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857)
2023 (2384)
2024 (1331)
2025 (18)
胡锡进:恢复市场信心,需要拿出震撼弹级别的措施来
中央确定了采取措施扭转当前不利经济局面的坚定决心,重申支持平台经济民营经济,宣示要为广大市场主体增信心、稳预期。然而仍有一些人犹豫彷徨,观望情绪很重。国家和各地采取更多措施推高市场信心无疑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近几个星期国家不同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货币和财政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面对今年以来、特别是最近两个月国际形势震荡和疫情的超预期冲击,那些新政策的力度被消耗掉了不少。毋庸讳言,当下人们围绕经济的整体信心依然疲弱,市场气氛继续低沉。中国除了基本政策宣示,恐怕还需要把工具箱完全打开,那里面的工具还有很多。与国际压力和新冠病毒这样的“洪水猛兽”对抗对冲,恐怕需要“震撼弹”级别的手段上场。要让政策的光芒和热度普照经济界,延伸至广大公众作为劳动者和消费者的每一个环节。
现在有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形势不好,甚至陷入困境,国家的帮扶政策要对它们真正使上劲,各地需要在落实国家政策方面做实做细。《人民日报》的一篇最新报道说,芜湖市委市政府利用早餐时间与企业家坐在一起,每次换一拨,了解企业的诉求,这样的“畅聊早餐会”已经坚持了一年多,解决了大量问题。这种精神就是当前特别需要的。
消费是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的动力,然而4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掉了11.1%。要增加消费,老百姓(36.320, 0.08, 0.22%)就得有钱,还得有好的预期。各地要围绕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补贴疫情造成的损失、稳大家的预期使出可信的实招。当前就业压力很大,年轻人失业率很高,很多有工作的人也对前些年的涨薪潮变得陌生了,被降薪乃至被裁员成了一些人的现实担心。这种情况如果不扭转,光用口号安抚公众,这样的市场信心激励不会起作用的。所以要让企业好,要让就业好,要延续全社会涨工资的势头,消费才能持续保持强劲。
任何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一定是围绕衣食住行开展的,而住和行又都在其中占有很高比例。中国在坚持“房住不炒”和解决大城市道路拥堵的同时,同样有释放房市和车市合理需求的很大空间,当前需要有比降低房贷利率更多的政策作为。老胡周围有一些年轻人想把唯一的小房子换成大一些的房子,但门槛高得非常难以操作。另外,北京的很多家庭因为摇不到号而至今买不了车。这些问题应该得到比较根本的解决。让老百姓住上更好的房子,城市想买车的家庭都能买上车,有什么困难就着力解决什么困难,市场工具和特殊安居政策等这两类杠杆同时发力,中国房市和车市就有可能迎来新的繁荣,给整个经济带来动力。
写到这里我要说,舆论场上有一些人看不起房市,认为中国应该着力高科技发展,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任何高科技发展都是在衣食住行这些“俗不可耐”的经济积累之上构建起来的。
中央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地方官员的落实推进就显得尤为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地方官员搞经济向来敢想敢闯,有干劲,也有办法。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地方官员尤其不应胆怯,而要把这个优势发扬光大,找到找准搞好经济的抓手和发力点。十八大之后国家高度重视经济改革,十九大还确立了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每一个时期确有当时的紧迫项,但是中国通过强化经济发展建设富强国家、打造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长期不变的头号使命。坚持搞好经济发展这是中国全社会上下的共识,为高质量发展经济倾注最大力量永远都不会错。
从解决实际问题来说,搞好经济是永远的前提。国内就不用说了,在国际上,我们从一个贫穷的受援国、世界舞台上的配角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的战略力量之一,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靠的也是经济长时间高度增长和对美西方的追赶。一旦我们的经济慢下来,不仅国内各种矛盾都会爆发,世界对我们的态度也将出现很不利的转变。这些年世界普遍有中国经济总量将在10年内超过美国的预期,这个预期如果实质性减弱,美国动员西方及中国一些周边国家共同对付我们将会变得空前容易。
所以,永远不要忘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总目标,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因为其他紧迫工作而长时间忽略经济的重要性。在当前特殊时期,各地尤其要给公众的经济信心提供最强的支持,有什么办法就用什么办法,千万不要犹豫。迅速摆脱当前的困境,把2019年之前中国经济的精气神再全面焕发出来,把疫情头两年中国经济逆势领跑全球复苏的那股劲也重建起来,这是最大的政治正确,是各地需要倾力解答的时代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