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葛兆光:什么才是“中国的”文化

(2022-05-02 08:15:21) 下一个

什么才是“中国的”文化

葛兆光

http://xhv5.xhby.net/mp3/pc/c/202007/10/c798039.html

      从林则徐、魏源“睁开眼睛看世界”,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到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晚清以来至今,关于中国文化的讨论是非常多的,今天为什么还要讨论这个问题呢?

      过去对中国文化的讨论,或者给中国文化的界定,往往是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此外,很多人在谈论“中国文化”的时候,往往会把它“窄化”。再者,讨论“中国文化”的时候,有人会带着文化优越感,认为中国文化优于其他文化。其实,文化是一种现象,我们需要理性地、历史地、自觉地认识中国文化,面对各种民族、各种文化时,才会有互相理解、互为平等的态度。

我希望讲清楚,什么才是典型的中国文化,这里主要指汉族中国的文化。

第一个是汉字的阅读、书写和“汉字思维”。现在全世界除了极少数,比如像中国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字以外,所有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基本都消失了,只有汉字仍然和它最起初的象形性、原初性有着直接的联系。象形字在古代中国叫作“文”,按章太炎的说法,是最基本的汉字单位“初文”,是古人通过图像直接描绘所看到的事物。汉字有六书,但主要是象形、会意和形声这三类,基础都是“形”。因此,用汉字来说话、思考、阅读、书写,就会有重感觉、重联想的特点,延续到现在,对我们的思维、阅读和书写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形成了东亚地区所谓的“汉字文化圈”。

第二个特点是家、家族、家国以及在这一社会结构中产生的儒家学说。我给外国学生上课的时候,要出一个题:贾宝玉应该管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叫什么?外国人搞不清楚,说sister,我说,没那么简单。严格说,林黛玉是贾宝玉的姑表妹,薛宝钗是贾宝玉的姨表妹,史湘云隔了两代了,是亲戚关系更远的表妹。为什么称谓这么复杂?这涉及到中国伦理原则和等级秩序,把远近亲疏关系界定得非常清楚。简单来说有两个原则,一个是“内外有别”,女性的亲族和男性的亲族,等级远近不一样。第二个是“上下有序”,伯仲季叔分得清清楚楚。古代中国的家庭、家族、家族共同体再放大就是国家,正是在上下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基础上才有了儒家学说。

第三个特点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所谓“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就是说儒家管社会治理,佛教管精神修养,道教管身体修炼,三教看起来蛮融洽的。从历史上看,在中国,佛教道教没有绝对性和神圣性,很难看到宗教之间的辩论,也不大会有宗教之间的战争,这是中国的一个特色。

第四个特点是很有趣的阴阳五行。五行有两大原则,一是相生相克,二是可以串联万事万物。比方说,五行可以配五方,东南西北中;可以配五色,青白赤黑黄;可以配五声,宫商角徵羽;还可以配五味,酸甜苦辣咸……把万事万物连成一个大网络,形成了古代中国人理解世界最关键的基础。

第五个是中国古代的世界观,跟其他国家和民族不一样。古代中国人有一个宇宙想象叫做“天圆地方”,天圆如倚盖,地方如棋局。天的中心在哪里呢?古人夜观天象,视觉里天转地不转,“天道左旋”,会感觉有个地方始终不动,这就是北极,于是认为天的中心就是极点。大地的中心在哪儿呢?“洛者,天之中也”,即洛阳是大地的中心。因为这套观念形成的时候大概是东周,王都在洛阳,所以古代中国以洛阳为中心,越在中心的人,文明程度就越高,越在边儿上的人,文明程度越低,于是就形成了“华夷观念”“天下观念”,即以我为中心想象世界。

这五个方面合在一起,构成了非常明显的属于汉族中国的文化。历史上,中国在很长时间内,始终没有任何文化可以挑战和改变这一主流文化,都是在传统内部的调整、适应、改革、变化。但是,到了晚清,由于坚船利炮、西力东渐的原因,中国不得不“在传统外变”。1895年到1919年是中国思想和文化转型最重要的时段,“三纲五常”变得很彻底,中国人日渐处于焦虑和紧张的心态中。相应地,汉族中国文化的五方面也出现了变化。

虽然大多数中国人仍在用汉字,但现代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程度,也出现了新旧文化断裂的问题。白话文成为主流,以前的口语变成书面语言,使雅言和俗语失去等秩,让雅、俗不再有分别。现代汉语掺入了太多现代的或西方的新词汇,使得通过语言感知的世界发生变化。简体字让文字和“原形”之间的距离拉大了,传统汉文化通过形象的文字进行思考、书写和表达的习惯就受到了阻碍。

家、家族、家国,以及儒家学说也有明显的变化。现代中国尤其是乡村仍然保持着一些传统家庭、家族组织,但是,城市化、小家庭化和人口流动使得家庭结构关系发生了变化。过去那种密切的、彼此依赖的邻里、乡党、家族关系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消失了。儒家家族伦理逐渐失去了原来的社会基础,儒学在西方民主思想的冲击下,渐渐不再承担政治意识形态的重任。佛教与道教在冲击下逐渐退出精神、知识和信仰世界,越来越世俗化、旅游化。阴阳五行再也不能完整地解释世界了,在整个现代的知识系统里面滑落到了边缘的地方。“从天下到万国”的古老世界观念也被重新界定,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朝贡或册封体系已完全不现实。这些变化说明,中国文化尤其是汉族中国文化,已经来到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理解和更新的时代。

各种文化没有高低,只有文明是程度不同的。在这样一种理解的基础上,长期积累的焦虑和紧张才会得到缓解。德国学者伊里亚斯曾提出,“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它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而“文明”使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表现着人类的普遍的行为和成就。换句话说,就是“文化”使各个民族不一样,“文明”使各个民族越来越接近。

伊里亚斯也指出,“文化”是一种不必特意传授,由于耳濡目染就会获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而“文明”常常是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东西,它总是和“教养”“知识”“规则”等词语相连。就好比说,我们经常拿着球来玩,但一旦上了篮球场就不能用脚随便踢,要遵守规则。如果这样理解“文明”和“文化”,就不必担心自我的文化会被全球化或现代秩序侵蚀掉,要关心的是如何在现代文明的时代,在一个普遍文明规则下,保存好中国独特的文化和传统,理解这些文化在历史中的合理性。

我一直认为,无论是文化还是文明,必须要在历史当中看。回过头去看文化,面向未来看文明,对两者都要有同情。

(作者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

葛兆光:什么才是“中国的”文化

——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

更新时间:2015-10-21 10:45:52
作者: ?葛兆光  
http://m.aisixiang.com/data/93058.html  

   我今天讲的这个题目,是一个很普通的题目——什么才是“中国的”文化。略微有一点特别的是,我把“中国的”这三个字加了引号,因为我主要讨论的是,究竟什么才能算中国的文化。

   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从晚清以来,一直到现在,关于中国文化的讨论是非常多的,从林则徐、魏源“睁开眼睛看世界”,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来讨论这个问题呢?这是因为我有以下几个特别的考虑,先向大家“从实招来”。

   第一,是我们过去对中国文化的讨论,或者给中国文化的界定,往往是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我们有一些高度概括的形容词,可是说实话,你听完了,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这不符合一个历史学者的习惯。我今天要给大家讲得具体一点,就是什么才能算“中国的”文化。

   第二,我也有我的担忧。最近这些年,很多人热衷于谈论中国文化,诸如“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有多大的意义”,等等。可是,很多人在谈论“中国文化”的时候,首先会把它“窄化”。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可是有人却把中国文化窄化为汉族文化,然后又窄化为汉族里面的儒家文化,然后再窄化为他认为是正统、经典的儒家文化,这样就使得我们对什么是中国文化产生误解。

   第三,我现在非常担心的是,当我们讨论“中国文化”的时候,有一些人带着一种很奇怪的、不知道从哪儿来的文化优越感。因此,在所谓“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就会有一种错觉,觉得我们中国文化优于其他文化。其实,文化是一种现象、一种特征,文化无高低,民族无贵贱。因此,我们现在需要理性地、历史地、自觉地认识中国文化,这样才能够和各种民族、各种文化有互相交往、互相理解与平等的态度。

   中国文化典型的五个特点

   我今天希望能够讲清楚的是,什么才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换句话说,即中国文化的特点,什么在中国比较明显,在外国不太明显,什么在中国有,外国没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它称作“中国文化”。但是,我这里还要作一个界定,下面讲的主要是汉族中国的文化。

   第一个是汉字的阅读、书写和通过汉字思维,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知道,现在全世界除了极少数,像中国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字以外,所有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基本都在生活中消失了,只有汉字仍然和它最起初的象形性、原初性,保持着直接的联系。汉字有的是象形的,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等,这个在古代中国叫作“文”,用章太炎的说法,这就是最基本的汉字单位“初文”。这是古人通过图像,直接描绘他所看到的事物。但是,这些字不够,就加上会意,就是在一些象形的文字上,加上一些标志意义的符号。比如说刀口上加上一点,就是“刃”;爪放在树上,就是“采”;牛被关在圈里面,就是“牢”。会意还是不够用,就加上声音,成为形声字,比如说江河松柏等等。基础的汉字主要是这三类,当然六书有六种,但主要的是这三类。大家可以看到这三类,基础都是形。因此,用汉字来说话、思考、阅读、书写,就会带来很多特征,可能会有一些重感觉重联想、但语法相对简单的特点。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中国人对于“文”和“字”,有一种自然的感受和联想。古代的“人”字,一看就是人,如果这个人嘴巴朝天,就是“兄”,兄原本不是兄弟的兄,是庆祝的“祝”,人的口朝天是向天“祝”和“咒”的意思。人的嘴巴朝前,又是什么?是哈欠的“欠”。但这个嘴巴如果掉到后面呢?就是既然的“既”,这是吃完了不吃了,所以是“既”,即已经结束了的意思。汉字都非常有意思,它形成了中国文化很多特点。简单地说,汉字的使用带来了书法的发达、诗歌声律的发展,比如对偶、平仄等,这些都是单音节的汉字才有的。在古代中国,汉字这种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历史上没有中断,延续到现在,它对我们的思维、阅读和书写,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了东亚,形成了所谓的“汉字文化圈”。

   第二个特点,是“家、家族、家国以及在这一社会结构中产生的儒家学说”,这是非常有影响的。我上课的时候,尤其是给外国学生上课的时候,要出一个题,这个题就是,贾宝玉应该管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叫什么?外国人总搞不清楚,他们说sister,我说,没那么简单,用中国话来说,是表姐、表妹,但是,还是没那么简单。严格说,林黛玉是贾宝玉的姑表妹,薛宝钗是贾宝玉的姨表妹,史湘云隔了两代了,更远的表妹。为什么中国称谓这么复杂呢?这是因为中国的家、家族、家族共同体,要想有秩序,必须把远近亲疏关系界定得非常清楚,这就涉及到中国伦理原则和等级秩序。简单地说,这里其实就是两个原则,一个是“内外有别”,父母夫妻之间,分内和外,也就是说,女性的亲族和男性的亲族,等级远近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叔叔、伯伯,那是你的父党,同姓;但是,舅舅、阿姨,那是母党,不同姓。所以,外公外婆是外,爷爷奶奶是内,在古代中国,是分得很清楚的。第二个原则就是“上下有序”,必须讲清楚上下,伯仲季叔,分得清清楚楚,不能乱。这两个原则,在丧服制度上表现得最明显。一个人死了之后,在这个人的丧礼上穿什么衣服,一方面表示你和死者关系远近如何,一方面通过丧服,把一个大的家庭、放大的家族、更大的家族共同体联结起来。而中国的家庭、家族、家族共同体再放大,就是国家。西方不论是country、state都没有“家”的意思,中国偏偏有“国家”和“家国”,因为在中国观念世界里面,国就是放大的家,家就是缩小的国,上下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在国家层面上也是非常严格的。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儒家学说。

   第三个,汉族中国文化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宋孝宗、永乐皇帝、雍正皇帝不约而同讲过几乎相同的话,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也就是说,儒家管社会治理,佛教管精神修养,道教管身体修炼,三教看起来蛮融洽的。其实从历史上看,这个道理很简单,在中国,佛教道教没有绝对性和神圣性,所以很难看到宗教之间的辩论,也不大会有宗教之间的战争。这是中国的一个特色。

   第四个特点,是中国最有趣的阴阳五行。阴阳不说了,五行有两大原则。一个是相生相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是相生的轮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是相克的轮转。第二个原则是,五行可以串联万事万物,比方说,五行可以配五方,东南西北中;可以配五色,青白赤黑黄;可以配五声,宫商角徵羽;还可以配五味,酸甜苦辣咸,等等。把万事万物连成一个大网络,这是我们先人对宇宙万事万物认识的知识基础,大家现在学了科学,对这个有怀疑,但是在古代,这就是我们理解世界最关键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还产生了一整套知识和技术。

   第五个,是中国天下观念,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中国古代的世界观,跟其他国家和民族很不一样。古代中国人有一个宇宙想象叫做天圆地方,就是天圆如倚盖,地方如棋局。即天是圆的,像斗笠一样,地像围棋棋盘一样。天的中心在哪里呢?古人想象在北极。古人夜观天象,视觉里天在转,地不转,因此“天道左旋”,当你面朝北的时候,天是朝左转的,你会感觉有一个地方始终不动,这就是北极,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极点。古人认为大地的中心在哪儿呢?“洛者,天之中也”,洛阳是大地的中心。这是因为这套观念形成的时候,大概是东周,那时候王都在洛阳。洛阳最了不起,特别是,到了夏至那天,“日下无影”。所以,古代中国人以洛阳为中心。想象中一圈圈放大,这就是大地的形状,所以有“九服”或者“五服”的说法,每服五百里,两边各有五百里,就是一千里,“五服”就是五千里,大地就是这么方方的。但是,从这里形成的一个观念很重要,就是越在中心的人,文明程度就越高,越在边儿上的人,文明程度越低,这就是南蛮、北狄、东夷、西戎,中国很早形成了“华夷观念”,认为中国人是文明人,周围人是野蛮人,野蛮人要接受文明人的教化,就形成了一套“天下观念”,即以我为中心想象世界。这个想象和观念逐渐发展,不仅成为一种民族志、地理志里面的文化观念,也形成了政治制度即“朝贡体系”。

   这五个方面如果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非常明显的属于汉族中国的文化。可是,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现代中国是五方杂糅形成的,就连汉族本身,也是五方杂糅的。从秦汉到隋唐,其实不断有外族进来,汉族也是逐渐吸纳、融合、杂糅了其他民族才形成的。

   我一直在讲,中国文化是复数的文化,不是单数的文化。如果你没有这个观念,可能成为盲目的文化自大。

   不同以往的文化转型

   历史上,中国在很长时间,总是“在传统内变”,主流文化始终还是在汉族文化传统系统里面作调整,这是因为在古代中国,无论是佛教、三夷教、伊斯兰教,还是明清天主教,始终没有任何文化可以挑战和改变这个汉族中国文化,所以,变化都是在传统内部的调整、适应、改革、变化。但是,到了晚清,由于坚船利炮、西力东渐的原因,中国不得不“在传统外变”,不得不越出传统,文化就面临危机。

   从1895年到1919年,这是中国思想和文化转型最重要的时段,在这个时段你会看到很多变化,比如说皇帝变成了总统,满清帝国变成了五族共和的民国,传统帝国不得不变成现代国家;废除科举,兴办学校;开设议会,建立政党;剪去辫子,穿上洋装;不再叩拜,改成握手;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破除迷信,崇尚科学;解开束缚,走出家庭。以前所谓的“三纲五常”变了,变得很彻底很厉害。面对西洋和东洋列强,中国人处于一种焦虑和紧张的心态中。以前那种很自信、很安定的样子已经很难看到了,优雅、宽宏和从容,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相应地,刚刚我们讲的汉族中国的文化的五方面也出现了变化。

   虽然大多数中国人仍然在用汉字,但现代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提倡白话文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要普及识字率,提高国民的文化程度。但是,也出现了一个新旧文化断裂的问题。以前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它代表典雅、礼貌和尊严,也代表着有教养、有文化,现在不再有了。当以前的口语变成书面语言之后,使得雅言和俗语失去等秩,同时也使雅、俗不再有分别。我不知道大家现在有没有这种感觉,自从白话文成为主流之后,写信已经不再有典雅方式了,电脑普及,网络流行,语言和文化的格调都没了。比如说,学生给我写信也不署名了,最后来一个“呵呵”,雅俗之间已经没有区别了。第二,现代汉语掺入了太多现代的或西方的新词汇,这些词汇进来以后,使得我们通过语言感知的世界已经变了。第三,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提倡简体字,使得文字和原来的形象之间的距离更拉大了。简体字虽然方便学习,但是离开原来的“形”,越来越像抽象符号,传统汉文化里面,通过形象的文字思考、书写和表达的这个因素,就发生了问题。

   第二个,家、家族、家国,以及儒家学说,也出现了问题。虽然现代中国尤其是乡村仍然保持着一些传统家庭、家族组织,中国人至今还是相当看重家庭、看重亲情、服从长上,但是,城市化、小家庭化、人口流动,使得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结构关系发生了变化。过去那种密切的、彼此依赖的邻里、乡党、家族关系,已经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消失了。因此,儒家家族伦理与国家学说,也逐渐失去了原来的社会基础。

   第三个是信仰世界。自从晚清以来,儒家在西洋民主思想的冲击下,渐渐不再能够承担政治意识形态的重任,佛教与道教也在西洋科学思想的冲击下,受到“破除迷信”的牵累,逐渐退出真正的精神、知识和信仰世界,越来越世俗化、体制化和旅游化。因此,传统的信仰世界也在危机之中。

 第四个是阴阳五行,在科学的冲击下也越来越难以维持,它在现在已经不能完整地解释世界万事万物了。阴阳五行学说,现在基本只在中医、风水、食补等领域里面还保存着。在整个现代的知识系统里面,它已经到了很边缘的地方。

   第五个是“从天下到万国”,基本的世界观念变了。随着晚清以后西洋进入东方,不仅摧毁了原来中国的天下观念和朝贡体制,也重新界定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古代传统里面的宇宙观、世界观、朝贡或册封体系,已完全不现实了。

   上述变化说明,中国文化——尤其是汉族中国文化——已经处在一个需要重新认识和重新理解、重新更新的时代。

   “文化”与“文明”有何区别

   我今天一再强调,各种文化没有高低,只有文明是程度不同的。在这样一个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能才会缓解长期以来的焦虑和紧张。我这里想引用一位德国学者伊里亚斯的见解,他在《文明的进程》这本书中提出,可以把“文化”和“文明”做一个界定和区分,即“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它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因此,它没有高低之分。而“文明”是使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那些东西,表现着人类的普遍的行为和成就。换句话说,就是“文化”使各个民族不一样,“文明”使各个民族越来越接近。

   接下来伊里亚斯又指出,“文化”是一种不必特意传授,由于耳濡目染就会获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而“文明”则常常是一种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东西,因而它总是和“有教养”、“有知识”、“有规则”等词语相连。就好像说,我们经常拿着球来玩,这没问题,但是对不起,一旦你上了篮球场就不能用脚随便踢,上了足球场就不可以用手抱(除了守门员),很多人在一起玩就要有规则。虽然“文化”是让你随心所欲表现自己特色的,但“文明”是给你一些限制和规则的。如果这样理解“文明”和“文化”,我们就不必对全球化和现代秩序恐惧,也不必担心我们的文化会被侵蚀掉,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普遍的文明和规则中,守护好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再接下去,我还必须说明,各个民族的“文化”往往是固守的,它表现出一种对异质“文明”的抗拒。毫无疑问,文明始终是在不断侵蚀文化,我们承认这一点,因为“文明”常常是在前进的,时时表现着殖民和扩张的倾向。也就是说,“文化”与传统有关,它是特殊的,而“文明”与未来有关,它是普遍的。这两者怎么协调?

   我们今天讲汉族中国文化的特点,那么,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一个普遍文明规则下,能够保存好特别的文化,同时在现代文明的时代,能够理解这些文化在历史中的合理性。比如说,我们在接受和赞美科学的同时,对于阴阳五行能不能有一些同情的、历史的理解?又比如说,我们在接受普遍的法律和制度的时候,能不能够对传统中国的家、家族、家国的伦理和道德准则有一点历史的理解?再比如,我们能不能在接受新的文明的时候,对传统宗教也能够有一些温情?同样,我们能不能够在接受万国平等原则的同时,也能对中国人理解世界的历史习惯有一点点理解?我本人是研究历史的,我一直认为,无论是文化还是文明,我们必须要在历史当中看,我们承认历史是变动不居的,我们回过头去看文化,面向未来看文明,对两者都要有同情。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什么?爱美女性网生活频道,为网友解决一切生活疑问。本专题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什么的疑问,为大家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的相关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统领。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的和谐。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助合作。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强调以义生利,勤劳敬业。义利观构成了儒家经济论理在生产行为方面的价值取向。与以义生利相衬托的是人们的工作态度,早在源点时代,勤劳敬业精神就是令人赞赏的美德,并衍生化为社会共识,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儒家文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提倡庄重自制,重视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很少强调私利,这就形成了追求群体的和谐和有效率的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的更大的优势。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一旦与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相结合,特别是同体现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西方观念相结合,就可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专家谈观点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采用120克纯银,全程纯手工錾刻

玛瑙直径:12mm;金镶玉直径:72mm; 天然整雕玉石规格:75X75X30mm 500克以上

材质:纯金+纯银+和田玉+天然玛瑙

工艺:冷压、精铸、镶嵌、錾刻、玉雕、花镀

全程纯手工錾刻

如何联系我们

官方热线:400-832-7677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民族认同

张利华 2012年07月30日  《中国科学报》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2012/07/30/zh-pub-53753

总结:  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着国民心理和民族认同,大多数国民的价值判断和公众舆论通过媒体和各种信息渠道传达给国家领导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领导人的对外决策。

Related Media and Tools

ENGLISH

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着国民心理和民族认同,大多数国民的价值判断和公众舆论通过媒体和各种信息渠道传达给国家领导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领导人的对外决策。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什么?它们是:和谐、仁、义、礼、智、信、忠、孝等,其中起着统领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是和谐。

和谐的意思是“事物之间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即合理、适当、恰到好处。合理,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和真理法则做事,适当就是适宜、妥当、恰如其分。和谐价值观倡导的是和而不同,不同事物的合理搭配,恰如其分地组合或融合,事物由不协调达致协调,由不匀称达致匀称,由不平衡达致平衡。在现代社会,和谐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自我身心和谐。

 
张利华
张利华在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要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核心价值如何影响中国的外交及其政策。

仁是儒家倡导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人普遍尊崇的价值观。它是由血缘亲情扩展而来的。“家和万事兴”是我们中国人普遍信奉的至理名言。这种带有血缘亲情的仁爱价值观延伸扩展到朋友和社会关系之中,形成了正义、礼仪、智慧、诚信、忠诚、自强、厚德等一整套价值体系。

义是指正义和正当。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不仅有个人利益,还有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人们应当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结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自己的祖国遭受外敌侵犯,处于危难之际,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挥戈上阵,赴汤蹈火,甘洒热血写春秋。

礼强调做人要谦虚谨慎,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法,不肆意妄为。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礼仪,有皇帝祭天的礼仪,有平民祭祖的礼仪,有婚丧嫁娶的礼仪,有迎宾的礼仪,日常生活中还有礼尚往来的礼仪,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在日常生活中孔子特别强调礼貌待人。

智是指明辨是非,知人善任,有自知之明,有智谋。

孔子说:“仁者爱人,仁者知人”,爱人就是做人要有爱心,知人就是做人要有智慧,善于识别人。人不仅要有爱心,同时还要善于识别好坏、善恶和是非。要有抑恶扬善的智慧和智谋。中国历史上有一批既爱人又知人的爱憎分明的杰出人物,如汉武帝时期的军事将领卫青,唐太宗时期的名相魏征,北宋名相寇准、清官包拯,明朝清官海瑞、抗倭名将戚继光等。

信是指讲信用,诚实守信。孔子倡导人要靠自己的劳动而合理、适宜地取得财富,不要靠坑蒙拐骗获取财富。在日常生活中,孔子强调说话做事要守信用。诚实守信,是中国人非常看重的一种道德品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儒商用诚实守信原则办企业,形成了百年不倒“老字号”的企业。

忠强调国民要忠于自己的祖国。这是由血缘亲情演化而来的一种情感和价值观。当自己的祖国遭受外来侵略的时候,就像自己的家庭遭受破坏一样,要竭尽全力保卫祖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忠还包括君子要对自己的家庭忠诚,对朋友忠诚。

孝也是儒学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观,“尊老、敬老、养老、送老”是儿女的天职。“老有所养,少有所依”是最基本的家庭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新中国外交领域有明显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和而不同

和谐思想认为,宇宙存在着多样性的统一。差异不等于矛盾,事物之间的差异有时候会演化成矛盾,有时候则是和谐的必要条件,自然和社会有许多因差异而紧密合作的例子。这种“多样性的统一”是新事物生成的基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指的是君子有不同的观点,不盲目附和别人,却能和谐共处。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就是和谐思想在中国对外战略上的体现。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2002年12月24日,前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美国发表的演讲就阐述了中国外交的“和而不同”的理念。他说,两千多年前,中国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我们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2003年末,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说:“中国之所以选择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和平崛起之路,就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就是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是相互补充,是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2005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首脑会议上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概念。

“互不干涉内政”是中国政府奉行的一条很重要的对外政策。当一个国家内政出问题时,其他国家插手干涉这个国家的内政,趁机煽风点火,支一派打一派,这种干涉别国内政的做法是不道义的。中国近代历史时期曾经遭受过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和干涉内政,西方列强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以,中国人民对于外国干涉内政很反感,很不赞同。

大国尊重小国

老子的《道德经》说:“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意思是说,“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交汇于此。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以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大国应当以谦和取得小国的依赖,小国应当以谦下取得大国的合作。大国不要有统治小国的过分欲望,小国不要过分地去奉承大国。大国小国都各自达到自己的愿望,大国特别应该谦下”。

老子还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说,“江海之所以能成为千溪百川之首领,是因为它总是处于最低下的位置。……正由于不与人争,因而天下的人都无法与之相争。人类唯有从相争相残转变为和衷共济,共存共荣,人类社会才有希望”。

这种观点运用到中国对外战略上,就会倡导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大国强国不要欺负小国弱国。大国不要以本国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为标准去衡量其他国家,更不应该对不符合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制度标准的国家加以蔑视、打击甚至消灭。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各国都应当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共存共赢。

最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欧盟决定禁止成员国从伊朗进口石油并对伊朗中央银行实施制裁问题发表讲话,表示中方一贯主张通过对话和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中方一向反对对伊朗的单边制裁,更不赞成扩大这种制裁,施压、制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伊朗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严重化,加剧对抗,也不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当前形势下,有关各方应加强对话合作,通过谈判妥善解决伊朗问题。

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投资贸易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体现了大国尊重小国、穷国的态度。由于中国近代遭受过许多外国强加的不平等条约和借款的附加条件,有过切肤之痛。所以,中国对附带政治条件的投资贷款的做法十分反感,也很不赞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处理邻国关系上,中国政府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方针,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扮演着协调人的身份,在协调朝美矛盾、缓解对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上海合作组织”也是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本着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发展的,1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与东南亚联盟、印度、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开展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充分体现了大国尊重小国的思想。

高处不胜寒

和谐价值观强调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反对走极端。《易经》乾卦有一个警句说:“亢龙有悔”,意思是说,龙飞到极高的地方会因空气稀薄寒冷窒息摔下来而后悔,说明极端的状态不能持久。老子的《道德经》曰:“物壮则老。”意思是说,过分的强壮的东西就容易趋于衰老。这些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大国不要走极端,不要追求登峰造极的状态。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所说:“中国的发展不会影响任何国家,中国不发达的时候不称霸,中国即使发达了,也不称霸,永远不称霸!”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说:“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跃起大步想要快走,反而行走不快。自我显扬的反而不能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不能昭彰;自我夸耀的反而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反而不能作众人之长。”这种思想告诉我们,当一个国家日益强大时,不要自以为是、骄傲自大,更不要刻意追求世界老大。在中美关系中,中国不挑战美国的“老大”地位,在不涉及本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不直接对抗美国,善于平衡协调中美之间的利益矛盾,与美国保持“非敌非友”的关系,就体现了这种政治智慧。

合理地斗争

和谐价值观,对于非对抗性的矛盾要尽量用协商、协调、平衡的方法去处理,使不协调达到协调、不平衡达到平衡。但是,对于对抗性的矛盾,如外国侵略我们的国家,我们要坚决进行自卫反击,用正义的战争对付非正义的战争。中国有句老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对来自其他国家的欺负、压迫、侵害,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运用政治智慧和各种手段进行斗争。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提供了对敌斗争的智慧。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孔子的儒学,还有对敌斗争的《兵法》。譬如,在南海问题上,面对挑衅中国主权海岛的菲律宾,中国政府尽量以外交手段,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但是,为了捍卫本国的主权、领海和岛屿,在需要的时候,也要进行坚决的斗争。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追求的理想社会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和谐价值观倡导国家之间互相尊重,和平与合作,共存共赢。这些思想在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中有明显的体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互利共赢”成为中国的外交战略。2009年9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提出了“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胡锦涛主席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想目标直接体现了中国传统和谐价值观,这种提法在国际社会是前所未有的。建设和谐世界,就是要让每一种文明都存在,让每一种文明中的每一位社会成员都焕发出生机。它与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强权政治的价值观完全不同,它提供了一种解决国际冲突的新思路。

本文最初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