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来罘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僧人论道

(2020-03-20 17:01:14) 下一个

经常听到一些似是而非的人生说教,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伪。下面这个段子是一个典型。

小和尚问老和尚:“得道前,您做什么?”。
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
小和尚:“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
小和尚:“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得道前,砍柴时惦着挑水,挑水时惦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其中的说教可以说是忘忧,可以说是色空,还可以说是平常心是道。听上去似乎有道理,然而,从和尚的嘴里说出来,总觉得有点问题。于是,我认真地思考了一番,下面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没有对佛不敬的意思。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09/26-1976/05/26)的存在主义哲学里有一个重要概念叫“焦虑”(Angst),也有人译作“烦”。它与日常语言里的焦虑不同,不是“无休止的担心与着急”的意思,而是一种罕见且微妙的情态,甚至是一种宁静祥和的感受,自由的真我在这种情态下首次进入存在。换言之,焦虑是当自我首次将自身与世界区别开来,开始有自我意识时的一种基本情态。

在德语里,Angst还有一层意思,即恐惧。海氏强调焦虑也不等同于恐惧。恐惧总是对某种确定东西的恐惧,当引发恐惧的这一对象被移除后,恐惧便会消失。焦虑则不然,它没有特定对象,即便有所栺向也不确定,它是对作为整体的在世人生的焦虑。《庄子·齐物论》里讲,小恐惴惴,大恐缦缦。恐惧大致相当于庄子的小恐,焦虑则大致相当于庄子的大恐。焦虑是存在的一种基本情态,而情态是显现人类存在的必要途径,因而,焦虑有本体论意义,人人都有。

海德格尔的方法论来源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其冗长繁琐的讨论是所谓现象学还原,即从日常语言与日常生活中的人出发,通过剥茧抽丝式的释义,区分涵义的细微差别,拨开假象,让真象显现出来。

无独有偶,分析哲学有一个分支叫日常语言学派,它提出哲学应该从研究日常语言的用法着手,其代表人物之一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 1911/03/26 - 1960/02/08),见右图,以概念分析见长。概念分析要求从日常语言出发,着重从词义方面对与认识有关的词汇进行分析,以澄清或排除哲学混乱。据说,奥斯汀在二战期间为英国情报部门(MI6 军情六处)工作,战后,他最突出的哲学贡献是言语行为理论,二者之间的联系让人浮想联翩。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每种言语行为还有更多细微分类,种种具体分类解析的终极目的是,透过字面意思,获取言外之意。他的哲学分析方法甚至被称为语言现象学方法。这很难让人不产生疑问,二战期间,奥斯汀的工作是不是主要与高级间谍打交道?

两种现象学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从从常识出发,放到庄子的系统里,这一点非常接近《齐物论》里的“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在《朝三暮四》一文里,我已经充分论证,其中“庸”的意思就是日常的道理,或百姓的常识。总之,日常语言或常识是哲学分析的有效起点。从常识出发进行现象学还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哲学分析方法。

在我看来,把庄子与海氏的概念结合起来,能更准确地描述在世人生的情态,条件是,惴惴小恐与缦缦大恐必须是连续统上两个的点,两点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点,而且还能互相转化。旧时农民对旱情的焦虑很容易转化为对生死的担忧,一个万念俱灰的人会因一个具体的俗因,如情人回心转意,或财富从天而降,而又有了活下去的焦虑。

缦缦大恐,是对抽象的在世人生的焦虑,归根结底,是对死的焦虑。惴惴小恐,是对具体的世俗生活的焦虑,而最根本的世俗焦虑在于衽席之上,饮食之间。僧人的存在形式是出家,讲究的是,跳出三界①外,不在五行②中,归根结底,是要斩断尘缘。那末,出家人是否就因此而没有焦虑呢? 运用从常识出发进行现象学还原的方法,从僧俗两界的日常生活出发,对比一下其起居及基本生活方式,我们想要的答案就基本成形了。

僧俗皆人,每日皆需八小时睡眠。僧人的起居是准军事化的,每日约有二小时吃喝拉撒。俗人的起居是家庭化的,需要自己做饭洗碗做家务,每日约有四小时吃喝拉撒。最重要的是,俗人要工作,每周五个工作日,每日八小时,总计四十小时。我们不妨把这些时间称为生理需要时间,其余为非生理需要时间。

如果把讨论范围缩小到每周的非生理需要时间,我们发现,僧人有九十八小时,俗人有四十四小时。俗人的时间不及僧人的一半,其中用于非俗务的时间还要减半。考虑到俗人把精力最充沛的时间用于工作,减半的时间还要额外另打折扣。

于是有,每日里,僧人精力充沛,坐而论道,俗人忙着刨食,空闲下来,已然精力疲惫。在非生理需要时间里,僧人主要从事佛亊,俗人主要从事俗务。俗务主要与惴惴小恐有关,直接,具体,当下,以食色为大。佛亊主要与缦缦大恐有关,间接,抽象,遥远,以生死为大。

俗人无人供养,必须亲为稻梁谋,所以,俗人砍柴时惦着挑水,挑水时惦着做饭,晴天防雨天,好年防荒年,这是由其存在方式决定的。僧人有人供养,不必为稻梁谋,粮食没有了,自有施主送来,僧人自然没有最根本性的担忧,所以,其得道之谈也是由其存在方式决定的。

俗人有七情六欲,并且担负传宗接代的自然使命。在现代人的惴惴小恐中,情感,婚姻,家庭所占的份量远在生计之上,也属于根本性的焦虑。僧人是出家人,色为十戒③之一,因此基本上没有这一层焦虑。之所以说“基本上”,是因为色之虑是自然倾向,连齐根断的太监都无法彻底去除,留着俗根的僧人自然是无法彻底免俗,否则色戒不会在十戒之中位列第三。在这一意义上,出家与净身一样,都是反自然的,或称逆天。

对于色,僧俗两界的理解不尽相同,在僧界,色指物质,在俗界,色指男女。上面所说的色是俗人的色,大概相当于僧人的欲乐。关于色之虑,僧俗两界所虑的侧重也不同,俗界虑的是如何宣泄,僧界虑的是如何压抑。无论如何,色戒为僧人去除了情感,婚姻,家庭方面的焦虑。解除了两项根本性的世俗焦虑,僧人基本上可以静下心来,只考虑形而上的东西了,这就进入了缦缦大恐的范围。

为解决缦缦大恐的问题,俗人创造出养生,存在,长寿,善终等概念,僧人创造出超渡,輪回,转世,涅槃等概念。对于俗人来说,当自己的那组概念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会借助于僧人的概念。当然,首先是僧人主动向他们兜售的。佛教传入中土后,人们曾几度对佛教产生极端的狂热,细究起来,多出现在战乱年代。

烽烟起于边关,生死迫在眼前,人生的不确定性从潜意识或前意识里快速大量涌入意识。趋死之在(Sein-zum-Tode),作为在世上走一遭的过程,退隐于前意识或潜意识,作为指向生理死亡的趋势,走到意识的前台。缦缦大恐压倒惴惴小恐,成为在世人生的主要焦虑。人们对佛教的狂热,有生活优裕时的无病呻吟,但更多的是对生死无定的当下焦虑。

如果当下焦虑得不到舒解,俗人花在缦缦大恐上的时间会越来越多,非生理需要时间不够了,就会挤占其它时间。当谋稻梁的时间被彻底挤占的时候,俗人就变成僧人了。在这一意义上,僧人是生存资源的纯消耗者。当他们的数量达到临界点,即对生存资源的消耗与给俗人带来的精神慰籍不成比例的时候,社会就会出现反弹。

中国历史上很有几个朝代,尤其是,从南北朝到五代十国时期,国家领导人带头信佛,以准国家力量扶持佛教。几个著名的石窟大佛都是那时期的产物。有道是,物极必反。中国历史上有“三武灭佛”之说,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个谥号或庙号都带有武字的君王打击佛教的事件。如果加上后周世宗柴荣的灭佛,应该说有“三武一宗灭佛”。

他们为什么要灭佛? 佛教的过度发展,给寺庙和僧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寺庙享有田地,不输课税,僧人享有奴婢,免除赋役。佛教的各种特权造成社会财富向佛寺高度集中,唐朝后期曾有这样的说法,“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如今人们在赞美敦煌石窟精妙绝伦的艺术时,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细想,那得耗费多少民脂民膏啊!

在生存资源匮乏的古代,佛寺聚敛大量财富,影响国库岁入,大量僧人不事生产,影响经济发展。赶上战争年代,僧人不用吃粮当兵,这本身已经限制了兵源,这一特权又诱使更多壮丁出家,使得兵源不足雪上加霜。更糟的是,部分僧人不守戒律,霸占田产,鱼肉百姓,这又积累下大量社会矛盾。凡此种种,最终引起世俗统治阶层的强烈不满,他们决定通过政治手段加以解决,其结果就是所谓三武一宗灭佛。

如今,佛教虽然衰落了,但僧人仍然不事生产不纳课税,不仅如此,居然还有行政级别。听说过处级和尚吗?从俗人的角度看,僧人论道属于不嫌腰疼的人站着说话。僧人之间互相鼓励,增强信心,倒也罢了。不明就里的俗人把僧人的言语当作至理名言,用以劝戒自己的同类,怎么听都象1970年代赤脚医生的笑话,肚子疼擦二百二。

当然,不为生计操劳者除外。考查一下大师级的人物,不难发现其中不少人都有以下特征。天资过人而不乏勤奋,兴趣广泛但精力专注,这使他们有了成为伟人的先天条件。参透人生而境界高远,福祸生死,淡然处之,这使得他们在缦缦大恐问题上具有僧人的境界。家境优裕而生活简约,油盐柴米,悠然有之,这使得他们在惴惴小恐问题上拥有僧人的时间和精力。当然,他们还必须赶上好时候,几种因素合在一起成就了大师。

世上众生芸芸,大师寥若灿星,究其原因,合几种因素为一体的人太少了。

1980年代,神州大地上兴起气功热。某大师在我家附近开班教功,我参加了初级班。印象中,初级班主要是室内授课,室外练摇脖子,原地转体等几个动作。在大师的催眠下,很多人都能让自己转个不停,我也不例外,于是大家都对大师佩服得五体投地,顺利完成初级班,进入中级班。

在中级班的课堂上,大师言称,炼本功最佳时间是每日寅时④,最佳地点是松下,最佳朝向是面东。我掐指一算,寅时是凌晨三点到五点,这个钟点起来练功,而且还要求站在松下,面朝东方,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这不是和尚的勾当吗?

那时,我是一个靠写文章评职称以换取生活资料的俗人。看书写东西主要靠晚上熬夜,而我的睡眠一直不好,睡觉主要靠后半夜。把最佳睡眠时间用于练功,这不是坏我的生意吗? 僧人有人供养,不必为稻梁谋,可我是个俗人,一个已婚的俗男人。婚后,三方家长不约而同地告诫我,男人以养家糊口为第一要务。家长的训诫让我开了天目,一个大俗男人,可不敢干和尚的勾当。于是,我下决心退出那个气功班,连同整个气功。

若干年后,听说那个功连同几个有名的功种被政府悉数取缔。不服者众,纷纷跑到国外,经常聚众抗议,游行,练功,宣传,统称“搞亊”。每当他们塞过来宣传材料或演出广告的时候,我心里总不免有一丝同情,同时又觉得,灭佛之亊在历史上又不是没有发生过,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

① 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在佛教用语里,欲指欲乐,色指物质。欲界由物质主导,以追求欲乐为主,故我们这个世界是欲界。天上有色界,生于此界者,仍有色身,但无欲乐,故色界天众生无男女之分。再高一层就是无色界,即超越物质的世界。

②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一般的称之为五行。按佛教的理解,金木水火土都属于物质世界的一种表现,不在五行中就是脱离物质世界了。

③ 十戒,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第六,不着华曼;第七,不歌舞观听;第八,不坐高广大床;第九,不非时食;第十,不手捉金银宝物

④ 时辰,时间从前一天的23点开始,每个时辰两个小时。子时 23:00 - 00:59,丑时 1:00 - 2:59,寅时 3:00 - 4:59,卯时 5:00 - 6:59,辰时 7:00 - 8:59,巳时 9:00 - 10:59,午时 11:00 - 12:59,未时 13:00 - 14:59,申时 15:00 - 16:59,酉时 17:00 - 18:59,戌时 19:00 - 20:59,亥时 21:00 - 22:59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来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胡粥' 的评论 :
看来兄乃知己,甚喜。祝好。
胡粥 回复 悄悄话 此文佳,甚是喜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