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的年轻人
(2007-08-04 07:25:08)
下一个
今天是星期五,老胡这一组有四个病人出院。对于有些病人来说,医院能够临时强迫病人住院或用药的期限要到期,病人就无法在医院度过周末。所以要不就是病人病情得到控制出院,要不就是送医院治疗委员会或法庭决定是否继续强迫住院治疗。其中有一个女病人自己很想回家,主治医也巴不得病人回家,因为这个病人特别能闹事。但如果病人情况不稳定或无处可去就不能回家。好不容易有一个家属愿意接受病人,主治医昨天下班前和病人约法三章:如果晚上和夜里不闹事就放回家,否则就送法庭决定是否继续强迫住院。上法庭的日子已经约好在星期五,但如果病人病情稳定能够出院则可以取消。老胡几天一早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了解这个病人的情况。还好,什么事也没有,病人可以按计划出院了。
还有一个要出院的就是那个贴了70个尼古丁贴想自杀的年轻人,社会工作者玛丽亚已经和病人的女朋友通过电话。病人的女朋友是个十七岁的女孩,自己在家念书已经高中毕业,和住院的年轻人已经有一个两个月的小孩,是她主动想要的。这个女孩别看才十七岁,却特别明白事理,她要来接病人回家。大家都很为这一对年轻人高兴,高兴之余,主治医还是有一点担心,觉得病人好象过于乐观,对将来的困难估计不足,于是多花了不少时间,给病人讲将来如果出现家庭争执如果调节自己的心理,并建议病人去参加一些心理咨询。这个病人童年不幸,父母都吸毒自杀,童年还受到性侵犯,但他一点不沾毒品,热爱工作,对自己的女朋友和孩子非常认真,准备结婚,只是一时冲动做了自杀这个错误的决定,所以看得出来从主治医到住院医到医学生大家对他都额格外地同情,愿意帮助他。美国的医学生录取考试是很难的,即使是个无名小医学院,也得二百取一,名校就更别提了。每年学费在三四万,如果是本州居民上本州的州立医学院大致可以减半。很少有人能够得到父母足够的经济支持,所以一般他们申请学生贷款或先在大学毕业后工作几年再申请医学院。所以这些医学生有一些共同点,就是聪明,努力,生活艰难。在精神病院见到的多数病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地层,没有工作,不思进取,很多人都涉及毒品或酗酒,一次一次因为同样的原因入院,不愿意积极地改变自己的生活,很难让人同情。突然见到这样一个“阳光男孩”,大家不禁产生一种“COUNTERTRANSFERENCE”,就是说医生感受到病人的感受,对病人产生感情上的影响,从而影响了自己的职业判断。比如,有的病人特别敌意,或不听医嘱,医生就希望病人早点出院。再比如,如果是自己的同事或亲人生病了,就特别希望病情不严重,会无意识地缩小病情。所以“COUNTERTRANSFERENCE”会影响职业判断,导致病人不能得到适当的治疗。有时过度的关心也不见得是好事。
不过,象这个病人,大家愿意多咨询几句还是有好处的,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好的话,就是在这个病人这里停留时间过长,其他病人得到的时间就会少些。主治医说完,意犹未尽,问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几个医学生大致是说“GOOD LUCK”,老胡就秉承主治医的意思,强调主治医一直关心的那个问题,说:“预防措施有三个层面,第一层就象你自己写的,要上学深造,工作挣钱,爱自己的女朋友和孩子,尽量不吵架,尽量多想两人生活中美好的事情。但人都有七情六欲,又生活在压力之下,象你这么年轻就有孩子,孩子会哭闹,你还需要边工作边念书,收入也不多,你的女朋友天天带孩子有时也会情绪不好,所以争执可能是难免的。你不能过于乐观地以为你这次是一时冲动,将来再也不会有矛盾,有困难。所以,刚才主治医讲了第二个层面的预防措施,就是一旦有情绪低落,必须有个解决的办法。健康的解决办法如运动,找朋友诉说,不健康的办法有去酒巴喝酒等等,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你喜欢机械,汽车,也许看看机械,汽车方面的杂志或开车出去兜兜风可以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第三个层面的预防措施,就是如果再有自杀想法怎么办,你光说“现在有孩子了,想到要对孩子负责,失去了女朋友不等于失去一切”,这还不够,你还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你需要有一个列表,如果出现自杀倾向,就照着上面写的去做。在那个列表上可以有医院急诊室的电话,你好朋友的电话,你的教堂牧师的电话,911报警,或者什么安全的地方的地址等等。”
离开了病人房间,主治医肯定是意识到自己不太“RPOFESSIONAL”的“COUNTERTRANSFERENCE”问题,就自嘲地说,“我们在那里说了那么多,病人可能觉得都是废话。”老胡脑海里浮现出自己说话时病人的表情,觉得病人还是认真在听的,就说:“我觉得我们说的对他还是有帮助的。”几个医学生在那里叨咕,说这是个很好的男孩。后来,有人见到来接病人的女朋友,是个瘦小的黑人姑娘,看到的人都说她可漂亮可懂事了。老胡心里祝福病人,希望他以后能好好过日子。但老胡心里也多了一层担心,老胡很少见到白人男性和黑人女性的组合,这似乎又给这对年轻人增加了一份不稳定因素。对于老胡来讲,生活中总是希望尽量减少不稳定因素。这一对年轻人可正好相反,似乎总是在迎着困难上。这么年轻生要了个孩子,还计划马上再要一个,劝也劝过了,感到病人只是礼貌地听着,没有接受的意思。美国人呀,真是很难理解。
老胡虽然在美国行医才一个多月,但在中国当医生多年了,早已习惯了职业的冷静,很少会象对这个病人一样生出额外的关心。显然,很老资格的主治医这次也没能免于这种“COUNTERTRANSFERENCE”。关于作医生是应该比较“PROFESSIONAL”好呢,还是比较“CARING”好,一向没有定论,每个医生有自己的风格。事实是,一个住院医几年下来可能会跟几十个主治医学习,其中有的主治医的风格他会比较喜欢而且也比较适合他,他就会有意无意地模仿并加以发挥和改造,形成自己的风格,将来又影响下一代住院医。医学的传承,除了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同等重要的是这种医风的传递。医生毕竟是人不是机器,感情因素掺入病人的诊治是难免的,也是必要的。如果有一个同等水平的机器在看病,绝大多数病人还是会选真人医生,因为和活生生的真人医生的交流本身就是治疗的一部分。对病人是比较职业化,冷静,公事公办,还是带有更多个人色彩,每个医生有不同的尺度,这是件好事,不同病人可以各取所需,找到自己喜欢的医生。
那天同时开始的一个印度小孩还对我说美国孩子早熟些。印度小孩才20出头,羡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