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放弃中国籍成哈佛最年轻教授de尹希一席话发人深省

(2022-05-19 05:58:24) 下一个

放弃中国籍成哈佛最年轻教授de尹希一席话发人深省

来源:花开无田公众号 - 

《礼记·儒行》中有句:“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说的是儒家要求人民只要能够与国家有利,就不要去计较个人得失。作为对中国影响至深的学派,儒家的这句话也深刻地影响着无数后来者,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塑造了中国人先国后家后己的爱国理念。

近现代史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大家不胜枚举。一如,钱学森先生即便在美国已经名声显达,薪资丰厚,却在听闻祖国需要后也要义无反顾地回国;再如邓稼先先生,不顾个人安危,为了研究原子弹、氢弹隐姓埋名于大漠十数载;郭永怀先生即便是知道飞机即将失事,也要将装原子弹材料的公文包抱在胸前……不得不说,这些科学家报效祖国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后人铭记的。

但同样,在近年来随着个人意识的觉醒以及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些学有所成的科学家却在“国”与“个人”的选择上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后者。而这一点在天才物理学家尹希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少年成名,23岁获得哈佛博士学位,31岁成为哈佛大学物理系正教授,打破哈佛历史上华人最年轻教授记录。各种奖项更是拿到手软,可是当媒体询问其是否会回国发展时,他却选择了拒绝。

至于原因,他的一席话更是如同当头棒喝,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少年天才

1983年12月,尹希出生于河北保定。自幼他便展现出了超高的智商,神童的称号也不胫而走。而父母都是地质大学高材生的家庭条件,也让他能够避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悲剧,有着十分优秀的成长空间。

天赋加上合理的规划,在9岁半时尹希便进入了北京八中的智力超常实验班。单看名字便知道在班中都是一些出类拔萃的神童,但即便如此尹希在其中也仍是个名列前茅,尤其是在数学、物理学科上,他总是能够拔得头筹。

而在12岁时(1996年),他更是再创纪录,以572分的高分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这也是中科大最小的一名学生。

 

要知道,当时能够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的绝对是凤毛菱角的存在。与北大、清华相似的录取成绩拔尖者之外,中科大少年班还要学生有年龄上的优势。这也与中科大少年班成立时的初衷相符,毕竟其目标就是要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培养杰出人才。

而在中科大历届少年班的名单上,我们也能发现一个又一个耀眼的存在。如美国两院院士、物理学奖庄小威,如微软首席科学家、董事长张亚勤,又如美国两院院士、著名生物学家骆利群等等不胜枚举。

对于当时刚刚进入中科大的尹希而言,这些学长无疑都是榜样般的存在。虽然年龄幼小,可他却在中科大中表现得十分成熟。每天按时起床,认真听课,图书管里也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五年的中科大少年班学习,也让他在物理学、数学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为他追寻更高的舞台埋下了伏笔。

 

在毕业前夕,他向世界著名的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高校投出了申请。而优异的成绩,超高的天赋,年龄上的优势都让他获得了这些大学的橄榄枝。最终,他选择了哈佛大学攻读物理系博士。

 

从中国最好的平台到世界最好的平台,尹希在哈佛大学同样用表现折服了一众人等。有着优质的教授资源,超广的思维视角,也让在哈佛的尹希在弦理论、黑洞熵、弦论中的超对称束缚态等科学前沿领域颇有建树。

而对于这样一位天才的物理科学家,哈佛大学更是为了能够留下他毫不吝惜地打破了百年的校规。不仅破例允许他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更是在短短的2年后便将尹希聘任为物理系的助理教授。更令人咂舌的是,2015年31岁的尹希已经晋升为正教授,这也是哈佛大学中华人最年轻教授的记录。

 

尹希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成就,无疑是天赋与努力的结果。

学成任教哈佛,加入美国国籍以及背后的反思

作为一位中国出来的天才物理学家,人们自然希冀他能够如同钱学森、邓稼先等一众科学大家那样能够做到“苟利国家,不求富贵”选择回国。可当一些媒体询问他是否会回国发展时,他给出的答复却是否定的,他说“暂时不会考虑回国”。

看到这里,想必一些战狼已经难忍,已是键盘舞动,更遑论尹希在美国的十几年间不仅放弃了中国国籍加入了美国国籍,还娶了美国妻子生下了孩子。

 

可是尹希接下来的话却才更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国内的科研环境无法与国外相提并论,在哈佛有着顶尖的物理学家,更能够互相交流”。

或许是在美国生活多年,让尹希少了中国人传统的含蓄,多了一些直率的意思。但就事实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2018年,出身于北大数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许晨阳,在从美国归来执教6年后,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开,重回美国出任了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至于与他并称“北大数学院四大天王”的恽之玮、张伟和朱歆文亦是如此选择,纷纷留在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高校任职。

 

而在问及原因时,许晨阳同样指出了国内科研环境的问题。

2017年,在跟随施一公回国任教10年后,颜宁选择了重回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有意思的是在中国三过院士之门而不得入的她,回到美国不久后就成为了美国两院院士。

……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而据2018年统计的留美学生数据显示,留美博士中超过79%的博士在完成学业后选择了留美工作。倘若说孤例难证,那么这沉甸甸的数据又说明了什么呢?

无疑,在承认国内大学与国外顶级大学的差距的同时,也更应该对这些科学家口中的“科研环境”重视起来。当“钱学森之问”得到答复,我们已经能够培养出杰出的人才之后,如何能够打破国内科研环境的桎梏,留住人才也就成为了新的重中之重。

 

当然,尹希也并未彻底堵死自己的回国之路。他也曾表示:如果要回国,也会带一个祖国的物理学家回国。

可在这样一个个体意识觉醒的时代,显然单纯地指望“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爱国情怀已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也只有正本溯源,打破急功近利的气氛,彻底整治学术论文造假,截断一些人投机取巧的路径,不要以资历论资排辈方是留下他们的根本所在。

任重道远,道阻且长,希望祖国的未来更加美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