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唱赞歌献祖国
白继周
最近网上盛行藏族歌手齐丹布演唱的歌曲《我唱赞歌献祖国》。个人理解,这首歌之所以红起来,一是应景十月一日的祖国76周岁诞辰,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二是歌词凝练有意境,旋律清新悠扬便于传唱;三是歌手的音质确实漂亮,高音区音色明亮,具有穿透力。为了便于讨论,我先将吴国清撰写的歌词推荐于后:
白云朵朵,山鹰飞过,马头琴弦上春风在述说。
牧歌流淌,梦想辽阔,那是心中的漩涡。
我唱赞歌献祖国,最美的旋律在心窝。
一寸山河,一首赞歌,美好时光处处花开朵朵。
月光抚摸,梦里村落,欢腾毡房里岁月在唱歌。
温暖灯火,点亮山河,那是母亲的轮廓。
我唱赞歌献祖国,今天的梦想最蓬勃。
万里山河,万般春色,追梦画卷那里有你有我。
可以看出,词作家素养独具,意境非凡,卓尔不群。
对于这样难得的歌词,曲作家夏富东当仁不让,配用优美动人的旋律,给歌词插上了翅膀,让词曲珠联璧合,脍炙人口。
正因为这首歌火了,就有好多人蹭热度,纷纷以教歌的名义拍视频上传网络。有一句一句领唱的,也有用琴弹谱的。无论哪种方式都起到了音乐科普的作用。但作为专业角度,从教唱歌的实际出发,就存在一定的不足了。
大家知道,教育是一门科学,教唱歌更需要一定的专业,不是能识谱会唱歌就能够胜任。
根据个人的粗浅认知,唱歌必须从分析入手,如定调高低,节拍形式,速度快慢等,然后逐步实践。也就是从介绍歌词入手,先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唱曲谱,让优美的旋律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配词,一句一句,循序渐进。尤其是旋律中的关键节点,比如特殊的休止符、切分音、旋律走向、情感渲染等,一定要分析到位,一遍一遍,不厌其烦。
具体到这首歌唱祖国的歌曲,首先要肯定歌词的凝练:马头琴弦上春风在述说;月光抚摸,梦里村落;一寸山河,一首赞歌;万里山河,万般春色。通过分析歌词引导学生升华意境。
对于旋律,不需要过多分析,老师领唱一遍曲谱,那优美的韵律马上就能激发兴趣,让学习者欲罢不忍。
最后说到攻难克坚,也就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这是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检验老师水平的试金石。
这首歌的难点在于切分音的教学:“牧歌流淌”中的“流”,配谱为八分音符5(半拍)和八分音符6(半拍) 同音连线到后一拍的十六分音符(1/4拍),共享用时值5/4拍;“淌”所配曲谱为八分附点音符1(3/4拍)和同音连线的四分音符1(1拍),共享用时值7/4拍。“流”是标准的切分音,唱完一拍后等第二拍下落后马上转“淌”。第二段歌词中的“温暖灯火”中的“灯火”也类同。
类似的还有“最美的旋律在心窝”中的“美的”,“美”配谱十六分音符6(1/4拍)和十六分音符1(1/4拍)同音连线的八分音符(半拍),共享时值一拍。“的”的音符是两个十六分音符21(各占1/4拍,共半拍)。这句词中的“旋”,也要重视,配谱是中音56和高音1,其中的5和高音1都是十六分音符(1/4拍),而中间的6却是八分音符(半拍),这一句也是切分音,典型的“W”音型,也就是把一拍分成四份,第一份是5,第二份和第三份是6,最后一份是高音1。诸如此类的,这首歌中还有几处,都必须辅导学生一一过关。
最后说说歌手对高音区的处理。这首歌的高潮是“我唱赞歌献祖国”,“我唱赞歌”是上行旋律,“献”是全曲最高音域235,大多人唱到这里音色都会“虚”,而齐丹布的音色却能高亢明亮、有磁性、极具穿透力。这是齐丹布成就本曲的功底,并非人人都能达到。所以这时的老师要因势利导:唱歌要根据个人的音域来定调,不要盲目飙高音。
最后提醒一点的是,网上琴弹曲谱时出现前后倚音都一一登场,这种作为看似滴水不漏,其实画蛇添足。因为倚音是没有时值的,它只限定了演唱时滑音的范围,也就是说,倚音只提醒演唱者,而乐手没必要生搬硬套。
作为文章结尾,我只能这样提醒教歌者:我们现在的教学生唱,是为了学生今后不教也会唱,没有老师也能唱。如果让学生永远跟着老师转,则是老师的失职,更是教育者的最大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