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温铁军《从老冷战到新冷战》笔记整理

(2023-07-01 10:39:43) 下一个

温铁军:从老冷战到新冷战 —— 金融资本时代的冷战演变(十讲)

胡锡进  实事求是,我是胡锡进。

课程名称: 从“老冷战”到“新冷战”, 金融资本时代的冷战演变

主讲嘉宾:温铁军

 

 

 

温铁军 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 执行院长; 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执行院长。

研究方向为发展中国家比较研究、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以及农村金融。主持20余项国家、部委课题。出版了《八次危机》、《解构现代化》等十几部专著,并在海外出版文集。在国内刊物上发表文章百余篇,国外翻译发表十余篇。先后应邀到美国、英国、德国、等大学讲学,参加百多次国际会议并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考察。

内容速览

第一讲:金融资本全球化及其危机(上)

全球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殖民主义全球化,中期的产业资本阶段的全球化;现代金融资本的全球化。欧洲早期的殖民主义全球化以航海大发现为起点,通过残酷的奴隶贸易和生产资料掠夺进入到产业资本阶段。“在国化”的产业资本存在巨大的局限与危机。

第二讲:金融资本全球化及其危机(下)

为了避免“在国化”产业资本的危机,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劳资矛盾)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转移的发达国家成为债权国,用金融方式占有全球收益,西方国家靠着精密的金融体系和背后的军事威慑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随着金融资本对于发展中国家、各种实体经济的空前绝对的排斥,“金融法西斯主义”出现了。

第三讲:老冷战的回顾与反思(上)

关于老冷战的起源和本质,“共产”和“自由”世界的两分法不是客观依据,也无法解释现实。在冷战期间,中国展开了一场伟大的追求独立主权的政治实验,在1950年被美国硬脱钩,1960年被苏联硬脱钩。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对冷战地缘政治格局进行解构,指出帝国主义才是我们重要的敌人,为中国团结了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

 

第四讲:老冷战的回顾与反思(下)

美国如何赢得冷战?依靠金融资本全球运作在世界上占有足额利润,80年代后以货币交易推动虚拟市场发展,发展中国家普遍成为债务国,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全盘接受西方的体制。苏联为何输掉冷战?经济的“非货币化”,使得苏联-东欧体制无法扩张,主权解体后金融体系崩溃。

第五讲:后冷战阶段的金融资本竞争(上)

苏联被割韭菜,激进的私有化进程引发非货币化资产和货币贬值,西方用大量硬通货去覆盖苏东国家的资源性资产,形成了巨额的货币化收益,90年代进入了金融资本主导全球化的快速扩张阶段。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吸取教训,维持住了国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控制,一方面靠国家主权增发货币,一方面靠国家主权增发国债,度过危机,舆论从“中国崩溃论”转向“中国威胁论”。

第六讲:后冷战阶段的金融资本竞争(下)

冷战阶段形成的结果,其实是美国乃至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部力量,对应拒绝进入货币化,资本化只停留在实体产业阶段的苏联-东欧体制。金融资本具有极强的排斥性,带有内生性的法西斯特质。面对挑战和残酷的斗争,中国与欧洲分别是如何应对的。

第七讲:新冷战来临(上)

我们不是要去构建新冷战意识形态,我们是被动地被人家强行拉入到新冷战的斗争的对立面,是对方用构建出来的新冷战,对我们做软实力的进攻。但是,作为软实力进攻的武器尽管有效却不是理性的,这使得维护意识形态的各种所谓社会科学体系,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其根源是美国金融化面临的巨大困境。

第八讲:新冷战来临(下)

中国在美国发生经济泡沫崩溃的时候承接了美国大量的产业资本。中国借此机会完善自己的产业链,在21世纪初形成了被称为“黄金十年”的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结构出现了紧密的互补。但是金融资本内生的结构性矛盾是使美国必须对外转嫁自身危机,从这个角度来说,新冷战是不可避免的。

第九讲:中国应对“新冷战”的基础(上)

认识中美资产债务结构,中美金融制度的差异,这是我们应对新冷战的基础。中国的债务对应的是大规模基本建设所形成的资产,美国的债务是消费性负债。债务结构的不同使中美的投资方向产生出不同的趋势。中国的大型金融机构都有党组织,不同金融体制对于金融的作用的认识也不同,金融体系的差异使中国金融投资乃至于债务投资都对应得上不断增大的实体资产。

第十讲:中国应对“新冷战”的基础(下)

应对新冷战,主要在于“靠国内做好国内的事情”,中国有应对过剩和危机的经验,关键是如何将之总结为理论。要将我国丰富的生态空间资源转化成可交易的资产,用可交易的资产的货币化来把中国的主权货币重新回归到锚定在国家主权可控的生态资源价值化上,形成国内经济大循环。

(12.4更新)温铁军付费讲座《从老冷战到新冷战》笔记整理(6-10讲)

 
温铁军老师的这一10讲系列讲座,成体系地梳理了从资本主义诞生到今天美国金融霸权的演变过程,以资本主义内生性矛盾的根本原因,解释了资本主义和三个阶段冷战演变发展的背后逻辑。和以往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影响的“教科书式浪漫主义”不同,温铁军老师结合自己几十年来实践调查的经验,和对国际重要事件亲身参与的观察出发,重新建立中国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全球化之间的逻辑链条,对中国内部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诸多现象,进行了有力的解释。
因为这一系列讲座的干货和理论体系,对于我们理解今天中国所处的国际局势和挑战,有重要的价值,我将10讲核心要点进行整理。原本担心这对付费课程的版权会有影响,但是考虑到温铁军老师将课程收入用于乡村振兴等公益事业,估计温铁军老师也不只是为了谋利,他也在视频中表示,希望自己多年研究心得可以帮助到更多人。所以这一笔记不是课程的逐字复制,而是将核心要点和理论体系进行总结,一方面希望可以吸引更多人了解课程价值并进行购买,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过课程的同学进行复习回忆。
(不定期更新中)

第六讲 后冷战阶段的金融资本竞争(下)

一、国家资本崛起与“中国威胁论”

1.冷战阶段的结果——苏东产业资本在与西方金融资本的竞争中落败

西方阵营在进入金融资本主义之前,两大阵营的对抗基本达成平手。但是从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依靠虚拟经济增长的西方经济,面对苏东的产业资本,竞争力开始站上风。90年代后美国进入巩固单一霸权的后冷战阶段。

2.冷战后的中国——依靠有限能力维持基本盘

中国在冷战后仍然不是美国的主要矛盾对象,温铁军总结回顾了上讲提到的90年代中国具体情况(参考第五讲第二部分)。

3.中国国家资本的再度崛起——以国债投资实现区域发展再平衡

98年面对国外需求迅速下降,外向型经济遭到巨大打击,提出靠国内投资拉动的“新国家主义”(罗斯福主义的中国版),即国家直接以国债进行投资,在当时的紧迫罐头,这是唯一可以用的办法。西部大开发的3万6千亿投资中,三分之二是国债,推动了西部的发展。接着提出东北振兴。

国债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逻辑:国债投资给大型国企,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结果:几年内国企复苏,全国高速公路网形成,铁路改造,东西区域再平衡。中国威胁论也因此形成。

二、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制度霸权

1.美国的金融资本霸权——通过美元主导世界全球化进程

苏东解体后,欧洲地缘政治板块很快发生结构性重组,给欧洲崛起带来机会,欧共体发展为欧盟;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东盟也形成地缘板块,GATT发展为WTO,美国的high tech新经济崛起。

GATT进入WTO的变化:粮食和金融的自由贸易——美国可以主导全球贸易

2.欧洲不顾美国反对发行欧元——金融资本全球竞争中欧元成为硬通货

苏东解体后,东欧纳入欧盟,欧盟区内贸易大于区外贸易,99年不顾美国反对开始发行欧元,并且在全世界游说其他国家使用欧元进行结算。东亚也出现对亚元的讨论。

伊拉克当时决定使用欧盟结算石油贸易,这是萨达姆惹怒美国的根本原因。利比亚的卡扎菲拒绝美元和欧元,也迅速被灭国,石油资源被西方瓜分。

3.金融资本霸权与金融法西斯主义——美元集团和欧元集团的斗争是地域型冲突不断爆发的重要内因

欧元目前占全球将近30%的世界结算货币。

金融资本必须有自己的话语权,支撑其制度权,制度决定了金融资本的获利方式。巴尔干地区的科索沃战争,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背后也是美欧金融资本的斗争。

美国用战争的巨额开支,逼迫欧洲国家财政赤字率上升,突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3%赤字率限制,动摇欧盟的制度基础。地中海地区国家发生战争,难民涌入欧洲,也使欧洲国家赤字率上升,国内矛盾增加。

第七讲 新冷战的来临(上)

一、新冷战的意识形态构建

1.新冷战意识形态构建——中国被强行拉入新冷战意识形态斗争对立面

温铁军在这里反复强调,这里所谈的新冷战,并不是中国主动提出构建的,而是被美国拉入的客观局面。中国一直以来在意识形态软实力的斗争中处于下风,当美国用来包装资本主义内生性矛盾和金融法西斯主义排斥性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已经无法解决国内的各种问题时,我们也仍然缺乏可以进行反击的软实力武器。

2.中国如何应对文明冲突论——客观归纳自身多元性,形成对话基础

现在中国被动拉入主要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如何应对西方的意识形态进攻?比如两河的对话(中国的大两河多元文化vs西方小两河一元文化)。

二、美国金融化的困境

1.美国金融化困境——金融资本稳赚不赔,虚拟资本扩张

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实际上缺失内在的理性,也使美国人文社科学术目前处于尴尬的境地。金融+科技=金融稳赚不赔。

中国加入WTO之前,温铁军曾有机会和西方一些国家金融资本业精英有所交流,对虚拟经济来说,需要不断割韭菜来维持增长,就像吸血鬼。因为金融资本本身不产生收益,它只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价值的地方进行控制。

2.21世纪美国产业资本转移——美国国内产业资本流失,实体产业衰败

中国90年代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高素质劳动力丰富+丰富市场,十分吸引美国产业资本。同时美国虚拟金融资本空前发展,但是并不流入美国实体经济。在08年金融危机后,奥巴马三次量化宽松,也没能使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向全球金融市场,因为海外收益率远高于在国内的投资,美国实体企业甚至希望得到中国资本的支持。

3.美国面临危机——社会严重撕裂,出现非理性趋势

金融资本一家独大,但是只能吸纳很少的高素质精英人才,大量制造业劳动力无法进入金融服务业,这一趋势从80年代在美国就开始了,工业城市如匹兹堡、底特律等迅速衰落,社会分化越来越大。

为了给不满的、被抛弃的人解释,就要用非理性的意识形态向外转移矛盾,占领华尔街、黑命贵等社会运动都无法解决问题,美国社会进入非理性的趋势。

第八讲 新冷战的来临(下)

一、产业链全球化背景下的中美贸易

1.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21世纪初的黄金十年增长

2001年911事件,新经济危机后,美国产业资本向中国转移,因为中国有广大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比印度分割的、自给自足的市场,中国属于广大的单一市场),带动中国迎来十年黄金增长期,工业门类实现全部具有,中国成为工业化国家,工业产量世界第一。

2.从Chimerica到G2——中美之间呈现战略互补关系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随着中国大量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在全球获得巨大回报(达到20%回报率),中国贸易顺差形成巨大外汇盈余,为了对冲庞大的外汇储备(1:1增发),人民币大量增发。因为美元外汇储备无法在国内市场使用,只能用于大量购买美国国债。这就等于美国从中国身上扒两层皮(物美价廉的商品,美国大量印钞却不会出现通货膨胀+购买美债给美国提供巨大资金支持国内社会保障)

中国虽然有全世界最全,产能最大的工业,但是实际上三分之二是外资控股,形成和美国的高度依赖互补关系。

3.新的对抗阶段到来——上一阶段的战略相关形成了思考能力的局限

美国从来没有放弃反华反gong的意识形态对抗,但是以往美国政府都认可与中国建立的战略互补关系,两国没有发生重大冲突。这种路径依赖也是今天中国面对美国的攻击时显得准备不足。

从这个角度理解中国在21世纪头十年的高速增长,也可以得出结论,即中国并不是像美国批评的那样,只是因为搭了全球化的便车,中国只是在当时的产业关系背景下,客观上与美国形成了这样的战略互补关系。

二、难以避免的新冷战

1.美国试图振兴实体产业——金融资本的救助政策没有振兴实体产业,同时引发世界粮食危机

新冷战并非中国主观发动,而是被迫接受的客观局面。

奥巴马政府曾试图改变美国金融资本过度从全球化中获益,导致国内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重新振兴实体产业,但是并没有办法。08年金融危机爆发,奥巴马也不得不拯救占GDP80%以上的金融业,但是60%救市资金流入国际市场,并没有用于救助美国国内的实体产业。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同时38个国家陷入粮食危机的原因也在于此,跨国公司将奥巴马的救市资金投入国际粮食和石油期货市场获利,导致粮食价格暴涨,尤其是以小麦粉为主要食物的地中海南岸北非国家,陷入危机尤其严重,引发大规模社会动乱。西方一些基金会NGO借机干涉这些国家的社会动乱,以粮食作为交换,“鼓励”发动颜色革命,颠覆反美的独裁政权。

同理,石油价格也因此大涨,大量资金转为生产生物性能源需要的粮食,减少了对人需要粮食的生产,也加剧了粮食危机。

2.难以避免的新冷战——美国为转移国内结构性矛盾将中国拖入新冷战

2013年奥巴马的量化宽松结束,石油价格大跌,导致委内瑞拉的石油收益大幅减少,政府开支能力变弱,国内社会福利下降,拉美的反美阵线解体,社会反对势力得到美国的支持崛起。

由于奥巴马没能解决根本问题,特朗普上台,打贸易战,强制制造业回流美国。当时除了劳动力价格,其他要素方面美国确实也有优势(资金利率等),但是美国金融集团和实体集团的对抗无法化解。

第九讲 中国应对新冷战的基础(上)

一、中美资产债务结构对比分析

1.2008金融危机后世界对美元信心下降——各国试图找出不受美元霸权资本控制的发展道路

美国用40年代形成的“反共”老冷战意识形态来攻击今天中国的实际经济进程,是没有理性的荒唐,中国的实际情况如何:三分之二在中国生产的产业资本属于跨国公司,为海外市场提供商品。西方提出的意识形态,对中国的描述脱离了实际情况。

因此,要想真正搞清中美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理解美国为何一定要打败中国,就需要脱离西方目前的意识形态,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分析。

缘起在于08金融危机,量化宽松向海外转嫁损失的做法,使各国对美元信心下降,试图找出不受美元霸权资本控制的发展道路,这时出现了“东盟+1”的谈判,试图建立各自用本币结算,摆脱美元,紧接着10+3形成。中日韩作为美元储备最大的国家,东亚内部自由贸易对美元地位下降造成巨大挑战,亚元有可能出现,形成全球金融资本的三足鼎立。

2.中美资产债务对比——中国的综合性组合投资,比西方单一投资更有竞争力

中国拥有大量外汇储备无处可用的背景下,推出“一带一路”和沿线周边国家建立双边本币贸易结算,渐进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客观上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这也是中美矛盾的真正所在之一。

人民币币值稳定,债务对应的是大量基础设施项目;美国的债务主要是消费债,无法变现为实体资产,并且还债成本规模日益增加。中国整体上仍然是以实体经济为主的发展,而美国则依然是金融资本全球扩张为主,海外投资的方向和本质不同。

中国在海外的投资是可持续的,带动其他国家长远经济发展,可以给其他国家进行综合组合投资,这种方法在国际上更具有竞争力,因此引起了单打独斗的西方国家跨国公司的不满。

二、中美金融制度差异及金融化

1.中美金融制度的差异——中国金融制度的最大区别在于党的领导

党组织在中国的大型金融机构实际承担领导职责,党组织的向上负责决定金融机构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要求和规定,这使得中国大型银行有国家背书,非常稳定。

美国金融教科书无法对照理解中国金融制度,因为美国的金融体系是由私人银行家组成的利益集团,并非政府部门。政府只能靠发行国债,美联储增发货币来获得资金,而不能直接向银行拿钱,没钱的时候只能停摆。美国联邦政府曾经多次试图收回金融体系控制权都未能成功,美国实际上金融制度是由银行家体系来决定,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十分有限。

反观中国

案例1:90年中国财政无力维持时,中国的大型银行提供维持性贷款;反过来当银行出现大规模不良资产,也是由财政来支撑。

案例2:中国光伏产业曾基本属于私人产业,当欧盟对光伏制裁时,中国政府要求银行对光伏产业进行维持性贷款,帮助光伏产业渡过难关,保全了实力,没有因为一时的制裁而使整个产业溃败。

2.中国金融化进程——以金融为杠杆,撬动资源性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实体资产

目前国家的脱贫攻坚,要求银行对农村投资,和对光伏产业的支持结合起来,在深度贫困县安装光伏,既可以让农村得到稳定的收入,也使光伏产业获得巨大市场,同时推动了清洁能源的使用。

中国的金融体系运作是以国家信用向债务和货币赋权,工具和载体是国有银行,投资对象不是虚拟的金融产品,而是可以变现的实体资产,推动实体资产不断增大,宁吉喆曾透露,中国这些年建设形成了1300万亿设施性资产。对比之下,金融资产的规模就在一个可控的范围。

第十讲 中国应对新冷战的基础(下)

一、中国应对新冷战之策(一)

1.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以国家能力组织投资拉动增长,实现区域再平衡

练好内功,夯实基础,是我们面对全球化挑战的主要对策,即做好国内的事情。西方每次遭遇生产过剩大危机,都是将恶性竞争转化为战争,中国则是用国家能力组织投资,以投资拉动增长,也就是国家宏观调控逆周期调节。

推动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发展政策——沿海-内地再平衡

2.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三农”投资是中国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5年“三农”投资上升为国家战略,投资逐年大幅增长,成为国家最大开支,实现五通一平进村。现在是乡村振兴,实现五通到户——城市-乡村再平衡

小康社会建设,农民的小康,全面消灭贫困户——富-穷再平衡

二、中国应对新冷战之策(二)

1.中国如何应对生产过剩——结合国内国际形势灵活运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拉动国内投资与消费

三驾马车应当是内需驾辕,投资和出口拉套,但是过去80年代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时期是需求拉动,但是90年代转为出口拉动,工人下岗;9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一直是投资拉动。

中国生产过剩在2009年继续出现,沿海地区的工业产品无法出口,解决方法是2010年财政补贴农村,商品下乡、家电下乡。国家承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国企承建,不顾成本和利润,解决全国生产过剩。可惜这个宝贵的经验并没有被国内知识分子认真总结。

2.中国如何应对全球需求长期低迷——新农村建设转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靠出口能源和原材料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都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的需求低迷而陷入困境,进而导致发展中国家需求也下降,到2014年,中国面临全面的生产过剩。流出实体经济的资金进入股市,又引发股灾;资金再次流入房市,推动房价再次上涨。

对策:2015年工业供给侧改革出台。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形成有弹性的海绵社会,财政金融的支持一切向三农倾斜。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完成生态经济价值化

今年确立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正是载体。

大循环如何形成?国家把主权可控的生态资源价值化实现,成为吸纳主权货币人民币的主要领域,即货币化我国的资源性资产,完成生态经济的价值化,比如光伏把贫困县的阳光变为生产力。综合系统开发价值化生态空间资源,转化为可交易的资产,再将这些资产货币化,使人民币重新回归到锚定在国家主权可控的生态资源价值化上,这样就可以不再依赖外汇储备作为货币增发的条件。

编辑于 2020-12-04 07:1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