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德里之库特布高塔
众所周知,印度最普遍的宗教是印度教。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印度还是伊斯兰教影响巨大的国家,拥有除印度尼西亚之外最大的信众群体,信众达二亿之多,并且是世界上清真寺数量最多的国家。
到印度的第一天(9月27日),下机伊始,我们去访古張望的第一个地方,是一座伊斯兰教的古建筑——库特布高塔 (Qutb Minar)。此塔位于首都德里南郊十五公里处。这是公元十二世纪末,德里苏丹王国的开国君主 库特布丁·艾依拜克(Qu?b ud-Dīn Aibak)所建,始建于AD 1192, 建成于AD 1220年。
图1
图2
走进塔园,绿树婆娑,芳草茵茵,安静肃穆,和外面的喧闹和脏乱形成鲜明对比。举头望塔,塔背衬蓝天白云,挺拔雄壮,概然大观 (图1、2)。塔身呈赭红色,上有雕刻的精美花纹和《古兰经》(图3),显示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塔分五层,高七十三米,据说是德里的最高建筑,被誉为印度的七大奇迹之一。它以红砂岩和大理石为建筑材料,共有379级台阶。直径从底部的14.3米逐步缩小至顶层的2.7米。它在1993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图4)。
图3
图4
德里苏丹的势力来自波斯和阿富汗的穆斯林古尔王朝,在十二世纪晚期侵入印度次大陆后,击败印度教的王国,在印度北部建立起了第一个伊斯兰王国。此时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南宋中期。
库特布丁·艾依拜克本是突厥人,早年曾是一名奴隶,为古尔王朝的苏丹之弟穆仪兹丁·穆罕默德效力。将军拔于卒武,库特布丁最终以战功成为古尔王朝的领军人物,占领印度北部后,又成为了占领区的实际统治者。在穆罕默德身亡后,他宣布独立,建立德里苏丹王国,自立为苏丹。从奴隶成为了将军,而又从将军成为了国王,那是一个乱世英雄起四方的时代。
图5
图6
图7
在库特布高塔处,曾建有印度历史上的第一座清真寺,叫库瓦特·乌尔·伊斯兰清真寺,而库特布高塔其实就是该清真寺的宣礼塔。如今,寺毁塔存,空留满园的断垣残壁 (图5-7),安静地伫立在夕阳晚照之中(图8、9),显得宁静而沧桑。
图8
图9
库瓦特·乌尔清真寺有着一种特别的涵义,它不但是印度次大陆上的第一座清真寺,而且修造于印度教神庙的原址上。因此,此寺开启了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宗教冲突。据历史记载,库塔布丁摧毁了27座印度教和耆那教寺庙,用拆下的材料兴建了库瓦特·乌尔清真寺。在清真寺周围回廊的石柱上,今天仍可见到原来印度教寺庙的各种装饰图案。由于伊斯兰教不允许图形崇拜,原来石料上的人形图案的脸部均被毁去。
塔园中还有一景,是一塔的基座,俨然大块,表面斑驳沧桑(图10)。 据介绍,这是未建成的阿拉依塔的基座,由德里苏丹王国的国王阿劳丁·哈尔吉(公元1296-1316在位)兴建,试图与旁边的清真寺相呼应,设计高度为库特布塔的两倍。然而,此公寿命不永,塔刚修至一层,阿劳丁即亡,于是作罢。该塔至今仍保持着粗糙的内外部结构,给精美壮观的库特布高塔作一陪衬,似乎在告诉后人 “好大喜功”的结果。
图10
清真寺内的庭院中竖有一根铁柱(图11,来自网络,致谢!)。柱高7米,底部和顶部的直径分别为0.4米和0.3米。据柱上的梵文记载,此铁柱铸于公元4世纪左右,以毗湿奴(印度教三大神祗之一)神祗为相,纪念笈多王朝一位叫钱德拉的国王。
图11
铁柱貌黑,虽历经一千六百多年的岁月,但表面依然光滑且致密。游者皆兴致盎然,围着铁柱仔细观看,并纷纷议论起来。我觉得,关于此铁柱,至少有两个不解之谜:
其一,铁柱历史远远长于塔园中的其他物事,显然是后来迁入的。为何迁移于此?寓意是什么?原址在何处?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其二,经过一千六百多年的日晒雨淋,却绝不生锈,而铁本身是极易生锈的金属,一般旷野中的铁件,不要说上千年,能抵抗一百年的风吹雨打就不错了。这巨大的铁柱,似乎是一件不可理解的物证,昭示着人类的智慧。
以笔者从事金属材料研究数十年的经验来看,生锈本质上是表面的微电池氧化反应。一般说来,除了特定的强合金化外(那是很晚近的技术),早期人类有两种方法可以防止铁器生锈:一种是制造纯度很高的纯铁,从而制止微电池效应;另外一种方法则是有意在表面制备迅速氧化的致密保护层,从而防止后面的继续氧化。
回来后查阅网络资料, 发现此铁柱二法均占。有专家对铁柱成分做过化验分析,发现铁柱中铁的纯度很高,达99.72%,其余为微量的碳、硅、硫和磷。而铁柱表层上也形成了一层均匀的结晶性化合物,可保护其免受德里气候的影响。 古印度人居然有如此高妙的技术,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但不解的是,这技术为什么没有继承下来?又为什么没有传播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