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里的栀子花开了一拨又一拨,真是清香随风啊。。。
说了,也许您也不会相信,在这过去的几个星期里,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从头到尾,观赏了第一部台湾电影电视作品 - 《光阴的故事》106集的台湾电视连续剧(是读了城里一位博主的精彩影评介绍后才决定看的,这里特别致谢了)。
这应该也是我2020年以来,世界瘟疫横行,居家隔离几个月里的意外收获之一。所以您现在就知道了,我是一个名副其实Totally Out of Date ,落伍几十年的人啦。其实我自己也很吃惊啊,没想到我到这把年纪,竟然还有兴趣,天天无节制追剧,一口气看完不说,我这颗千年老树皮层层包裹,历经沧桑的老心脏还能为了一部电视连续剧深深感动呢。
今天就来说说岁月长河里,我看电影的那些老故事。说实话,我小时候可是个当之无愧的‘看电影大王’(那是还没有电视机的年代)。 上小学后,头几年里,成天肚子里爬满了饥饿的虫子,日夜都叫得咕噜咕噜的,在我妈省级机关食堂里吃饭,按人头定量买来的,糠麸黑面飞机包菜大馅包子,一点油星都没有,吃了不填肚子,立马就饿了。学习用的课本也是黑黄乎乎,高低不平的再生纸作的。在那粗糙的再生纸作业本上写家庭作业,还真遭罪呢,字总是写得磕磕绊绊的,横不平,竖不直,一不当心还断铅笔芯儿。
可是老光阴的寒暑假里,学生场电影那可真叫看得个爽啊!学校放假前一天,发完成绩单后,小学班主任再给每人发张假期学生场电影单儿。 我拿到后,先填上自己的名字班级,再在要看的电影旁边打好了勾,带着父母给的钱,就去总务科,排队交单子,付钱,领电影票。
那时订的寒暑假学生场电影票,3分钱一张票,各种各样的电影,也不管啥是少儿不宜的。不过那会儿电影尺度再大,也不过就是个短短的男女接吻镜头。记得有一次,一部电影里演的是一对年轻的男女勘探队员,双双掉队后,在深山里两人互助求生,产生朦胧感情,最后男主角冒着生命危险,把正要掉下悬崖的女主角,一把拉救了回来,劫后余生,然后就有了一分钟不到的,两人相互拥吻的激情戏。他俩每接一个吻,全场小孩子(包括我和我姐)就齐声跺脚,大叫‘矮油’(南京方言‘哎哟’),真有排山倒海,掀翻影院屋顶之势,那时中国的孩子,营养瓜菜代,发育晚,十几岁了,上了中学还分男女界线,相互不说话呢。我和我老初二的同学们应该是等到下乡当知青后,才从地头场院里,老乡们男女之间那些津津乐道,永远开不完的荤笑话里,接受了性教育启蒙吧。
上小学五年级时,全校作文比赛,也不知咋整的,我得了个全校第一名(我本平庸之辈,所以小时候的这种事也会拿出来炫耀,请不要砸砖啊),我爸对我的奖赏是暑假电影票不限量,那个夏天,我和我姐在南京鼓楼曙光电影院里看了至少有60多部电影呢。
五十年代末,60年代初,我父母也带着我们姐俩看过中苏合拍的《风从东方来》还看过些国外进口电影如英国片《冰海沉船》,而大多数是苏联片子如《苦难的历程》《基辅姑娘》《复活》《白痴》《俩姐妹》《红帆》啥的。因为我家无论吃月饼,看电影还是出门去玩,都是平均主义, 家里四口人,每人有份,所以父母想看的电影,我们年纪太小,也带着去。记得我看那个苏联的《复活》根本不懂什么意思,只是忙着在影院里吃父亲从电影院隔壁的老回民馆子马祥兴买来的四角多钱一个的高价牛肉包子。那会儿困难时期,父母的工资大部分都用来买高价食品给我姐俩增加点营养了。回忆起来,刚上小学一二年级时,看过一部中法合拍的儿童彩色影片《风筝》,是说中法儿童友谊的,当时觉得太好看了!现在还记得那个漂洋过海,被法国男孩捡到的中国彩色风筝是个拿金箍棒的孙悟空,电影里法国男孩的妹妹,是个金发碧眼像小公主一样,特别可爱的小姑娘。
我上了中学后,也就是文革前两年,就开始左了。那时的电影就更强调革命,阶级斗争了,《烈火中永生》《青松岭》《英雄儿女》《千万不要忘记》《年轻一代》就是那会儿看的。。。
后来嘛,十年浩劫开始了,几乎所有文革前拍的电影都是大毒草了,我从小爱看电影的生涯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我的家庭出生是不允许参加红卫兵的,14岁时却和一女同学偷偷跟着她邻居家,哈尔滨建工学院的女儿和她的几个大学同学混出去大串联了。在上海海燕制片厂看大字报时,正赶上给牛鬼蛇神发工资,就被人群卷着,拥挤到了一个露天舞台的最前面,清清楚楚见到了三四米外站在台上的孙道临,赵丹,张瑞芳等。被叫到名字,正被斗的名演员们,先自报工资是多少,然后认罪,等造反派允许说下去后,就下台来。记得赵丹,张瑞芳先从另一边的台口下去了,而我和那几位建工学院大学生正堵在孙道临要下台的这一边台口,见他走来,我们就一起拼命往后挤挤,给他让出点地方从台上下来。孙道临看我们为他腾出了地儿,临下台时还向我们微笑着轻轻地点了点头,向我们无声地道谢。亲见孙道临在大难中还是保持着他那份不卑不亢,沉稳镇静的绅士君子风度,真是令人打心底里佩服,难以忘怀。
中国经典怀旧电影 1963 《早春二月》, 主演:孙道临、上官云珠、谢芳等影片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
还记得在乡下当知青,一个夏天的傍晚,和村里人,走了十几里路,赶到县城中学的操场上看免费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那可是全场男女老少哭声震天啊,其实现在回想起来,人们也就是借着电影放声痛哭,渲泄一下自己内心压抑久远的各种痛苦。还记电影散场后,走在回村的田间小路上,皎洁月光下看到同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一个个哭得又红又肿的双眼,也许她们从卖花姑娘的身世想到了自己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辛苦劳作在田间,秋收后,还是挣不回一家老小口粮,长年喝粥吃不饱,过年也不能给孩子们作件新衣裳的穷日子,还有包办婚姻,婆媳不和,夫妻打架。。总之贫贱夫妻百事哀!在一片蛙唱虫鸣声中,一路上断断续续就听见她们轻轻啜泣声了。
那个看《卖花姑娘》的夜晚,我没有流泪,因为文革时期,长期的忍受和压抑,不知不觉中,我的泪腺干涸,渐渐地,失掉了哭泣的功能。即使文革结束,万物复苏后,在我老爸的葬礼上,(他幸运地熬到了平反,本该多活几年可以自由听贝多芬的好日子,却在60多岁时就走了),我万箭穿心,却是欲哭无泪,那时我以为我这辈子就再也不会哭了。没想到的是,三十年余前,我来到了美国。当我第一次踏进一家基督徒教会的门,当唱诗班的赞美诗轰然响起的瞬间,我突然浑身震颤,胸口冲上一股热流,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喷涌而下。我拼命压低了我的哽咽,哭得止也止不住。。。
以下是我文革前,上小学初中时看过的电影,很多都想不起来了,如果您在文革前也看过以下的电影,那我们就击掌握手同代人了。
《一江春水向东流》(记得是在玄武湖看的露天电影)《天仙配》《永不消逝的电波》《摩雅傣》?《林则徐》《女篮5号》《五朵金花》《上甘岭》《山间铃响马帮来》《柳堡的故事》《神秘的旅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英雄虎胆》《国庆十点钟》《英雄小八路》《祝福》《林家铺子》《宝莲灯》《西游记》《五彩路》《马兰花》《小铃铛》《大李老李和小李》《哥俩好》《女理发师》《乔老爷上轿》《甲午风云》《阿诗玛》《刘三姐》《早晨二月》《舞台姐妹》《抢新郎》《花儿朵朵》《小刀会》《苦菜花》《冰山上的来客》《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李双双》《枯木逢春》《秘密图纸》《小兵张嘎》。。。
前院开了满树的木玉兰,也是芬芳送远啊。
未完待续
原创拙文,请勿转载,谢谢!
请欣赏50,60年代的名演员们是不是个个天生丽质,清纯自然啊?
《五朵金花》- -杨丽坤
《女理发师》- -王丹凤
《柳堡的故事》- -陶玉玲
剧照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写错了应该是第二期,只记得部份电影如《五朵金花》,秦怡、王晓棠等名演员但他们的电影几乎没印象了,但还记得《冰山上的来客》《阿诗玛》《刘三姐》等部份………。
来看你的新帖人多我不去那里挤了,就在这里留言并祝小溪姐姐写博、周末愉快!
栀子花有我的童年记忆。小时候上学放学都经过经过一个老奶奶家,她家有两棵很大的栀子树,比我人还高。花开得季节,遇到奶奶,喊她一声,她总是很高兴地说“乖乖,过来,拿几朵花”。我会把它戴在头上,或者夹在衣服扣眼上,闻着栀子花的香味一整天:)
姐姐这个年龄的人,经历了太多人生的起起伏伏,可以想象你这样一个情感细腻丰富的人在那样的经历中身心所受到的折磨。所幸一切都过去了,姐姐有闲暇的时候多写些文章吧,这些文字留下来为后来的人回顾文革的历史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
祝小溪姐姐健康快乐!
没敢看妹妹去年七月《The Thorn Birds》书评,现在正在读几页犯困的阶段。一定要向妹妹学习,首先要咬牙坚持读到非读不行的阶段。
从心底里真是很敬佩妹妹的人品和才气(这是每次拜访你博客后的都有的感觉),常读你的佳作也激励我不放弃写博,其实我写博文的初衷就是想延缓老年痴呆,现在越来越常有干坐在电脑前,键盘敲不下去,什么也写不出来的日子,脑子退化,是不争的事实。但还是很感谢妹妹的提醒,我最近的心境的确很杂烦来,读了你的书评后,也打算学你,看看书,好静下心来。家里现成的书不少,请教 一下,记得你读过《The Thorn Birds》 , by Australian-born Colleen McCullough, 500 more pages,是不是很吸引人,可以一口气读下去吗。我只一口气读过700多页的《 Gone with Wind》,原来读过的英文小说都不是太厚的。祝暖冬妹妹阖家健康平安!
喜欢那些演员和电影,谢谢分享!
您的百岁婆婆是虔诚的基督徒,上帝必看顾祝福她老人家和她的子孙。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7575/202004/54553.html
点点从小耳濡目染,受爱好京剧的父母的影响,加上自己的人文底蕴厚实,你的剧评真是写出了水平!书签了,等我看过剧后,再去细品学习点点精妙的剧评写作。祝好!
问好小溪姐姐!
我在美国生活三十年后的今天,尤其是在这几个月瘟疫横行的日子里,感到和国内的亲朋老友同学的交流越来越难,难有共同语言,长叹心灵深处那个家乡早已不仅是物也不是,人更已非啦。才能真正体会当年海峡两岸遥遥相望,亲情分割四十年不能团圆的无望和悲哀。
恭祝您和家人一切平安顺利。多保重!
小溪敬上
你如果那里可以种茉莉花,就可以中栀子花,南京冬天很冷,夏天很热,却是栀子花满城飘香。
太羡慕你家栀子花了!我家的叶子老是枯锈,长不大。有什么养殖秘方吗?
我的天,小溪这里简直就像一个电影博物馆,资料太丰富了,加到艺术帖里去,多谢!
姐姐列出的许多电影我也看过,记得小时候为了省钱,我们还坐在荧幕的反面看过。
姐姐周末愉快!
随着你娓娓道来的影名,和你一起重温过去的日子。不好吃还定量的粗粮,三分钱的电影,走下批斗台依然不吭不卑的孙道临...。这些历史,不该被遗忘。
我也想去看“光阴的故事”了。
刚到台湾时,我尚在童稚之年。当时台湾风雨飘摇、生活困难。看个电影就是最大的享受了。离我家走四、五站公车站有個蹩脚(次级)的“明星戏院”。就连那里,也得半年一载才能去一次。幸好隔一阵的晚间就会有队伍来村子里放映露天电影。吃过晚饭,我们就各自拿个小竹凳子去占位置。但最担心的是老天不帮忙,如果下起雨来,只好扫兴回家。
时隔七十年,在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有三个(种)电影。
(1)《国魂》:1948年由香港永华影业公司拍摄,根据吴祖光的话剧《正气歌》改编,卜万苍导演,男主角是刘琼(饰文天祥)。内容是讲南宋末抵抗元军,主要是文天祥坚贞不屈、从容就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故事。当时国民党以此激励战士、群众,喊出“我们已经无处后退,只有勇敢向前!”我曾碰到一个曾参加淮海(徐蚌)会战的老兵,他告诉我在接战前夕,在阵前也放映了这部电影,激励大家勇于报效党国、杀身成仁!当时在台湾一演再演,连我都看了好几次,感动得不得了。但是过了一两年就禁演了,有两个原因:(A)部分演员譬如刘琼等和原作编剧吴祖光都“附匪”了;(B)朝鲜战争(韩战)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前来保卫台湾,我们不会做文天祥了,很快就要反攻大陆了!
(2)《月儿弯弯照九州》:1952年由香港新华影业公司拍摄,导演是屠光启,女主角是陈云裳。演员还有王元龙、洪波等。剧情描写一个苦命的渔家女阿花,经不起诱惑,跑到大城市,遇到种种的坏人,最後阿花被人毁容,她愤怒而杀人,终于被判死刑,离开了痛苦的人生。这个电影非常感人!电影中的主题曲是承袭拍摄于1947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电影插曲《月儿弯弯照九州》,由“金嗓子”周璇演唱:1952年,香港新华影业公司发行影片《月儿弯弯照九州》主题曲的唱片版,由邓白英灌录,后一曲走红。此歌后又经台湾歌星邓丽君翻唱,红极一时。
这部电影中的坏蛋由洪波主演,演得非常好!洪波是个鬼才,特别能演坏人。他是我父亲老友。据说他抽大烟,戒不了。跑到台湾烟瘾发了,十分痛苦。有关当局请示蒋介石,蒋为了拉拢“自由影人”与中共做文艺斗争,特许给予他大烟抽。当时我父亲就说:“这贼孩子将来不得好死!‘果然他后来潦倒,跑到中华路的天桥上跳下去,被火车碾得体无完肤,也够惨的!
(3)好莱坞的“西部片“:当时小孩们很喜欢看好莱坞的”西部片“,不但都是彩色的,还有精彩的打斗。每当看到好人——约翰韦恩(John Wayne)出场,我们就很起劲;每当他开枪打死一個坏人——红番(印第安人),大家就鼓掌。 十多年后我来到美国,才知道這些”西部片“都是BS! 现在好莱坞也不敢再拍這种BS电影了。族群之间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基础,我希望再也不会看到类似這种”西部片“的文艺作品。
也许说得太多了,就此停笔.等看妳的下集。
卜一敬上
小溪姐姐记忆力真好,居然记得这么多电影名字,我八十年代也定了电影画报,对这些老明星还是很熟悉的,我肯定看过《一江春水向东流》《天仙配》《永不消逝的电波》《林则徐》《女篮5号》《五朵金花》《上甘岭》《柳堡的故事》《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祝福》《林家铺子》《宝莲灯》《西游记》《甲午风云》《阿诗玛》《刘三姐》《早晨二月》《舞台姐妹》《小刀会》《苦菜花》《冰山上的来客》《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枯木逢春》《小兵张嘎》。。。五朵金花的杨丽坤是个美人胚子,可惜了,还有这里的秦怡,王丹凤等。谢谢小溪姐带来这旧时光里的美好回忆,祝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