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前段时间,美国返还了我们两件文物:北朝至唐代时期的围屏石榻,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
这是他们在一次刑事案件调查中发现并查收的,后来经过多方努力,两件漂流海外的文物终于回家了。
高兴之余的同时,有人想到了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那里存放着海量的中国文物。
它们何时才能回归祖国呢?
大英博物馆有多少从中国抢来的文物?
有人说:“中国最好的文物不在故宫,而在大英博物馆。”
据统计,中国流失国外的文物多达164万件,被全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
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大英博物馆。
馆内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多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
但这还只是官方数据。
有研究学者称,实际上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很可能超过二十万件。
但由于文物的来源太有争议,以至于他们不得不藏匿真实的数据。
除了数量巨大,其种类也是无所不包:
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漆器、雕塑……几乎囊括了所有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
由于藏品数量实在太多,能够展示出来的,仅仅是九牛一毛。
但即便如此,这些文物也填满了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专门以国家命名的中国馆。
中国馆的入口,用中英双语写着这样一段话:
“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广泛最持久的文明。他们的语言在近4000年的时间里,以同样的方式说和写,他们辽阔的国家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统一文化。”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还尚有一丝自豪的感觉。
但随着参观的深入,这种感觉就会逐渐转变成自豪又悲愤的复杂情绪。
馆内的藏品数量众多且精美绝伦。
凡是你能想到的类型,在这里都能看到。
想看玉器,上至新石器时代的玉琮,贯穿夏商至明清以来各个时期的玉璧、玉玺、刀、斧、杯、碗、摆件、饰品等,形成了一个自古至今,包罗万象的完整系列。
想看瓷器,珍贵的汝、官、哥、钧、定、龙泉窑、磁州窑、耀州窑应有尽有。
它们甚至因为数量巨大,没有足够的空间展示,只能紧凑地排列在展柜里,仿佛这里不是一个博物馆,而是买卖餐具的橱窗。
除此之外,敦煌藏经洞里的4万多件经书稿,大英博物馆拥有1万3千多件。
漆器、雕塑、唐三彩作品……数不尽的珍宝,那些我们在本土看不到的精品,你在这里都能找得到。
这很难不让人感到悲哀。
在自己家里只听过没见过的宝贝,只能买票到别人的家里看。
那些穿越千年的珍贵文物,像不要钱一样摆放出来,任谁看了,都会有一种强烈的落差与无力感。
那是一种震撼与悲愤的交融。
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从哪来的?
互联网上流传这样一个梗:
“不要问女人的体重,不要问男人的薪资,不要问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是从哪来的。”
因为这里除了中国,还有他们从全世界掠夺来的文物,包括古埃及、古希腊等拥有灿烂文明的国家都没能幸免。
其中埃及文物最多,官方数据就有超过10万件藏品。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
最有名的要数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罗塞塔石碑。
石碑上面用希腊语、古埃及语等不同文字,刻着国王的登基诏书,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里程碑式的文物。
它先是在1799年被法国人从埃及抢走,后又在英法冲突中辗转进入了大英博物馆。
而埃及人自己的开罗博物馆里,仅能展出一座罗塞塔石碑的赝品,这真是非常讽刺了。
罗塞塔石碑
希腊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人类历史的瑰宝。
但如果你看过实物就会发现,神庙被破坏得断壁残垣,上面很多珍贵石雕都不翼而飞。
那么,这些石雕都去哪了呢?
当然,它们又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展览厅里了。
多年来,这两个国家多次与大英博物馆进行交涉,希望归还重要文物,至今也没什么结果。
英国拒绝归还文物的理由很简单:
因为如果把从别的国家抢来的文物都还回去,那大英博物馆可就空了,只能关门大吉。
正因如此,大英博物馆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别名:
大英赃物馆。
至于馆内海量的中国文物,自然和我们当年屈辱的历史分不开。
鸦片战争之后,列强攻占北京,展开疯狂掠夺,无数珍宝在此期间被抢劫和毁坏。
在大英博物馆里,有一件镇馆之宝——《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局部
它是中国最早的叙事题材绢本画,也是在国际上最著名的中国绘画。
由于深受各朝帝王喜爱,画作上了留下了历朝历代皇帝的私章,其中乾隆皇帝最为夸张,居然在画上足足敲了37个章。
后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在烧杀抢掠中,英军的一个上尉发现了这部《女史箴图》,将其据为己有,带回了伦敦。
但出身草莽的他,根本不懂这幅画的价值,最终以25英镑的价格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一件流传千年,凝聚中华艺术与审美的珍宝,在强盗的眼中,只值25英镑。
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来
凡是去大英博物馆参观过的人,基本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作为一个中国人,很难笑着出博物馆。
可悲的是,在一些相关视频下,你却总能看到这样的评论:
“我们不应该指责大英博物馆,反而应该感谢他们帮我们保存文物。”
这话说的仿佛当年他们抢劫是为了帮我们保护文物似的,真的太过离谱。
并且,他们真的有好好保护这些文物吗?
大英博物馆的很多藏品都是裸展。
一些文物别说玻璃柜了,连个阻挡的栏杆也没有,任谁都可以上手摸一下。
辽代易县三彩罗汉像
每年数百万人次的参观量,也使得那些在石壁上涂鸦、掰掉雕塑手指、打碎瓷器等事情时有发生。
对于一些流传千年的文物,他们显然也并不懂得如何保护。
比如前面说过的《女史箴图》,在被卖到大英博物馆后,工作人员对中国绘画一窍不通,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理和保存这幅画作。
他们天真地以为这和日本的屏风画差不多,于是仿照屏风画的展示方法,将这幅无价之宝切割成了几块,不伦不类地被装裱起来。后人在画上的题注被当作边角料裁掉,颇具研究价值的印章也因为切割被破坏。
日本屏风画
更可怕的是,切割对于绢本画的伤害极大,断口处很快便开裂掉粉,如果再不及时有效地修补,这幅稀世珍宝很可能就此消失。
无计可施的大英博物馆,最终请来了中国的修复专家邱锦仙老师。
她带领团队经过长久的努力,才最终将画作还原成今天的样子。
邱锦仙带领团队修复画作
据她回忆,当年馆内还有很多珍藏的绢本画作,但因为保存不善早就碎片化了,《女史箴图》只不过是极少数保存下来的“幸存者”罢了,这实在是令人痛心。
所以一直到今天,《女史箴图》在大英博物馆也是极少展出。
一是它过于珍贵,二也是因为它的经历,使得画作本身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所以,别再说什么保护不保护的天真话。
今天你在大英看到的每一件完整的文物,背后都是数百件损坏的文物,以及他们毁掉的文物堆积而成的。
被切割的龙纹琉璃墙壁
曾经有这样一部纪录片,片中一位来自中国的记者,看到流落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后痛心不已。
于是,他突发奇想,找了一些在博物馆附近的英国大学生展开询问:
“你觉得英国从中国掠夺的文物,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该不该归还给中国?”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几乎所有的答案都是“不应该”。
有一位英国女学生甚至大言不惭地说道:
她认为文物是全人类的财富,英国有能力也有资格拥有和保护这些文物,它们不一定要在中国,也没必要还给中国。
敦煌壁画
这一刻也许可以让我们看清楚强盗们的本来面目,正如维克多雨果在火烧圆明园的信件中所说的那样:
“胜利者装满了口袋,携手回到欧洲……今天,他以一种所有者的天真,炫耀着圆明园里的灿烂古董……而我看到的,是一次偷窃行为,和两个小偷。”
大英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展示人类文明的博物馆,更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西方列强的侵占掠夺史。
对此,我们反而要“感谢”。
感谢他们的炫耀,让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段屈辱的历史,并且时刻警醒自己:
我们不会“乞求”归还,但也绝不应该忘记。
唯有自强不息,这种事情才不会再次上演。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