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反美世纪”?他们反对美国是在反对什么?
近年来,国际舆论对于美国社会及其国际影响的批判声持续升高。在本土,美国的政治极化、种族歧视和持枪命案等矛盾问题,让媒体学者开始反思美国的领导力和制度缺陷;在海外,美国的长臂管辖和内政干涉,以及在阿富汗的仓皇撤军,也让以欧洲为代表的盟友开始思考,美国是否真的关心它们的核心利益,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秩序能否为自身带来好处。
新美国进步网络创始人、美国《外交政策》专栏作家扎卡里·卡拉贝尔更是将21世纪定义为“反美世纪”,认为美国主导的旧秩序正在分崩离析,但取而代之的新秩序可能正是为世界甚至美国所需要的。
01. 失落的欧洲——反思盟友关系
此前,马克龙有关“欧洲必须加强战略自主性,避免成为‘美国追随者’”的言论引发舆论关注,表明欧洲开始反思,在“地位失衡”的跨大西洋同盟关系中,自己究竟能够获得什么。
1月22日,法国 总统马克龙(右)和德国总理朔尔茨抵达位于巴黎的索邦大学,准备出席《爱丽舍条约》签署60周年纪念活动。来源:新华社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乌克兰危机看似重振了跨大西洋联盟,但美欧盟友关系却日益“一边倒”。美国现在比欧盟和英国更富有,而且差距还在拉大。欧洲在技术、能源、资本和军事保护方面对美国的依赖正在逐步削弱欧盟的“战略自主权”。
德国《经济周刊》网站评价美国是“一位戴着拳击手套的‘朋友’”,认为欧洲在安全方面对美国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欧盟要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变得越来越难。
对于美国“打三巴掌给个甜枣”式的利益攫取,欧洲开始觉醒。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研究主任杰里米·夏皮罗认为,美国对欧洲的行事方式遵循“事后协调”的模式——先是冒犯欧洲人,在布鲁塞尔被激怒后,美国人又做出小幅让步,“但似乎没有人注意到,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得到了几乎所有它想要的东西。”
欧洲受访者回应如何看待美国的国防支持 来源: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网站
在此情况下,欧洲民众愈发希望看到一个自主的欧洲。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民调显示,尽管美国相对恢复了其作为欧盟“伙伴”的声誉,但大多数欧洲人(74%)希望看到欧盟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该智库高级研究员亚娜·普利耶林认为,欧洲人希望看到欧盟在外交政策上更加“自主独立”。
02. 稳定的亚太——与美为伍不能保证安全
在亚太地区,美国“画饼”行为再难收获认同。亲美不能带来区域安全,反会导致局势不稳,成为亚太国家共识。舆论希望在与美打交道时能够更加谨慎、权衡利弊,避免成为美国的代理人。
此前,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访问菲律宾,试图说服小马科斯政府扩大美国对位于菲律宾战略要地的基地使用权。《菲律宾商报》发表长篇文章,呼吁废除《美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和《访问部队协议》,重新审视《美菲共同防御条约》,从屈从于美国的状态中解放出来,避免被用作美国与中国对抗的棋子或代理人。
几十年来,韩国的国防战略一直基于一种假设,即如果爆发战争,美国将向其提供援助,如今这个基石正在失去可信度。韩国民众对尹锡悦访美反应冷淡,一些学者对于向美国靠拢可能破坏韩国外交谨慎传统深感忧虑。韩国庆南大学远东研究所核政策研究员李炳哲认为,对这些持怀疑态度的韩国人来说,华盛顿的安全承诺“不管怎么包装,也只不过是说说而已”。
美联社报道截图(从左至右依次为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美国总统拜登和英国首相苏纳克)来源:央视网
对于美英澳三国公布AUKUS核潜艇计划,一向亲美的澳洲舆论也质疑这种做法是否明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马克·肯尼认为,“澳大利亚毫不含糊地站在美国一边是非常危险的赌注”。前总理保罗·基廷直言不讳地批评该协议将澳大利亚的主权置于风险之中,并且“拧上了美国为遏制中国而设置的长链条上的最后一环”。
巴基斯坦《论坛快报》在题为《注定失败的亚太战略》的文章中写道,东南亚各国担忧AUKUS这类反和平和具有挑衅性的安全伙伴关系可能引发地区军备竞赛,鉴于东盟和非盟等地区性组织专注于地区发展,亚太国家将谨防与美国关系过于紧密。
03. 务实的南方——寻求摆脱美国影响
和平与发展一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核心诉求,但美国的外交政策未能帮助非洲和拉美地区实现承诺中的繁荣,进而导致一些国家开始对美国的说教丧失兴趣,希望摆脱美国的影响。
巴西总统卢拉在多个场合批评美国的干涉主义,却被《卫报》等媒体扣上反美的帽子。事实上,正是美国的霸道行径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更多国家想要走上更加“独立自主”的道路。
巴西总统卢拉 来源:新华社
正如《圣保罗州报》专栏作家凡妮莎·芭芭拉在文章中所言:卢拉总统与其说是与西方为敌,不如说是力图促进巴西自身的利益,以及履行减轻全球南方国家贫困和饥饿的承诺。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经济社会学家豪尔赫·埃尔鲍姆认为,美国不会为拉美地区作出任何贡献,也不会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作出承诺。除了胡萝卜和大棒,华盛顿似乎已毫无招术。
美国的“利益优先”给全球带来不利影响,已经使其成为世界上不稳定的根源之一。国际舆论对美国的批判性反思表明,放弃旧世界的旧思维、顺应新时代的新浪潮,才能距离实现和平安宁、发展繁荣的全球愿景更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