是谁借鉴了谁..
虽然巴斯只是一个小地方,但是居然有很多名人埋葬在这个修道院,这是修改了皮特曼速记法的艾萨克.皮特曼Issac Pitman爵士的石棺.
修道院墙壁和石板地面下也埋葬着很多远至十七,十八世纪的名人.只是愧于本人对于英国历史知识的贫乏,这些人我都不认识.
巴斯的城市面积不算大,但它拥有英国最高贵的街道与曲线最优美的建筑,这一点就连伦敦也要气短一截。乔治亚时期的房屋建筑风格,是这座小城优雅的源头.
简.奥斯丁自1801年起在巴斯居住过5年, 于是也就有了一个小小的故居. 我们已经过了打卡游的时代,所以过门不入,直奔下一个更吸引我们的景点.
从巴斯中心往北沿Gay Street往山坡上走到底便是非常有特色的环形建筑,由建筑师老约翰·伍德设计,这个由30幢住宅组成的环被等分成三段,这个设计保证了从任何一个入口进入都能看见一个典型的立面。圆型广场绿草坪中央有棵很大的树,周围围绕着一圈外型一致的乔治时期的建筑.
这个圆环被称作为(The Circus),原名是国王广场(King's Circus)
四周建筑围绕起来的感觉很像我们去过的罗马竞技场. 据说当初的设计灵感正是源自於古罗马竞技场。1754年父亲老约翰.伍德(John Wood)在世时设计,儿子小约翰.伍德接续完成于1768年。现在被列为英国一级古迹..
在房屋外观上,老约翰.伍德也融入了希腊的古典艺术样式,不仅三层楼的街屋每环皆有不同的柱子样式,上面还有525个图案的装置艺术。
从the Circus广场继续往上走,很快就到了 皇家新月樓(Royal Crescent).
设计皇家新月的小约翰.伍德,延续了父亲的传承,相对象征太阳的圆形广场,皇家新月楼代表着月亮。它兴建于1767年至1774年间.由30幢房屋组合而成,是英国最大的乔治式建筑(建造于乔治王朝时期) ,也是英国18世纪最伟大的建筑之一。这可惜没有办法从空中拍摄如此壮观的建筑,平视而拍,LG用了5张照片拼接,也无法拍出那种气势.
至今两百多年,这里曾经是巴斯贵族们的住宅,许多名人望族的加持使之被誉为英国最高贵的街道。上流社会的生活在房屋内部留下了痕迹.
皇家新月楼1号是一个博物馆,展示着当初新月楼主人的起居摆设.
单单1号这一个单元就庞大,奢华的好像宫殿一样,据说,这座大楼里面的所有单元虽然装修风格各有不同,但基本结构是相似的.难以想象这排有三十套这样的宫殿隐藏在这个建筑里面.
从新月楼出来,站在维多利亚公园回首望去,发现它前面的这一大片草皮是有落差的.这个落差,有一个名字叫哈哈墙 (Ha-ha wall),这样凹陷的景观从远处看过来,视觉上看到的只是连绵的绿茵茵的草坪,但是它的这个落差却取代了直立高墙,有效地防止了外人直闯新月楼,但从楼中望向维多利亚公园的辽阔视野,却毫无阻碍.估计当时的建筑师很得意自己的创意,于是给它起名Ha-ha wall.
如果说巴斯和水的缘分是来自于温泉,那么我们要去的另一个小城就真的是面向大海, 在水一方了.
其实这次在安排小城之行的时候,我们一直在几个地点之间反复犹豫.是陪儿子去 Stratford-upon-Avon小镇, 看看莎士比亚的故乡, 还是陪老公去Dover看看和法国隔海相望的白崖以及Canterbury 大教堂? 吃早饭的时候和老Paul聊起我们的困惑, Paul说, Stratford坐火车来回要4-5个小时,太赶了.而Dover呢,当地人不好(哇,这可是前苏格兰场的警探说的,那肯定此地民风有问题了).他介绍我们去一个风景不一样的地方.
就这样,布莱顿(Brighton)不仅成了我们这次旅行当中,惟一行前没有做过攻略的目的地,而且也是如Paul所说的,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的地方.
建于1840年的布莱顿火车站,从伦敦Victoria车站出发,到此只需要51分钟.
布莱顿直到18世纪还是一个小渔村,它的兴起源于一篇文章.1753年,一个叫理查德·罗素的医生发表关于海水浴的论文,赞扬布莱顿海水对健康的益处,随后那些富人和病人纷纷来到此地.慢慢地这个城市开始繁荣起来.
走在布莱顿大街上,第一个让我感觉不一样的是,虽然这是应该最受欢迎的海边度假城市,可是我却在街上一棵棕榈树都看不到.是啊.是海边,可是不是热带的海边.
第二个不一样: 这个城市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挺拔的哥特式分格的教堂,相反,我居然恍惚觉得我到了印度泰姬陵似的,面对的是这么一个具有浓厚印度莫卧儿王朝风格的Royal Pavilion.
这儿曾经是19世纪摄政王,后来的英国国王乔治四世(King George IV)的行宫. 据说还是王子的乔治四世就特别钟爱这片海岸,他首先在布莱顿建造了度假农庄,并于1822年兴建行宫.设计者是英国建筑师 John Nash.自从乔治四世在此建立行宫以后,,也掀起了英国上流社会来布莱顿度假的潮流,于是,这座海边小城也被人们称作伦敦的“后花园”。
始建于 19世纪初的英皇阁不单单是布莱顿的象征,更作为欧洲最具异域风情的皇家建筑被载入建筑史册. 在受到当时欧洲盛行的“中国风”(Chinoiserie)影响之下,纳什在最初的草图上勾勒出一所具有中国皇宫式样的木结构建筑雏形。然而,对艺术极为敏感的乔治四世转而迷恋上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建筑形式,于是,英皇阁最终被建成为一座具有浓郁异域风情的混搭建筑
现在这个地方已经被改造成一间博物馆,可惜我们去的太早.博物馆还没有开门.于是就沿着四周逛逛吧.
大概是因为季节原因,海边的栈道空无一人.凭栏眺望,这儿的海水并不蔚蓝.好在那日天是蓝的.
远远地只看到一个不怕冷的弄潮儿在海滩戏水.这是第三个不一样.平常我们看到的海滩都是细沙.,布莱顿的海滩却是石滩,遍布小小的鹅卵石.据说很早以前这儿的海滩也是沙滩, 但后来处于防御的目的,从别的地方运了大量的鹅卵石过来将沙滩布满。这样敌人从海上打过来的话,鹅卵石滩涂坑洼不平,就比沙滩更难进行登陆作战。但这也苦了夏天光脚在海滩漫步的俊男靓女了吧.
我最喜欢布莱顿的地方,既不是那个皇家行宫,也不是它的大海,而是第四个与众不同的地方,远在英国,居然有这么一处幽静的巷子区,当地人称作The lanes.
这是一片非常适合闲逛的地方,原来是小渔村所在地,还保持原有街道的形态,现在这里改建成了很多小店和不同特色及价位的餐馆,还有很多手工艺首饰店铺.
这里的巷子比上海的弄堂,北京的胡同窄多了,有的地方仅供两人通行。
其实这个地方更适合夜晚来逛.昏黄的灯光把来往行人的身影斜斜地投射在巷陌间的小路上,就这么慢慢地走,慢慢地看,累了,随便找家街边的小酒吧进去坐坐,凭窗看看风景,看看路人,就这么把自己放松在布莱顿的暗夜里...可惜路途匆匆,也只能想想了....
据说布莱顿是英国同性恋之都,但是在街头漫步,我们没有什么感觉,也许是因为我们是反季节旅行吧.
上火车之前,倒是在这儿吃了一顿相当不错的中餐,也许是这儿的布莱顿大学在英国还小有名气,中国留学生不少,所以中餐馆不太敢糊弄嘴刁的学生们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