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彼得·诺兰 英国经济学家,中国完胜,美国玩完

(2024-12-17 03:11:48) 下一个

彼得·诺兰 Peter Nolan

1949年4月生,英国国籍,著名经济学家,英国知名中国专家, 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终身教授,剑桥大学发展研究学科主席。早年于剑桥大学取得文学士,并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任剑桥大学中国管理教授和贾吉商学院中国大商业计划总监。

 诺兰先生1971年至1975年任英国伦敦大学研究人员;1976年至1978年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讲师;1978年至1979年任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1979年至1997年任英国剑桥大学经济与政治学院讲师;1997年至今任英国剑桥大学Judge商学院教授。诺兰先生1981年从英国伦敦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10年11月被中国银监会批准为交通银行独立非执行董事。获颁CBE勋衔。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

2014年时,《每日电讯报》披露温家宝女儿温如春旗下的中华基金会曾向剑桥大学密捐三百七十万英镑,以换取诺兰担任剑桥中国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事件引起英国社会广泛质疑,担心大学教育独立性受损。

彼得·诺兰教授对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并著书丰富,包括:《中国的腾飞与俄国的衰退》、《中国与全球经济》、《中国与全球商业革命》、《变革中国:全球化,转型与发展》、《中国处在十字路口》、《全球商业革命年会:系统集成与瀑布效应》、《融合中国:走向协调型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与自由:全球化的矛盾性》等。最新的一本是:《中国正在买下全世界吗?》(Is China Buying the World?) Polity出版社2012年出版。

美国利用台湾对中国发起“新冷战” 英国知名学者预言这国必败

2024-12-16 19:19
 
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彼得·诺兰将于2025年出版新书《美国对华冷战:注定失败》(America’s Cold War against China: Destined to Fail),指出,美国利用新疆、南海、香港、台湾等被中国视为核心利益的领土与主权问题发起新冷战,结局“注定失败”。
 
英国学者诺兰的新书《美国对华冷战:注定失败》将于2025年出版。(取自Routledge官网) 英国学者诺兰的新书《美国对华冷战:注定失败》将于2025年出版。

新书聚焦美国对中国发起的“新冷战”,从历史、文化、地缘政治等多角度解读了这场对抗的背景、特征及可能的结局。诺兰在书中指出,美国利用新疆、南海、香港、台湾等被中国视为核心利益的领土与主权问题发起新冷战,而中国则“以坚定回击攻击”的原则应对,这场美国对华新冷战“注定失败”。

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彼得·诺兰将于2025年出版新书《美国对华冷战:注定失败》(America’s Cold War against China: Destined to Fail),

作者长期致力于发展研究和中国问题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诺兰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有深入的研究,还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关系有独到见解。其学术著作广泛关注中国经济转型、国际经济秩序以及中西方关系,对全球经济与政治的交叉研究带来深远影响。

诺兰在新书中认为,美国发起新冷战的核心在于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相关问题,如新疆、南海、香港、台湾,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半导体产业竞争。他指出,与20世纪的美苏冷战不同,新冷战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对抗,更涉及到经济、技术和地缘战略领域的博弈。与美苏冷战中两大阵营的对峙不同,新冷战更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局面。

英国剑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诺兰认为,中国应对美国发起的新冷战,采取“以坚定回击攻击”的方式,既能在原则问题上保持坚决立场,同时避免升级冲突。(取自剑桥大学官网)
英国剑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诺兰认为,中国应对美国发起的新冷战,采取“以坚定回击攻击”的方式,既能在原则问题上保持坚决立场,同时避免升级冲突。(取自剑桥大学官网)

作者强调,新冷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西方之间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互动。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的全球扩张和殖民过程中对东亚,特别是中国的深远影响,为当今的地缘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相比旧冷战的意识形态斗争,新冷战更加多元化,涉及半导体和人工智慧等技术竞争、经济脱钩和供应链重组等领域,如此新型对抗形式更难以透过传统的冷战思维来解决。

书中也剖析了中国的回应模式。在诺兰看来,面对美国及其盟友的压力,中国采取了独特的应对方式。作者引用孔子的哲学智慧来解读中国策略,他指出中国既没有选择“以德报怨”,也没有选择“以直报怨”,而是采取一种“以坚定回击攻击”的方式。该策略强调在原则问题上保持坚决立场,同时避免升级冲突。

该书论述了中国此策略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在南海问题上,中国透过法律主张和实际行动维护主权;在半导体领域,中国加速推动技术自立;在新疆和香港等问题上,中国采取了稳定局势的措施以应对外界干涉。诺兰认为,这种“以坚定回击”的策略既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智慧,也反映了其在当代国际体系中的成熟应对能力。

诺兰在书中进一步论证,美国试图透过对华冷战实现对欧亚大陆的霸权已然失败。在多极化的国际格局下,美国面临的不仅是与中国的竞争,还有如何应对内部经济社会问题和外部复杂国际挑战的压力。作者指出,当前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生存性问题,无法透过单边主义或冷战式对抗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国际社会尤其是中美两国进行深度合作。(相关报导:“川普2.0”上路前,美中《科技合作协定》续签五年更多文章

作者对未来的中美关系抱有审慎乐观态度。他认为,尽管双方在许多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但从长远来看,合作是唯一的现实选择。无论是在气候治理、技术创新还是全球公共产品供给方面,中美之间的协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书评”栏目做出评价,指出该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当前中美关系的新视角,也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创新。“本书将历史分析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揭示了美国主导的新冷战的局限性,以及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展现的策略智慧。”

《十字路口》出版年: 2011-11,页数: 266

内容简介  ·
人类正处于十字路口,“放纵资本主义”的时代已经结束。我们最终必须学会跨越国家、文化和发展水平的界限,互相合作,克服威胁人类生存的难题。

彼得•诺兰参考了众多思想家如马克思、亚当•斯密、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孔子的思想,分析了资本主义全球化在过去30年里的成就和不足。作者认为,我们生活在“最美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全球金融危机标志着“放纵资本主义”时代的结束。接下来将会如何仍是未知之数。人类正处于十字路口。其中一条道路通往合作,这是一条人迹罕见的道路。而另外一条道路通往冲突,在人类历史上这是一条时常踏足的道路。

人类将会踏上哪条道路?未来的世界将由美国、中国还是伊斯兰世界决定?人类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认识中国》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活字文化
副标题: 从丝绸之路到《共产党宣言》
原作名: Understanding China: The Silk Road and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出版年: 2017-7-1,页数: 265

内容简介
中国正进入新的复杂的发展阶段。在当前阶段,中国面临着两个关键议题,一是在国际格局中扮演的角色,二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遗产。本书所收录的四篇长文,从不同侧面探讨了这两个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书第一章深入历史,探究中国与中亚、东南亚在工业革命前两千年间的长期关系。直到18世纪时,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大、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引发英国工业革命的许多关键技术,都是由商人沿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传播到了欧洲。中国与中亚、东南亚及欧洲国家密切的商业往来及深厚友谊表明了一带一路所具有的历史基础,也预示着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第二章中,作者指出了中国在处理海洋问题时所面临的诸多国际政治和法律挑战。西方通过暴力征服,在全世界广阔的管辖地形成了主权遗产,其中尤其包括亚太地区——中国自己的“后院”。作者对西方大国的海洋霸权的分析,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在保障和维护自己的海...

第三章和第四章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及其遗产对当今中国的意义。作者分析了中国未来面临政策挑战时,应当以何种方式解释和运用卡尔·马克思的智慧遗产。理解“共产主义”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对当今中国具有重大的意识形态和实际意义。

《全球商业革命:产业集中、系统集成与瀑布效应》
(英)诺半,刘春航,张瑾 著,出版: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5,页数:162 

内容简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大产业内领先的大型跨国公司对其业务和组织结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重组,并在管理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引发了一场全球商业体系的革命。
全球商业革命的特性是什么?

在这场革命中领先的跨国公司,其性质发生了哪些变化?

它们对发展中国家本土的商业体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场革命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公司进行赶超有什么含义与启示?

除了理论论述,每本书都有对跨国公司的详细案例研究,涵盖的产业包括航空制造业、石油化工业、饮料业和零售业等。

《“一带一路”手册.2022》 2022 THE HANDBOOK OF THE BELT AND ROAD, 蔡昉、(英)彼得·诺兰(Peter Nolan)、王灵桂 主编    赵江林、(马来西亚)翁诗杰(ONG Tee Keat) 执行主编    出版日期:2022-10, 页数:310 定价:139.00元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图书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2022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九周年,从酝酿至今历时五个年头的《“一带一路”手册》,也将推出第三个中文版本。由于“一带一路”的实践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力争每隔一年就推出一个新的手册版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英国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同步出版中英文版本。在每一个版本中,我们都力图保持几个“初心”。

首先,我们力求全面、系统反映“一带一路”倡议的最新进展和最新成果。2018年版共计117个词条,反映的是2016—2017年涉及“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和成果;2020年版共计155个词条,反映的是2018—2019年的进展和成果;即将出版的2022年版共计102个词条,反映2020—2021年的进展和成果。这样做,既保持每个版本的相对独立性,也保持了手册的开放性和版本之间的连续性。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词条内容主要以反映最新进展和最新成果为主,有少部分条目名称看似未变,但是内容仍会有较大的不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上减少不同版本之间的重复。

其次,我们保持了最初的设计理念、框架和风格。手册以“条目模式”为编撰体例,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与原则、历史与现状、基本知识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同时,手册也并没有局限于“一带一路”倡议本身,而是以开放的态度,对国际社会提出的类似倡议也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特别是强调这些倡议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对接与共同发展。

再次,我们坚持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编撰和出版本手册。作为一个全球性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的最新进展和成果都迫切需要为世界所了解和认知。与此同时,国内外均有迫切的需求,希望有这样一本书,既能够全面系统展示“一带一路”倡议的来龙去脉,也能够对最新的理论、政策和实践进展予以更新。因此,分别作为国内国际的顶级专业出版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英国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手册》的问世。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全球图书业务总裁贝谨立(Jeremy North)先生表示,该手册的成功是中英双方多年合作历史上一个闪耀的里程碑,是“中西方学者对话与合作的典范之作,是传播知识,促进人心相通的典范之作”。我们还特别邀请了英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经济学家彼得·诺(Peter Nolan)兰教授担任联合主编,不同版本也酌情邀请其他著名学者担任联合执行主编。

最后,我们始终将其作为集体项目和集体成果来进行组织。为做好手册的撰写工作,我们多次举办小型研讨会,征求中外各方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就条目的增删选择进行研讨。迄今为止,直接参与手册词条撰写的作者队伍,规模已达92位。

《“一带一路”手册》出版以来,逐步为国内、国际社会了解和认同。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我们坚信“一带一路”倡议必将给世界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一位外国人士描述中国梦的话,我认为放在“一带一路”这儿也非常合适,“一带一路”倡议就像一朵花,花开后,其他人都可以闻到花香。《“一带一路”手册》也将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花开而清香四溢。在此,特别感谢为《“一带一路”手册》问世做出过贡献的每一位同行。

蔡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副理事长、首席专家

2022年10月17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