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乡镇卫生院工作多年,还经常下大队、生产队从事预防和治疗工作,如化验大便、灭钉螺、发抗疟药、治疗血吸虫病、设医疗点等等,这样就免不了住在农民家里,多则住个一年半载,少则十天半月。于是我就有了许多房东,其中大多数房东的印象已经模糊了,但是除了在流年剪影中提到的那家外,还有两家房东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至今回忆起来好像就在眼前。
这第一家房东是江阴人,夫妻两人,有一双儿女,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尚未娶亲。老太和儿子在生产队挣工分,老头子是生产队的管水员,这管水员的工作虽比其他农活要省力些,但责任却很重大,渠道里放水时要把田岸扒开,让水流到田里去,待灌好水,又得把田岸上的缺口给堵起来;有时半夜下起暴雨来,老头子也得冒着雨到田头,有的田不需要水得赶紧把水排掉,以免淹了庄稼。所以队里的管水员一般都是五十岁上下的老农担任,一则他们有经验,二则责任心也强,房东老头做这管水员也挺认真的。这家人最奇怪的是三个人却是分开吃饭,儿子和母亲在一起吃,老头一个人吃。开始我只当是老两口感情不好,但后来看看又不象,因为老夫妻俩睡一张床,夜里老夫妻俩讲家常的声音不断从墙面的空梁上传过来。我在房东家搭伙与老太一起吃饭,老太对我很好。有时老太烧些好吃的菜或者裹馄饨等也不忘给老头端上一碗。我感到很滑稽,暗暗纳闷,因为毕竟是萍水相逢,也不好意思打听问讯。后来还是老太在闲聊中告诉我老夫妻俩分开吃饭的秘密。原来大跃进时吃饭不要钱,那时有句口号叫“敞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可没几时,生产没鼓起劲来,粮食倒是吃光了;接下来又是三年自然灾害,农村里家家缺粮。老头人高马大,食量也大,全家的粮食给他一个人吃也不够,老太没办法只好带着两个儿女与他分开吃。老头常去挖些野菜羼着吃,总算度过了那饥饿的岁月。我问老太,现在日子好过了,为什么还分开吃?老太笑笑说:“习惯了。”
这事真令我感慨万千,温饱是人生最起码的要求,一旦受到饥饿的威胁,亲如夫妻也会异爨分餐,真是人世间的悲剧。好在厄运已经成为历史,今天丰衣足食的年轻一代很难想象那饥饿的滋味。
我的第二家房东是本地人,家中仅母子俩。这家人家算是农村里很贫穷的人家了,也因为穷的缘故,儿子已三十好几了,还没娶上亲;除了穷外,这儿子还有个致命伤,因幼年时生过瘌痢头,所以头上没有几根毛,队里人送给他一个雅号——二秃(据说队里原来还有一个大秃,多年前已去世)。这二秃除了头上没有毛外,五官倒也还端庄,脾气也挺好的,待人和和气气。为了儿子娶不上媳妇,老太着了急,托三托四托人张罗,队里上了年纪的女人都很为他卖力,但卖力归卖力,效果却不显著。我住到他家的时候,刚好是春天快过去,布谷鸟嘎嘎嘎咕的叫个不停,二秃不知是无聊还是别的原因,喜欢学布谷鸟叫,而且还要加以发挥。好多次我看见他一边挥着一根梢上绑着一把破扇子的长竹竿赶着鸭子,一边“嘎嘎嘎咕,杨老太婆,嘎嘎嘎咕,光棍好苦”的叫唤,感到好笑得很。二秃娘俩负责队里200多只鸭子的饲养,那年月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家禽只能集体饲养,二秃娘俩因为养着这么多鸭子,队里允许他们留下很少鸭蛋自己处理,所以队里的女人们倒蛮拍这“鸭司令”的马屁,我每次回城里,二秃娘也让二秃称几斤蛋卖给我。
这二秃找不到老婆,把老太急得要死,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这辈子要断子绝孙了,我总是劝她不必着急,船到桥,直瞄瞄。这句话倒给我歪打正着,说对了。这队里有一个寡妇,丈夫死了三年,有一个女儿已经十多岁了,这寡妇因为家中没有男人,日子过得颇为艰难。二秃娘常叫二秃去帮忙干些重活,这寡妇也常给娘俩做些鞋头手脚,这一来二去,二秃与寡妇悄悄的好上了,队里人都知道了,就瞒着老太一个人。这二秃自与这寡妇搭上手后,经常半夜才回屋,因我与他住一间屋,所以叫我为他保密,二秃为了感谢我,隔三差五就送几个鸭蛋给我。时间久了,毕竟给老太知道了,不想老太极力反对,原因是这女人比她儿子年龄大,又有一个拖油瓶女儿,她觉得自己儿子是个童男子,讨一个二婚头太吃亏。娘俩为此经常争吵,我就在两人之间作和事佬,劝劝儿子,又劝劝娘,也许是老太拗不过儿子,也许是老太想想儿子实在自身条件太差,于是对儿子与这个寡妇的来往就眼开眼闭,默认了。到我离开他家的时候,二秃很高兴的准备张罗结婚了。
现今寡妇再婚是很平常的事,结婚后离婚在农村也不再被人在背后指指戳戳。但在六十年代的农村,寡妇再婚确是会被人看不起,好多死去丈夫的女人只好在艰难困苦中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