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长河里看电影的老故事(上)
文章来源: 小溪姐姐2020-04-30 19:36:23

后院里的栀子花开了一拨又一拨,真是清香随风啊。。。

说了,也许您也不会相信,在这过去的几个星期里,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从头到尾,观赏了第一部台湾电影电视作品 - 《光阴的故事》106集的台湾电视连续剧(是读了城里一位博主的精彩影评介绍后才决定看的,这里特别致谢了)。

这应该也是我2020年以来,世界瘟疫横行,居家隔离几个月里的意外收获之一。所以您现在就知道了,我是一个名副其实Totally Out of Date ,落伍几十年的人啦。其实我自己也很吃惊啊,没想到我到这把年纪,竟然还有兴趣,天天无节制追剧,一口气看完不说,我这颗千年老树皮层层包裹,历经沧桑的老心脏还能为了一部电视连续剧深深感动呢。

今天就来说说岁月长河里,我看电影的那些老故事。说实话,我小时候可是个当之无愧的‘看电影大王’(那是还没有电视机的年代)。 上小学后,头几年里,成天肚子里爬满了饥饿的虫子,日夜都叫得咕噜咕噜的,在我妈省级机关食堂里吃饭,按人头定量买来的,糠麸黑面飞机包菜大馅包子,一点油星都没有,吃了不填肚子,立马就饿了。学习用的课本也是黑黄乎乎,高低不平的再生纸作的。在那粗糙的再生纸作业本上写家庭作业,还真遭罪呢,字总是写得磕磕绊绊的,横不平,竖不直,一不当心还断铅笔芯儿。

可是老光阴的寒暑假里,学生场电影那可真叫看得个爽啊!学校放假前一天,发完成绩单后,小学班主任再给每人发张假期学生场电影单儿。 我拿到后,先填上自己的名字班级,再在要看的电影旁边打好了勾,带着父母给的钱,就去总务科,排队交单子,付钱,领电影票。

那时订的寒暑假学生场电影票,3分钱一张票,各种各样的电影,也不管啥是少儿不宜的。不过那会儿电影尺度再大,也不过就是个短短的男女接吻镜头。记得有一次,一部电影里演的是一对年轻的男女勘探队员,双双掉队后,在深山里两人互助求生,产生朦胧感情,最后男主角冒着生命危险,把正要掉下悬崖的女主角,一把拉救了回来,劫后余生,然后就有了一分钟不到的,两人相互拥吻的激情戏。他俩每接一个吻,全场小孩子(包括我和我姐)就齐声跺脚,大叫‘矮油’(南京方言‘哎哟’),真有排山倒海,掀翻影院屋顶之势,那时中国的孩子,营养瓜菜代,发育晚,十几岁了,上了中学还分男女界线,相互不说话呢。我和我老初二的同学们应该是等到下乡当知青后,才从地头场院里,老乡们男女之间那些津津乐道,永远开不完的荤笑话里,接受了性教育启蒙吧。

上小学五年级时,全校作文比赛,也不知咋整的,我得了个全校第一名(我本平庸之辈,所以小时候的这种事也会拿出来炫耀,请不要砸砖啊),我爸对我的奖赏是暑假电影票不限量,那个夏天,我和我姐在南京鼓楼曙光电影院里看了至少有60多部电影呢。

五十年代末,60年代初,我父母也带着我们姐俩看过中苏合拍的《风从东方来》还看过些国外进口电影如英国片《冰海沉船》,而大多数是苏联片子如《苦难的历程》《基辅姑娘》《复活》《白痴》《俩姐妹》《红帆》啥的。因为我家无论吃月饼,看电影还是出门去玩,都是平均主义, 家里四口人,每人有份,所以父母想看的电影,我们年纪太小,也带着去。记得我看那个苏联的《复活》根本不懂什么意思,只是忙着在影院里吃父亲从电影院隔壁的老回民馆子马祥兴买来的四角多钱一个的高价牛肉包子。那会儿困难时期,父母的工资大部分都用来买高价食品给我姐俩增加点营养了。回忆起来,刚上小学一二年级时,看过一部中法合拍的儿童彩色影片《风筝》,是说中法儿童友谊的,当时觉得太好看了!现在还记得那个漂洋过海,被法国男孩捡到的中国彩色风筝是个拿金箍棒的孙悟空,电影里法国男孩的妹妹,是个金发碧眼像小公主一样,特别可爱的小姑娘。

我上了中学后,也就是文革前两年,就开始左了。那时的电影就更强调革命,阶级斗争了,《烈火中永生》《青松岭》《英雄儿女》《千万不要忘记》《年轻一代》就是那会儿看的。。。

后来嘛,十年浩劫开始了,几乎所有文革前拍的电影都是大毒草了,我从小爱看电影的生涯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我的家庭出生是不允许参加红卫兵的,14岁时却和一女同学偷偷跟着她邻居家,哈尔滨建工学院的女儿和她的几个大学同学混出去大串联了。在上海海燕制片厂看大字报时,正赶上给牛鬼蛇神发工资,就被人群卷着,拥挤到了一个露天舞台的最前面,清清楚楚见到了三四米外站在台上的孙道临,赵丹,张瑞芳等。被叫到名字,正被斗的名演员们,先自报工资是多少,然后认罪,等造反派允许说下去后,就下台来。记得赵丹,张瑞芳先从另一边的台口下去了,而我和那几位建工学院大学生正堵在孙道临要下台的这一边台口,见他走来,我们就一起拼命往后挤挤,给他让出点地方从台上下来。孙道临看我们为他腾出了地儿,临下台时还向我们微笑着轻轻地点了点头,向我们无声地道谢。亲见孙道临在大难中还是保持着他那份不卑不亢,沉稳镇静的绅士君子风度,真是令人打心底里佩服,难以忘怀。

中国经典怀旧电影 1963 《早春二月》, 主演:孙道临、上官云珠、谢芳等影片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

还记得在乡下当知青,一个夏天的傍晚,和村里人,走了十几里路,赶到县城中学的操场上看免费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那可是全场男女老少哭声震天啊,其实现在回想起来,人们也就是借着电影放声痛哭,渲泄一下自己内心压抑久远的各种痛苦。还记电影散场后,走在回村的田间小路上,皎洁月光下看到同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一个个哭得又红又肿的双眼,也许她们从卖花姑娘的身世想到了自己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辛苦劳作在田间,秋收后,还是挣不回一家老小口粮,长年喝粥吃不饱,过年也不能给孩子们作件新衣裳的穷日子,还有包办婚姻,婆媳不和,夫妻打架。。总之贫贱夫妻百事哀!在一片蛙唱虫鸣声中,一路上断断续续就听见她们轻轻啜泣声了。

那个看《卖花姑娘》的夜晚,我没有流泪,因为文革时期,长期的忍受和压抑,不知不觉中,我的泪腺干涸,渐渐地,失掉了哭泣的功能。即使文革结束,万物复苏后,在我老爸的葬礼上,(他幸运地熬到了平反,本该多活几年可以自由听贝多芬的好日子,却在60多岁时就走了),我万箭穿心,却是欲哭无泪,那时我以为我这辈子就再也不会哭了。没想到的是,三十年余前,我来到了美国。当我第一次踏进一家基督徒教会的门,当唱诗班的赞美诗轰然响起的瞬间,我突然浑身震颤,胸口冲上一股热流,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喷涌而下。我拼命压低了我的哽咽,哭得止也止不住。。。

以下是我文革前,上小学初中时看过的电影,很多都想不起来了,如果您在文革前也看过以下的电影,那我们就击掌握手同代人了。

《一江春水向东流》(记得是在玄武湖看的露天电影)《天仙配》《永不消逝的电波》《摩雅傣》?《林则徐》《女篮5号》《五朵金花》《上甘岭》《山间铃响马帮来》《柳堡的故事》《神秘的旅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英雄虎胆》《国庆十点钟》《英雄小八路》《祝福》《林家铺子》《宝莲灯》《西游记》《五彩路》《马兰花》《小铃铛》《大李老李和小李》《哥俩好》《女理发师》《乔老爷上轿》《甲午风云》《阿诗玛》《刘三姐》《早晨二月》《舞台姐妹》《抢新郎》《花儿朵朵》《小刀会》《苦菜花》《冰山上的来客》《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李双双》《枯木逢春》《秘密图纸》《小兵张嘎》。。。

 

前院开了满树的木玉兰,也是芬芳送远啊。

未完待续

原创拙文,请勿转载,谢谢!

 

请欣赏50,60年代的名演员们是不是个个天生丽质,清纯自然啊?

《五朵金花》- -杨丽坤

《摩雅傣》- -秦怡

《女理发师》- -王丹凤

《柳堡的故事》- -陶玉玲

 

剧照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