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三个里程碑

(2025-02-12 14:32:45) 下一个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三个里程碑 








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出现了三个里程碑。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继续革命的理论则是毛泽东思想的璀璨明珠。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是从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是《红旗》杂志编辑部、《人民日报》编辑部为一九六七年五月十七日公开发表“五一六通知”起草的文章《伟大的历史文件》中提出来的。这篇文章经毛泽东审定、修改后,分别于一九六七年第七期《红旗》杂志和一九六七年五月十八日《人民日报》上发表。

这篇文章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列宁和斯大林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系列的问题,解决了在一个国家内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毛泽东同志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了当代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系列的问题,解决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进行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三个伟大的里程碑。”

从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构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在帝国主义时代下,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提出一国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和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列宁去世后,斯大林继承、发展和进一步完善了列宁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毛泽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了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如何反修防修,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前两个里程碑。马克思主义是第一个里程碑。马克思、恩格斯限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除了从巴黎公社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外,主要的还是从理论上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构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一八四八年二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工具。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创立了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这一基本矛盾出发,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阐明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就是运用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方式,以及究竟应该如何才能够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就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砸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要阐明了社会主义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来完成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成为第一个里程碑的标志。

列宁主义是第二个里程碑。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时代。时代在前进,马克思主义也在发展。一九○三年,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为标志,将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形成了布尔什维主义,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在帝国主义时代,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一国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随后又提出了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在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利用一战造成的有利时机,在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俄国,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接着又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活动。列宁针对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出现的官僚主义作风和腐败现象,从理论上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制定了相关的措施。

由于列宁很快去世了,这种探索也就停止了。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共产党在实现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完成了苏联工业化,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顺利地实现了战后的经济恢复,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到了“半壁江山”。但是由于斯大林没有运用唯物史观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的矛盾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能够提出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以及如何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问题,致使人们从思想上解除了武装,丧失了必要的警觉性,没有在体制上做出相应的构建,埋下了后来资本主义复辟的严重隐患。

由此可以看到,在时代变化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体现在列宁主义的诞生上。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在列宁主义指导下,建立了一个纪律严明富有战斗力的布尔什维克党,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夺取了政权,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不仅在苏联一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且还建成了社会主义,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这样就使得科学社会主义从抽象的理论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从革命实践上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性。这是列宁主义成为第二个里程碑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是第一个里程碑,列宁主义是第二个里程碑。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列宁主义,解决的都是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来夺权政权,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但是都没有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防止无产阶级政权变质和资本主义复辟等问题。这个问题是关系到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生死存亡的大事。

毛泽东思想是第三个里程碑。马列主义是前两个里程碑。但是,在无产阶级夺得政权,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保持政权永不变质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这是关系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生死存亡的大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要求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此做出新的回答。

时代召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虽然他们参加和领导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活动,但是在这方面却没有能够取得实质性成效,他们最大的贡献是在理论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上。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马克思主义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马克思主义不仅从理论上发展到了列宁主义阶段,创立了一国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和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而且还从实践上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使革命精神转化成了现实的物质力量,使理想转化成了客观存在。

在无产阶级夺得政权,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就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面临的新的任务。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这就要从社会实践出发,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不仅要从理论上还要从实践上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不是一个孤立的局部的问题,而是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共同的问题。

当时由于列宁去世的比较早,没有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列宁去世后,斯大林虽然继续了列宁的遗志,将苏联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把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推向了前进,但是却也没有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上将这个问题予以解决,没有认识到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会给社会主义的发展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可是,这个时候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暴露出了问题,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如果这些隐患不能得到解决,那么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就会遇到很大困难,甚至会造成资本主义复辟的出现。这就要求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此做出有力的回答。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只是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却没有运用唯物史观对斯大林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然后提出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方略来,反而提出了“三和两全”的修正主义路线,要建立一个“三无世界”,践踏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推行大国沙文主义,给社会主义阵营造成了毁灭性破坏。后来的勃列日涅夫等人虽然将赫鲁晓夫赶下了台,但是却与赫鲁晓夫的路线并没有什么差别,执行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路线。[2]这样在苏共领导集团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情况下,又怎么能够指望他们在探索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道路上取得成就呢?

其实,这个问题在当时是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比如,这个时候有一个名叫吉拉斯的南斯拉夫人在《新阶级》一书中就谈到了这个问题。吉拉斯早年追随铁托革命,一起领导了南斯拉夫人民的反法西斯武装斗争,战后担任过南联盟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是南共主要领导人之一。后来却主张实行多党竞争的民主制,批评所谓南斯拉夫党内的斯大林思想。在被捕入狱后,吉拉斯写了《新阶级》一书。手稿秘密带到西方后,立即被奉为至宝,半年之内就再版了十次。为了批判吉拉斯的修正主义观点,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于一九六三年在内部出版发行了中译本。

吉拉斯在《新阶级》一书中写到,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共产党掌握了国家政权以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个新的特权阶级。他们掌控了国家的一切资源,结果“与以前的革命相反,共产主义革命是以取消阶级为号召开始,但最后竟造成一个握有空前绝对权威的新阶级。”

当时在中央文革小组的戚本禹看了以后,觉得吉拉斯所说的情况与我们国家出现的情况是很相似的,说得也是对的。可是为什么要把吉拉斯的观点作为修正主义进行批判呢?他向同在中央文革小组工作的关锋请教。关锋说,这不矛盾。吉拉斯是说在社会主义里面出现特权阶级是必然的,并以此来整个地否定社会主义。我们则认为这并不是必然的,可以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阻止特权阶级的发生和发展。

从中可以看到,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面临的共同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要求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不仅要从理论上还要从实践上对此做出有力的回答。吉拉斯虽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他不是运用唯物史观来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新途径,却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必然现象,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这就否定了社会主义,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否定了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因而就要展开对于吉拉斯修正主义观点的批判,确立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从理论和实践上来探索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新途径。

赫鲁晓夫虽然没有公开否定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但是他全盘否定斯大林,实际上也就否定了斯大林时代苏联党和国家的历史。虽然他也进行了某些改革,但是却没有运用唯物史观,以批判斯大林的错误为切入口,对苏联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峻问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析,通过系统的剖析,提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的方略。这样就使苏联及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陷入了迷茫。

由此看来,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也要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就要求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要运用唯物史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社会实践出发,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大胆探索,进行争辩,产生共识,找到方案,做出对策,付诸行动,使世界社会主义能够得到健康发展。斯大林晚年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后来苏共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领导人也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样历史的重担就落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Billzhou 回复 悄悄话 感覺社會主義的精髓就是:活著幹,死了算。
登录后才可评论.