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来罘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丽达与天鹅

(2017-12-15 15:22:39) 下一个

古希腊神话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斯巴达王廷达鲁斯的妻子丽达在河边洗澡,宙斯见到丽达赤裸的身体,被她的美丽冲昏了头脑,于是就伪装成一只天鹅,强奸了她。还有一说是宙斯伪装成天鹅,假装躲避老鹰的追杀,落到丽达的怀里,诱奸了她。

不管是强奸,还是诱奸,总之,丽达与天鹅交合了。这与荷马众神的德性一脉相承,既伟力无边,也邪恶无比,喜欢神人相交。同时也反映了人性中的兽性,先民的人兽相交,虽经数千年文明的压制仍时隐时现。从文艺复兴时期起,丽达与天鹅成为多种艺术,尤其是绘画与雕塑,的一个主题。

那些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 1475/03/06-1564/02/18)的一幅画作,见右图。原作已失,据说是被教会消毁的,所幸十七世纪画家鲁宾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06/28 - 1640/05/30)留下那幅画的临摹,现存于伦敦国家艺术馆。以Leda and the Swan为关键词在网上做一下检索,你会发现,类似的作品成百上千,琳琅满目,稍一恍惚,还以为自己上了色情网站。

在那些视觉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们一面倒地选择了诱奸说,表现的几乎全是做爱的情景。丽达与天鹅,或交胫成合,或游戏甚欢,或相依相偎,或相亲相爱。作品的整体意境或唯美或唯色,有的还表现出“民与糜鹿共处,无有相害之心”的意境,有的甚至颠覆了传统主题,表现的是,丽达欲火焚身,引诱天鹅,而不是相反。总之,一片唯美主义景象,很难见到暴力因素。

文艺复兴释放人性,也释放人性中的兽性,丽达与天鹅这一斑,让我们窥见那头豹子。文艺复兴过去几百年了,这一主题仍余音不绝,而且与色情越来越划不清界限了。2012年4月,伦敦警方勒令某画展撤下一幅有关丽达与天鹅的现代画,原因是它违犯了某项新的法令。

关于这一主题,最有名的文字作品,当数二十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济慈(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06/13 - 1939/01/28),见左图,的一首诗,标题就是《丽达与天鹅》。济慈总算是选择了强奸说,在诗中大胆地表现了暴力。原诗如下,中文翻译最忠实于原诗的当数余光中(1928/10/21 - 2017/12/14)①,见右图,右下是余的诗译:

 

Leda and The Swan 丽达与天鹅
   
A sudden blow: the great wings beating still 猝然一攫:巨翼犹兀自拍动,
Above the staggering girl, her thighs caressed 扇着欲坠的少女,他用黑蹼
By the dark webs, her nape caught in his bill, 摩挲她双股,含她的后颈在喙中,
He holds her helpless breast upon his breast. 且拥她捂住的乳房在他的胸脯。
   
How can those terrified vague fingers push 惊骇而含糊的手指怎能推拒,
The feathered glory from her loosening thighs? 她松弛的股间,那羽化的宠幸?
And how can body, laid in that white rush, 白热的冲刺下,那扑倒的凡躯
But feel the strange heart beating where it lies? 怎能不感到那跳动的神异的心?
   
A shudder in the loins engenders there 腰际一阵颤抖,从此便种下
The broken wall, the burning roof and tower 败壁颓垣,屋顶和城楼焚毁,
And Agamemnon dead. 
             Being so caught up,
而亚加曼侬死去。
             就这样被抓,
   
So mastered by the brute blood of the air, 被自天而降的暴力所凌驾,
Did she put on his knowledge with his power 她可曾就神力汲神的智慧,
Before the indifferent beak could let her drop? 乘那冷漠之喙尚未将她放下?

 

这是一首所谓Petrarch体的十四行诗。该体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诗人Francesco Petrarca(1304/07/20 - 1374/07/19)的姓氏命名。前八行叫octave 或 octet,通常用于破题,韵脚多为abba abba。后六行叫sestet,通常用于作答,韵脚多为cdecde 或 cdccdc。尽管这个体裁不是由Petrarca本人发明的,但因为他的十四行诗,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被人们广泛传扬并摹仿,以至于成为当时诗歌的样板,所以,这个体裁的诗就被冠以他的名字。显然,济慈没有循规蹈矩,死扣所谓的格律。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Petrarch体多用来抒发情感,尤其是爱情,然而济慈却用它来描写暴行。无独有偶,有一部日本电影名叫《楢山節考》,描写的是一种野蛮的弃老习俗,即老人到了70岁就要由家人背到深山野嶺等死。片名中的“節”字,在日语里,是歌谣,民谣的意思。用优美的语言形式,表现野蛮的人类习俗,这与济慈的《丽达与天鹅》有异曲同工之妙,颇有两极相通的意味。

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辰平将年过七十的老娘送到山上等死,放下老娘后,适逢天降大雪,辰平远远地喊,“妈,下雪啦,上山的日子下雪,运气真不差!”。那几句话,用日语说出来,合辙压韵,象吟诗一般,令人百感交集。同时又让人不由得思忖,该片的导演一定读过济慈的《丽达与天鹅》。

1923年,济慈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丽达与天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好的诗之一。在我看来,最好,未必,最耐人寻味,则是肯定的。在济慈笔下,丽达虽然是被强奸,但丽达的态度相当暧昧,有拒,有迎,还有欲拒还迎,这中间存在着很大的解读空间。

研究济慈诗歌的人,对《丽达与天鹅》有多种解读。有欣赏诗中的暴力美学的,有感叹美加无知的破坏性的,有哀叹丽达面对强权的无助的,有看出丽达在整个过程中欲拒还迎的,有读出丽达被奸之蝴蝶效应的,甚至有女权主义者从中读出济慈可能是个同性恋者。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在这首诗中,暴行的双方乃至暴行本身都得到美化。天鹅是神,恶而不可抗拒。天鹅的暴行,类似于地震,墙倒屋塌物毁人亡,若是邻邦所为,又一场特洛伊战争将不可避免,是地震所为,没有人咒天骂地。丽达是美的化身,不丑化便是美化,她的不反抗无损其美。对暴行的描述不知不觉间成为对历史事件的追溯,对古希腊文明的回顾盖过暴行带来的痛楚。用不了多久,我们对当下的专制与强权也会如此。

对于济慈的《丽达与天鹅》,多数人倾向于做政治解读。该诗首次发表于1924年6月,济慈自己说,之所以写这首诗,是因为政治评论的编辑向我约稿,索要一首诗。写的时候是有政治考虑的,大鸟与女人这一场景是一个局,它能产生出所有政治。具体说来,人们倾向于把丽达与天鹅理解为,济慈对爱尔兰衰败的哀叹。在比喻意义上,爱尔兰被英格兰强奸了,同时,它的衰败又与特洛伊的毁灭好有一比。

对于二十世纪末的酒国知识分子来说,把它理解为自己面对强权时的无助与无奈又何尝不可。他们不只一次地经历强暴来临时的恐惧震惊,强暴进行时的欲拒还迎,以及强暴过后的曲意逢迎。他们甚至还为施暴者产下双黄蛋,随后,还不时地叫上几声,期求待遇改善。

丽达与天鹅的交合,不管是强奸,还是诱奸,其结果弥漫开来,最终都是毁灭与死亡。这个古希腊神话故事里闪烁的既有人性,又有兽性,既有蝴蝶效应,又有天运宿命。在古希腊文化的这种混沌状态中,我们似乎看到,丽达与天鹅引出一个等式,“美+美=恶”。

如果我们往前再走一步,接受古希腊文化里美与善是一回事的观念,那末,从“美+美=恶”中可得,“善+善=恶”。这里透露的信息是什么? 过犹不及? 1+1!=2? 艺术是透着邪恶的美? 抑或邪恶的美也是艺术? 带着丽达与天鹅所带来的问题,重温《庄子·应帝王》篇里混沌帝②的故事,那个故事的结尾似乎应改写成这样:

七日而浑沌醒,与倏忽游于雅典之野,见丽达,齐曰,美。见天鹅,齐曰,美。见丽达与天鹅,混沌曰,恶。忽曰,美上加美,是谓大美。恶从何来? 混沌曰,毕达哥拉斯死了,礼崩乐坏。倏不置可否曰,以边缘人观,丽达者,美也,天鹅者,美也,二美交合,美中有恶,邪中有美。混沌急火攻心而死。

据说,荷马也是这么死的,几个渔民的孩子出谜语,荷马猜不出,急火攻心而死。

----------------------------------------------------------------

① 余光中。忽闻余光中去世,心生失意,祭出旧文,聊表哀思。

② 混沌帝。故事的原文如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